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复旦发展研究院]: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VOLUME.622022(12)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趋势与中国方案的启示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2022年11月 作者: 李琴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前言: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人类发展动力之一2 (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2 (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 第二章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趋势与创新6 (一)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领域与趋势6 1.全球生态环境面临多重危机6 2.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领域和趋势8 (二)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新进程15 (三)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框架19 1.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框架19 2.旗舰物种、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注和保护26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安全30 第三章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与智慧35 (一)生态文明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契合35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与国际影响力37 1.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38 2.生态文明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40 3.参与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路径41 第四章启示与展望:以生态文明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3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极大消耗,生态环境也出现失衡问题。放眼全球,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传统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宜人类可继续发展。 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是仅仅依靠既往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已难以实现生产力总体跃升的目标,更无法支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近十年来,我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报告先从理论视角阐释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而,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可持续的生产力是国家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分析了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梳理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关键领域和发展趋势,重点概述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行动。同时,阐述了我国倡导和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目标的契合,其实践为应对气候变化、化解环境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范例,提出以生态文明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章前言: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人类发展动力之一 (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自201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年,《巴黎气候变化协议》《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等报告的通过,让国际社会为可持续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勾勒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道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建立,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不是发展和人类幸福的障碍,而是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正是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近五年来,诸如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计划、生态系统服务项目等行动持续表明,认识到生态系统能够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对于创造包容性绿色经济和帮助数百万人脱离贫困极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本为人类提供的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理念阐明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上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 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既以其鲜活的语言和深刻论断强化 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第一类和第二类自然资源是自然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观,又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观的极大丰富、继承和发展,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赋予了“生产力”全新的内涵。现代化的绿色生产力,除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之外,在生产力内部必然要逐渐生成一种保护自然的能力,包括生态平衡和修复能力、原生态保护能力、环境监测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之一是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始终把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实现和确保生产活动结果绿色化和生态化的途径、约束和保障[1]。 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当前大气环境、水污染、土壤污染、过度开采等各种棘手问题依然严峻,不断考验着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迫切要求其进行治理转型和制度改革突破,从粗放式、运动式的治理模式向常态化、可持续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革命性变革。 (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为生产力拓展和价值增值建立了平台。在我国生态 1黄承梁.生态文明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光明网,2021-10-15. 文明总体框架下,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主要底线,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要条件,以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发展动力转换。绿色发展理念是破除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打赢防治污染攻坚战还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都需要推进绿色发展。因此,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本质上是要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生态环境在生产力拓展和价值增值过程中具有劳动无法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支撑,是金山银山不能代替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是影响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变量。“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首先,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系统中“黑色增长”因素造成的。我 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引导和倒逼传统经济转型,正向带动经济增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樊良树."生态就是生产力"的价值意蕴[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6):15-18.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大幅度增长,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形成了拉动作用。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健康效益。不仅如此,总量减排为经济增长腾出了生态环境承载空间,绿色消费也拉动了经济绿色增长。但我们仍需意识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拐点远未到来[3]。 3李海生,傅泽强,孙启宏,等.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20,48(15):6. 第二章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趋势与创新 (一)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领域与趋势 1.全球生态环境面临多重危机 当今国际社会需要共同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问题,通过全球环境治理,携手推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已被联合国列为三大全球性危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与经济复苏、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危机。2021年2月,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与自然和谐共处: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危机的科学蓝图》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环境紧急情况;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加剧环境风险、遏制环境恶化的全球承诺尚未兑现、环境风险威胁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多重挑战;全球亟需开展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框架的系统变革,加快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重点行动,改革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提高粮食、能源和水系统的环境友好性与可持续性,加强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健康的协同保护,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气候变 化影响广泛、快速且不断加剧,诸如海平面上升等变化不可逆转。 联合国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认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中前所未见,整合低碳、自然保护和污染防控应成为当前经济复苏的战略优先事项。 因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从未如此迫切。从2020年至今的全球抗疫实践表明,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实现碳中和、保护自然、减少废弃物和污染、支持整体健康等综合议程,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的承诺正在世界各国和社会各个层面深化。2021年,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和在格拉斯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COP26)为推进包容、碳中和以及自然和谐的综合议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增进多边生态环境公约间协同增效,对于支持综合施策至关重要。以经济、环境和社会为三大支柱组成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环境恶化倒逼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有效的国际机制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仍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困境。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包括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治理结构、设定的治 理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合作模式和领域,构建全球 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利益共享。但在责任缺失、利益冲突、监管缺位、协调不畅等原因下,治理体系陷入困境,而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的形势,弱化了社会公众的信心4。 2.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领域和趋势 当前,世界正值“百年变局”,也亟待进行“百年布局”。在配置要素资源时,价值判定需要从“单维经济”转向“多维价值”,即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大势所趋。总的来说,在全球化驱动下,已推动逐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尽管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在实现其改善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在缓解主要几个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趋势还尚未见明显成效。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发展趋势下,全球环境的治理格局已经逐渐向多元治理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智库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一个生态环境治理的共同体。 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全球公共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国际社会多层次、多种类的行为体,而且涉及能源、粮食、人口、贸易等多个领域,以及生产、运输、消费等各部门需要建立起全球性、网络化的协调机制,协调统一各领域、各部门的政 4叶琪.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发展演变、困境及未来走向[J].生态经济,2016,32(9):157-161,176. 策与行为。2020年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研究议题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融资等诸多领域。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