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绿色和平]: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

中气国候三行大动重力点评区估域: 京最津新冀低、碳长转三型角成、效粤解港读澳 执行摘要 课题组团队 课题牵头人 柴张麒凯敏绿国色家和气平候东战亚略项中目心副战总略监规划部主任 课题组成员 田解丹瑞宇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高主级任工程师 黄田子爽晗刘谢伯雯翰雯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助理研究员 郭诗语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致谢(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前后) 课题组感谢以下专家对研究思路给予的建议与支持: 贾黄秋炜淼赖石敏力俊孙汪振鹏清王赵黛宇青 浙北江京省市经应济对信气息候中变心化首管席理专事家务、中能心源副资主源任环境部主任 江浙苏江省大战学略城与市发展研与究低中碳心战副略主研任究、中能心源主资任源研究所所长中天国津科学技院大广学州碳能中源和所研研究究院员院长 清中华国大科学院源广环州境能经源济研研究究所所研副究研中究心员主任 朱松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副主任 此力外支,持课,题感组谢感绿谢色绿和色平和运平营传和播战主略任合王作昕经楠理、邓传婷播婷主、任气张候安与琪能对源于资报深告项传目播主工任作高的大雨禾策与、公气共候事与务能总源监项雍目容经、理于刘音茜对、于绿报色告和数平据法、律调事研务和统其筹他李重星要宇工、作邱的程大骋力、支绿持色。和平政 报告设计 张烨 发布时间:2023年6月 Coverphoto©Greenpeace 3 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执效行解摘读要 目录 1.写在前面1 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3 3.区域低碳转型行动指数评价结果:三大区域谁是“火车头”?7 4.政策建议16 注释及参考文献19 1.写在前面 1 1.写在前面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严峻威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全球必然趋势。然而,实现《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存在较大难度,新冠疫情与地缘政治情势变化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仍存,能源供需不平衡、通胀问题严峻。在此背景下,各国加紧制订全方位碳减排实施方案,推动净零战略落实。 2021年9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并陆续发布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文件,为中国的“双碳”行动制定了顶层设计。 其中,《行动方案》指出,“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还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是中央政府对上述三大区域及其所在省市的引领定位的明确:这些地区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源转型、能力建设保障和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将成为中国“双碳”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火车头”。 为客观分析重点区域低碳发展和转型现状、环境和潜力,助力各省市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GreenpeaceEastAsia)合作开展了“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体系研究。本研究致力于帮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低碳发展和转型的工作重点,规范引导其落实低碳发展和转型的行动;为国家和地方的“双碳”和气候主管部门了解和评价地区低碳发展和转型状况提供依据;并为现状和潜力各异的三大区域各级地方政府互相借鉴、促进地区间的良性合作竞争提供有益参考,加速推动其成为全国低碳转型的典范。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最高,其次是京津冀和粤港澳区域。研究同时注意到,三大区域均存在相较于其他区域的优势与挑战。京津冀在“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方面表现最突出,粤港澳在低碳发展水平方面最具优势,长三角则在区域协同、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方面走在前列。 从产业视角来看,江苏省拥有最多的新能源企业总部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领跑长三角;而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在战略性低碳绿色产业上的共同发力,也助推长三角地区在低碳产业基础方面处于三区领先。从能源转型视角来看,京津冀地区有着最严格的煤炭和煤电控制政策,并且依托三大区域中较好的新能源禀赋,制定了最有雄心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指标。 研究建议,三大区域应进一步深化其在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强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气候立法与政策、绿色金融发展等抓手,锻长板与补短板结合,着力提升各省市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将气候行动、低碳转型与区域重大战略良性结合,促进共同富裕和区域公平性发展。 2 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3 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对象 本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重点区域为评价对象。其中,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珠三角。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珠三角包括的广东省下辖9个城市与其他评价对象级别不对等,本研究中评价对象由珠三角扩大为广东省。另外,因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指标数据存在可获性方面的挑战,部分指标层评价对象仅包含广东省。 2.2评价指标体系 为客观呈现与分析重点区域及其包含省市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低碳转型行动力,本研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与能源结构、碳排放水平、政策规划及其他低碳发展和转型影响因素,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新颖性等原则,在国内已有低碳发展和 转型评价体系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层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评分项和附加评分项两部分构成,这两个评分项下又划分为一级指标层和表征一级的二级指标。其中,基础评分项准则层由低碳发展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4项构成;一级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分类,由12个一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是表征一级指标的具体分项,由48个二级指标构成。