共享无人车,在路上 2023年中国共享无人车应用发展研究简报 2023年3月 报告制作:灵眸INSIGHT 报告说明及免责声明 1、数据来源:报告数据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于灵眸INSIGHT,数据时间截止2023年3月; 2、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数据包括自有数据及行业公开数据,同时辅以线上及线下访谈作为补充,访谈对象具有特定人群代表性,数据及访谈均为知情分享,且已脱敏; 3、本期报告共享无人车主要为面向C端用户的共享无人驾驶汽车,研究其应用发展现状,以产业链参与要素汽车制造商、新兴无人车公司、核心部件及技术支持厂商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共享无人车政策、应用环境、乘客接受度的发展趋势。 4、报告以可查证的数据、访谈资料为依据,但不作为机构及个人投资的参考,转载及使用需获授权。经授权使用及转发的,不得对本报告数据及所述观点进行有悖原意的修改或删减。 免责声明:本报告制作过程中,力求数据、信息、观点的准确及完整性,但受限于技术实力及样本数量,仍无法保证描述行业全貌、无法做到绝对准确及完整,且随着具体行业相关政策、形势的变化,报告所述观点及事实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在您阅读本报告时、或引用及转载使用时,视为已知悉此声明。 开篇畅想:随着共享无人车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及出行方式将随之发生巨大改变。 人类司机数量大幅减少,产生其他与汽车相关的技术、服务岗位; 对低频使用的私家汽车产生替代,汽车保有量降低; 双手被解放,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创作、娱乐、工作; 汽车使用率提高,出行更加便捷,交通拥堵大幅缓解,信号灯 规则改变; 停车场、路边停车位大幅减少,城市空间增加,绿化率提高。 共享无人车产业链发展日臻成熟,雷达、摄像头、传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厂商与汽车整机厂商、自动驾驶技术及运营平台已可进行安全、高效协作。 共享无人车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要素及简要协同工作原理 共享无人车的“神经系统”“身体器官” 无人驾驶技术、系统支持厂商,用于传感、定位、通信的雷达、摄像头、控制器、传感器等元器件和组成系统; 组成与支持系统 共享无人车的“身体”: 收集动态信息生成 执行指令 运算 汽车实体,为用户提供直接的场景服务。 乘客 感知信息传输 决策辅助系统 共享无人车的“大脑”:自动驾驶技术及运营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线上服务。 关于共享无人车的运营:汽车整机厂商、新兴共享无人车公司与传统网约车平台有多种合作模式可探索。 汽车厂商 第三方租赁厂商 A 卖车:提供定制车辆 新兴共享无人车平台 乘客 卖服务:运营及解决方案 B 竞争/合作 服务 C 两端收益共享:抽佣或其他模式 A+C付费 传统网约车应用 基于B方案或自行研发运营系统,直接为乘客提供线上及线下服务 B付费 共享无人车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要素合作及运营模式猜想 产业机会无限,引新兴公司与老牌车企、核心部件厂商等多方参与,共享无人车行业发展稳步向前。 萝卜快跑:2023年3月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分别 获得北京、上海全无人自动驾驶测试及商业运营许可,旗下运营车辆及覆盖城市数量行业领先,其在武汉已可提供跨区及夜间通行服务。 小马智行:截止2023年3月小马智行覆盖城市包括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加州尔湾(美国)。在深耕共享无人车出行的同时,小马智行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及物流配送领域拓展。 Waymo:2022年底,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在加利福尼亚州获得了无人驾驶试点许可,其在旧金山、亚利桑那州业务不断扩大,近期其计划在洛杉矶测试全自动驾驶车辆,即方向盘后无安全员监督。另据消息,其第五代捷豹I-Pace汽车将在圣莫尼卡进行测试。 通用:Cruise机器人已在美国旧金山提供有限商业服务,该公司正开发一款名为Origin的全自动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只有类似地铁的车门,用于拼车和送货。 极狐:2023年3月极狐400台第五代无人车在北汽蓝谷麦格纳镇江工厂下线,将向百度Apollo批量交付。 博世:2023年1月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落户苏州,该项目总投资超10亿美元,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中国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多款自动驾驶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生产。 截止2023年3月,共享无人车已在中国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多城市“上路”,行驶区域加速扩大。 2023年3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加快5G车路协同的技术应用,促进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的协同发展。 