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亚洲开发银行]:完善中国交通换乘枢纽-引入国际最佳实践 发展多式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完善中国交通换乘枢纽-引入国际最佳实践 发展多式

完善中国交通换乘枢纽-引入国际最佳实践 发展多式

完善中国 交通换乘枢纽 引入国际最佳实践发展多式联运换乘枢纽 ASIANDEVELOPMENTBANK 亚洲开发银行 完善中国 交通换乘枢纽 引入国际最佳实践发展多式联运换乘枢纽 亚洲开发银行 政府间组织3.0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BY3.0IGO) ©2015亚洲开发银行 6ADBAvenue,MandaluyongCity,1550MetroManila,Philippines(菲律宾马尼拉);电话:+6326324444;传真:+6326362444 网址:www.adb.org;openaccess.adb.org 部分版权所有。2015年出版。在菲律宾印刷。 ISBN978-92-9257-290-7(印刷),978-92-9257-291-4(e-ISBN) 出版物库存编号:RPT157691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亚洲开发银行。 完善中国交通换乘枢纽:引入国际最佳实践发展多式联运换乘枢纽。菲律宾曼达卢永市:亚洲开发银行,2015年。 1.多式联运换乘枢纽。2.铁路车站。3.综合交通运输。I.亚洲开发银行。 本出版物中所述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亚行理事会或其所代表政府的观点和政策。 亚行不担保本出版物中所含数据的准确性,而且对使用这些数据所产生的后果不承担责任。本出版物中提及具体公司或厂商产品并不意味着亚行认为其优于未被提及的同类公司或厂商产品,并予以认可或推荐。 在本出版物中指称或引用某个特定版图或地理区域时,或使用“国家”一词时,不代表亚行意图对该版图或区域的法律地位或其他地位做出任何评判。 本出版物采用“政府间组织3.0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BY3.0IGO)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igo/。使用该出版物中的内容即表示同意遵守上述许可协议的条款,以及亚行开放存取数据库 (openaccess.adb.org/termsofuse)的使用条款。 本知识共享协议(“CC协议”)不适用于本出版物中非亚行版权的资料。如果相关资料另有来源,请联系该资料的版权所有人或出版人获得复制许可。亚行对因使用此类资料所产生的任何索赔不承担责任。 署名——注明资料来源为亚行,并确保包含以下所有信息:作者。出版年份。资料标题。©亚洲开发银行[和(或)出版人]。 https://openaccess.adb.org。使用本出版物应遵守协议CCBY3.0IGO。 翻译——如需翻译本出版物,应附加以下声明: 英文原版由亚洲开发银行出版,标题为[标题]©[出版年份]亚洲开发银行。版权所有。翻译质量及其与原文的一致性由[译者]承担。本出版物的英文原版是唯一的官方文本 改编——如需改编本出版物,应附加以下声明: 改编自原著©亚洲开发银行[年份]。文中所述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亚行理事会或其所代表的政府的观点和政策。亚行不认可或保证本出版物中数据的准确性,亦不承担因使用这些数据而产生的任何后果。 如对本出版物内容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或希望就不适用于上述条款的预期用途获得版权许可,或申请亚行徽标的使用许可,请联系OARsupport@adb.org或publications@adb.org。 注: 在本出版物中,“$”表示美元。 亚行承认“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封面图片由罗布·史密斯(RobSmith)提供。 译文声明: 为扩大读者范围,特将本出版物由英文翻译为中文。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尽力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但英语是亚行的官方语言,因此,本出版物的英文原版是唯一合法的(即官方的和经授权的)文本。任何对本出版物内容的引用,必须以其英文原版内容为准。 目录 图、表与图片v 前言vii 致谢viii 缩略语ix 执行概要x 1引言1 中国的交通换乘枢纽:挑战与发展前景1 目标与范围3 什么是换乘枢纽3 换乘枢纽的特点4 换乘枢纽规划设计需考虑的因素7 换乘枢纽规划设计的主要工作阶段11 2换乘枢纽选址13 铁路车站的选址与定位13 换乘枢纽选址期间需考虑的要素18 换乘枢纽规模及用地分析23 3交通规划27 影响因素分析27 换乘枢纽周边现有交通系统的整合29 主要交通设施(车站)的规模、标准和等级33 换乘枢纽的客流特点36 客流预测的概念和方法38 集散和换乘客流预测39 引入地铁41 地铁站的类型44 换乘枢纽地铁站的竖向规划47 目录 4核心区布局规划53 影响换乘枢纽布局的主要因素53 两边对称式火车站的可行性研究53 火车站的功能布局60 长途汽车站的功能布局模式70 换乘枢纽相关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优化72 5配套设施设计78 构建商业设施78 换乘枢纽设施布局80 换乘枢纽建筑和室内设计84 6结论89 参考文献91 图、表与图片 图目录 1.1按交通类型分的年客运量 1 1.2中国轨道枢纽的等级划分 5 1.3伦敦各大换乘枢纽与高密度发展状况 6 1.4济南西站的空间影响范围 8 1.5换乘枢纽规划的主要阶段 11 2.1天津南站站址示意图 14 2.2中国天津西站。公交线路与天津西站之间缺乏便捷的连接 15 2.3多中心城市发展和换乘枢纽 17 2.4环线铁路线 17 2.5济南西站平面规划与城市发展 20 2.6济南西站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21 2.7换乘枢纽的用地图解 24 3.1北京南站周边路网图解 30 3.2换乘枢纽客流预测的概念 38 3.3天津站换乘枢纽客流分析图 42 3.4天津站换乘枢纽国铁客流分析图 42 3.5天津站换乘枢纽地铁与铁路之间以及地铁之间换乘客流分析图 43 3.6北京南站客流分布比例图 43 3.7天津站地铁换乘节点示意图 45 3.8“5站点4路段”规划图解 49 3.9天津西站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车站示意图 50 3.10天津西站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车站平面图 51 3.11天津西站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车站示意图 51 4.1天津滨海站 54 4.2济南西站 55 4.3莱阳火车站 55 4.4北京南站,交通流量水平 58 4.5火车站的功能布局 60 4.6检票口位置示意图 62 4.7青荣城际铁路即墨北站站场布局 64 4.8侧边式站房 65 4.9末端式站房 65 4.10下沉式站房 66 4.11抬高式站房 66 4.12综合性站房 66 4.13地面车站结构——带主站台 68 v 图图图图图图 图表、表格与图片 4.14抬高式车站结构 68 4.15下沉式车站结构 69 4.16毗邻济南西站换乘枢纽的长途汽车站 70 4.17公交车站和换乘枢纽的综合布局 72 4.18北京南站南广场的公交下客区 73 4.19上海虹桥站的出租车停车场 76 5.1北京南站地下空间的商业布局 79 表目录1.1地方性法律法规 10 2.1中国北部地区部分换乘枢纽至长途汽车站的距离 19 2.2中国部分城市铁路线路的移民安置成本 22 2.3部分换乘枢纽车站的特点 26 3.1中国采用的客运需求预测规范和标准 34 3.2火车站设计规范 35 3.3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36 3.4公共交通枢纽设计规范 36 图片目录 1.1中国武汉。