附加评分项准则层由区域协同这一项构成,其作为本指标体系的亮点特色,主要展现区域内各地区绿色低碳协同一体化发展水平;一级指标由基础设施协同、产业和市场协同、政策和制度协同、科技创新协同4个指标组成;二级指标由10个具体指标构成。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维度简要说明,详见表1。 本研究采用决策者赋权方法,基于专家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能源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政策体系研究等影响因素的评估1,赋予基础评分项和附加评分项的评价指标差异化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详见表2所示。 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维度说明|表1 评价维度(准则层)解释 低碳发展水平 以碳2化0水20平年数据为基础,反映“十三五”末各目标地区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低碳化、产业低 “双碳”目标和政策 以示“范双工碳作”情目况标为提基出础后,各主地要区反发映布“的双政碳策”文目件标、和提政出策的引低导碳下发未展来和一转定型时目期标的以气及候低行碳动试力点 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资各源个被地消区纳化利石用能的源空和间可和再潜生力能以源及禀绿赋色、低绿碳色产低业碳发产展业水布平局情况为基础,反映各地区各类 能力建设和保障包力括和制保度障保制障度、建科设技方财面税的和措社施会以及参与取三得个的方成面效,主要反映各个地区在“双碳”工作上的能 区域协同 包映括各基个础区设域施省协市同之、间产在业不和同市维场度协绿同色、低政碳策协和同制发度展协的同力、度科技创新协同四个方面,主要反 4 中执国行三摘大要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区域层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表2 目标层 评分项 准则层 一级指标层 二级指标层 单位 基础评分 温室气体排放水平(0.4) “单十位三地五区”生二产氧总化值碳C排O放排增放速 吨CO%/万元 “十三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2O排放下降率 %2 人均CO排放 2 吨CO/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2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2/亿元 低碳发展水平 (0.25) 能源低碳化水平(0.3)产业低碳化水平 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 吨CO/吨标煤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2%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 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 % 单位工业增加值CO排放 吨CO/万元 碳汇(资0.源3)禀赋 高技术产业发展水2平 定2性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 立方米/平方千米 (0.3) 森林覆盖率 % 新能源企业数量 低碳产业基础 (0.3) 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数目 个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企业数量 个 低碳资业源基禀础赋和产 100米均风功率密度 瓦/平方米 水平面年总太阳辐照量 千瓦时/平方米 (0.2) 低碳能源禀赋 (0.4) 天然气和煤层气可采资源量 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 兆瓦 地下热水资源可采热量 万吨标煤/年 秸秆资源可利用量 万吨 大于200kw的潮汐能技术可开发的装机容量 万千瓦 低行碳动转力型评 “双碳”“1+N”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0.4) “双碳”法律法规 个 价指标 “双碳”标准规范 个 碳达峰目标力度 定性 碳中和目标力度 “双碳”目标和政策(0.3) 目标力度 (0.35) 非化石能源装机发展目标 定性 煤炭总量控制目标煤电控制目标 定性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升幅 % 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 定性 低碳试点示范 (0.25) 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示范 气候投融资试点示范 定性 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制度保障 (0.4) 碳市场 定性 碳标签和节能低碳产品 碳普惠 定性 温室气体管理信息化水平 科技财税政策 定性 能力建设和保障(0.25) 科技财税 (0.35) 社会参与 绿色金融 定性 重大项目清单低碳能源项目投资额占比 % 绿色低碳相关专利科研机构数目 个 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 定性 低碳节日和活动倡议数目 个 (0.25) 民间社会化组织数目 个 省际输电通道 附加评分 区域协同 基础(设0.施2)协同 充换电设施一体化 定性 交通联通 条 经济首位度 % 产业(和0市.17场)协同 产业链转移和协同 战略定位与气候目标 定性 政策(和0制.5度)协同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 区域特色制度协同 定性 生态环境协同研究机构 个 科技(创0.1新3)协同 区域环境社会组织 个 5 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2.3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定性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各省市的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或相关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内容。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发布的统计年鉴、能源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十四五规划文件、主流数据库等。数据查询时间截止至2023年3月31日。 2.4评价指标评分方法 首先,根据指标体系所包含的低碳发展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和区域协同5个准则层的58个二级指标,依次依据各省市原始数据计算所属区域指标数据。其中,对于定量指标,区域层面量化结果为该区域下包含的各省量化结果加总、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对于 定性指标,区域层面量化结果为该区域下包含的各省量化结果总和。 然后,根据各二级指标区域层面数据和评分依据,采用标准化法计算二级指标分数。最后,按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确定的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指数模型,具体如下。其中附加评分项得分上限为30分。 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E=Σxi×zi1×zi2×zi3+Σxj×zj1×zj2 ×zj3×0.3 式中,E为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的综合评分,i指基础评分项第i个二级评价指标,xi为第i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评分,zi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