2023年3月北京首批“无人化车外远程阶段”示范应用许可发放,获批企业可在北京亦庄开启全车无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服务范围为:亦庄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另北京市顺义、通州、昌平均已开放无人驾驶运营区域,用户可在限定范围免费/超低价体验、乘坐。 2023年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正式实施,3月,公布了实施细则,根据规定,取得许可的企业在浦东划定的路段、区域内,智能网联汽车的主驾驶位,在不配置安全员的情况下,可进行上路测试、示范应用运营以及进行商业化运营。 截至2023年1月,武汉示范区已分五批开放522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路段,总里程751.56公里,覆盖武汉市经开、汉阳、东湖高新、江汉4个行政区600平方公里区域,触达常住人口近200万。 2022年6月重庆市永川区与百度成立了政企合资运营公司,目前重庆开放了永川新城核心区400公里测试区域、30多条开放测试道路。 截止2023年3月,中国共享无人车测试及运营车总计约500辆,触达用户超300万,覆盖城市多于10个。 运营车辆约500辆 包含已运载乘客以及测试用车辆。 触达用户 包括已经乘坐体验以及下载共享无人车应用的用户。 ﹥300万 覆盖城市﹥10个 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深圳、南京、长沙、杭州、成都、阳泉、沧州 共享无人车从封闭测试环境向多元场景渗透,由点及面扩张,与用户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 覆盖场景加速多元:工业/商务园区、地铁站、重点商圈、市民公园、医院、住宅小区、机场等场景。 从封闭测试园区、道路向全开放的普通路段渗透, 部分区域已经实现无安全人员配备的全无人驾驶, 如北京大兴区亦庄、北京首钢园、武汉经开区等区域,且已经获批进行商业化运营。 共享无人车仍处成长阶段,但已能在固定有限区域,满足少部分用户体验、补充出行的需求。 未来仍需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整体的安全验证:足够多的里程,足够复杂的路况及行驶环境; 开放区域有限:相对偏远的城市郊区、封闭工业/商业园区,以及固定区域内开放的道路; 运行时间:大部分城市共享无人车运营时间为早9:00-17:00,少部分城市、区域开放至21:00-22:00; 速度限制:在道路限速的基础上,不同区域对无人车进行了速度限制,最高不能超过70KM/h;城市道路中普遍行驶速度为4070KM/h及以下; 覆盖人群特征:忠诚用户多为互联网、科技类企业员工;政府、事业单位员工。根据忠诚用户反馈,目前已经能满足日常补充出行的需求。 共享无人车产生新的工作岗位:无人车安全员 现阶段 无人车安全员:自动驾驶行业新兴岗位,监控车辆运行,保障车辆安全、进行车辆维护,此岗位在无人驾驶市场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无人车客服:通过客服系统,快速获取用户的基础信息,位置,对乘客进行乘车指导以及解决用户乘车过程中、行驶结束后遇到的问题。 未来 云端“司机”-线上 车辆“管理员”-线下 无人车系统研发及维护相关岗位 人车交互相关岗位安全与法务其他 共享无人车乘坐流程简单易操作,但测试运营阶段站点固定、车辆不足,需“人找车”,等待时间较长。 1、乘客需确认当前位置与站点之间的距离及位置信息; 2、共享无人车为“人找车”状态,只在固定站点等乘客,仅五分钟,过时即取消; 3、仅少部分站点有位置标识,大部分无具体位置,无法与车辆沟通,需乘客自行寻找确认。 下载APP注册-下单 收集用户手机、身份、 位置等信息 锁定运营站点等待车辆 大多需等待 10-20分钟 支付下车行驶启动车辆 测试运营阶段,乘客可超低折扣体验;部分区域免费体验。 1、车窗触摸屏输入手机尾号或身份证号码,车门弹开; 2、上车后,根据座椅显示屏上的指示引导启动车辆。 图表制作:灵眸INSIGHT 共享无人车体验评价:车辆驾驶技术远超人类新手司机,乘坐感受超预期,但无人车复杂环境处理应变能力、人车交互体验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好评 无人车“360度、远距离超级视野”体验佳。 驾驶技术远超新手司机,平稳顺畅。 待改进 共享无人车APP体验 智能友好度偏低, “车”与人的交互体验欠佳。 复杂路口、停靠站点应变能力差;红绿灯时间读取、通行掌控不够精准,存在急刹、卡顿情况。 用户期待共享无人车保证安全,注重用户隐私保护,并对相关的环境及法律风险进行明确,能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隐私安全:共享无人车除收集用户基础的身份信息、手机设备信息、位置、行动轨迹等,还会涉及到用户的面部、声音、车内的视频监控等敏感信息,大量的隐私数据如何使用处理,能否做到适度使用不滥用、不侵犯,以及法律方面如何监管,是用户较为关心的问题。 车辆行驶安全:车辆在复杂的行驶环境中,需保证自身的软硬件安全、网络安全,确保车辆处于可控及安全行驶状态。 人身安全:除保证车内乘客的安全之外,遇突发情况,或车辆故障,乘客可第一时间逃生。 环境安全:共享无人车上路行驶,意味着其所处的环境,包括行人与其他车辆所处环境的整体参数已发生改变,相关法规是否会升级调整? 法律风险:事故发生后,需明确相关责任及赔偿标准。 其他 共享无人车发展趋势预测:短时间内仍将处于烧钱状态,3-5年内难盈利,形成替代效应预计需5-10年。 第一阶段:1-3年未来一段时期,行业仍将处于大量烧钱的阶 段,短时间内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 第二阶段:3-5年 第三阶段:未来5-10年 企业亏损、裁员、降成本态势持续;与此同时,产业链参与企业、资本将快速增多。 政策鼓励/扶植力度加大,开放区域、覆盖城市快速增多,无人驾驶技术、车与人的交互体验更加友好,乘客快速增长,运营成本下降,竞争加剧,头部品牌盈利,腰部收购合并,尾部企业出局,对传统网约车形成竞争及替代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