高速铁路将多个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城市区域发展格局4 2.1天津站及其周边地区19 3.1瑞典马尔默中央车站的地下自行车停车场31 3.2瑞典马尔默的自行车专用车厢32 3.3公交车上的自行车架——加拿大安大略省32 3.4地铁站——北京南站44 4.1北京南站54 4.2自动售票机61 4.3北京南站换乘枢纽的售票处——服务柜台63 4.4北京南站换乘枢纽的自动售票机63 5.1北京站内部的自动扶梯81 5.2天津滨海站内部的自动扶梯82 5.3信息标志182 5.4信息标志283 5.5于家堡换乘枢纽候车区设计85 5.6天津西站地下室自然光利用设计85 5.7上海虹桥站自然光利用设计86 5.8北京南站反映中国传统寺庙设计的弧形屋顶87 5.9优秀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北京南站的易读时钟87 5.10天津东站的天花板绘画88 5.11天津东站的壁画墙88 前言 在 过去十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推进城镇化进程。新城区的创建和现有城区的进一步扩张已经导致交通流量大规模增长。为了解决客流量不断上升、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中国建设了高速铁路(高铁)网络,以实现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经 济发展,并使大量旅客以环境可持续的方式往来于城市之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其规模仍在不断扩张;中国高铁发送旅客量已从2008年的1.28亿人次增长至2013年的6.72亿人次(世界银行,2014)。由于新城区是围绕城市铁路车站进行规划和建设,高铁网络的角色也要应势而变。高铁车站可以设计成大型的多式联运交通枢纽,既是城市门户,也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为了充分发挥高铁网络在应对中国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方面的潜能,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资助了一个技术援助项目——《发展多式联运客运交通枢纽》,为中国政府规划、设计和运营换乘枢纽提供指导和建议。 多式联运换乘枢纽的发展跨越多个学科、专业和技术领域。本报告着重阐述换乘枢纽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旨在借鉴本地和国际最佳实践,完善多式联运换乘枢纽发展的通用方法。此外,本报告为今后发展换乘枢纽以及制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规范和标准提供了技术指导。 中国在发展基于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相比于国际基准,中国的许多设计原则已非常先进。要保持高效率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步伐,详尽的研究和持续的技术支持至关重要。 小西步 局长 vii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 致谢 本 报告与亚行技术援助项目《发展多式联运客运交通枢纽》密切相关。亚行首席交通专家沙拉德·萨克西纳(SharadSaxena)对技术援助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全面管理。高级交通官员格洛丽亚•格里拉-特诺莫(GloriaGerilla-Teknomo)和业务助理杰拉德·加迪亚诺(Gerard Gadiano)为本报告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支持。伦敦大学学院的曹梦秋、罗宾·希克曼(RobinHickman)和陈嘉琳(Chia-LinChen)也为本报告的定稿提供了重要支持。东亚局交通和通信处处长兼执行负责人(交通)蒂勒尔·邓肯(TyrrellDuncan)为本报告提供了总体指导和监督。 本团队谨此感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有关铁路车站——包括多个大型车站和枢纽工程——的案例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数据。感谢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和规划设计经验。此外,我们要感谢北京南站、成都东站、天津西站、天津站、沧州站和营口站的管理团队为我们的数据收集和实地调研工作提供支持。感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成都交通运输委员会为我们提供有关城市道路和铁路交通管理的指导意见。 此外,我们要向所有接受采访、拨冗讨论有关中国各换乘枢纽情况的人士表示感谢,其中包括:周铁征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刘澜(西南交通大学)、王侃(天津商业大学)、宋亦凡(中国友发国际工程设计咨询公司)、邱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韦佳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贾伊妮(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以及中国中央政府交通运输部门的专家。 viii ix 缩略语 CNY元 CRC中国铁路总公司 HSR高速铁路 PRC中华人民共和国 执行概要 在 中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交通运输能力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交通运输不再是人员、货物单纯地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城市中心之间的无缝连接、愉悦便捷的出行体验、便于旅客高效换乘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可持续和低能耗的基础设施设计,以及以交通为 导向的发展,已成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元素。对交通运输服务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为多式联运轨道换乘枢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