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构建保险行业高质量 发展的评价体系 目录 1.保险行业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3 底层逻辑演进 2.保险高质量发展时期需要平衡的评价体系4 3.保险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5 (一)行业地位5 (二)客户体验12 (三)员工归属16 (四)公司价值19 4.结语22 联系人24 1 1构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国保险行业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在内外部因素驱动下,亟需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本文尝试探讨新时期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包括行业保费增长等短期评价维度,更应包括长期视角下多维度标准。本文对保险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演进的底层逻辑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一套包括行业地位、客户体验、员工归属、公司价值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维度,并在四个维度下分别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建议。 构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2 1 保险行业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演进 过去十年,保险行业经历了几个典型阶段,从2013-2015年险资运用放开下的快速起步,到2015-2018年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后的高速增长,再到2018-2020年行业回归保障本源,至2020-2022在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叠加之下进入代理人大幅下降、行业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下滑的转型阵痛期。 当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和保险行业内在经营规律两个维度的底层逻辑来分析,保险行业原来的路径和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要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演进。 从经济和社会层面来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转向内循环,利率处于下行周期,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居民财富预期不确定性加大,保险在业务端和投资端不断承压,行业两位数的增长已不可持续;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碳减排和产业升级,也为保险行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在社会层面,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长寿化和家庭少子化的趋势明显,消费者的理财观念和风险保障意识增强,也客观要求保险产品和服务转型升级。 从行业内部来看,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迫使保险公司转型发展模式,从原来的红利驱动转向核心能力驱动,从规模导向转向规模与价值平衡的模式。一方面,居民对生活品质和康养医疗的要求提升,Z世代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保险产品与服务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行业从销售为中心转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转变。另一方面,人海战术无以为继,代理人模式面临增员难留存难的困境,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会形成恶性循环,产品与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而且,从股东的角度,由于保险公司资本紧张和业绩下滑同时存在,股权价值被低估,股东也预期行业需要进行深度和转型改革。 3 3构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2 保险高质量发展时期需要平衡的评价体系 在高速增长阶段,短期保费规模成为很多公司最重要甚至几乎唯一的评价指标,股东和管理层都重点围绕着规模指标经营。这种评价模式是基于短期的视角,并且可能误导行业发展出现了诸多错配问题。例如: 1.从行业整体角度看,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下的激进规模扩张,产品定价策略激进,使得行业累计了长期利差损风险,并偏离了保险本源的经营方向,导致公司的短期扩张和保险的长期经营产生错配; 2.从客户角度看,以产品销售为主要目标,以队伍快速扩张和机构快速铺设为手段,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和服务质量,并导致客户体验不好和口碑不佳,造成险企供给与客户需求之间的错配; 3.从员工角度看,代理人渠道重增员轻育成,甚至将增员视同为获客,人员归属感不强,团队大进大出,而专业性不足又使得专业价值贡献低并造成收入缺乏竞争力,导致代理人专业水平不足与消费者要求提升之间的错配,形成从业人员的短期化与保险承诺的长期性之间的错配; 4.从投资人角度,由于保险行业产品同质化和非理性的竞争行为,不少公司业务品质不高,价值含量偏低,股东整体回报水平不高,且还需要不断投入资本以支撑规模增长,造成股东投资回报预期与行业价值创造之间的错配。 以上错配的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的问题,因此,从行业发展的视角,亟需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4 3 保险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 某种程度上,保险业过往黄金十年的判断主要是基于规模增长的标准,包括了保费规模、从业人数、机构数量等。而高质量发展阶段,评价维度应该要更加综合与平衡,至少应该要包括行业地位、客户体验、员工归属、公司价值等四个维度。下文将从四个维度展开论述我们的初步设想。 (一)行业地位 在过往保险行业地位的评估中,保费规模是保险公司发展质量的首要因素,故保险公司的利益相关方均对其尤为重视。但是,保费规模体现的只是当期的经营成果,在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下,还应考虑累计规模、业务结构和公司市值等衡量公司持续经营累计成果的指标。累计规模通常体现为资产规模,这一指标体现的是股东投入和公司长期经营累计的结果,也更容易与金融行业其他机构横向比较;业务结构则体现为公司在产品和渠道方面的布局与竞争优势;而保险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则体现了保险行业在本国经济和当地市场上的地位,也体现了投资人对行业的认可程度。 5 5构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1.保费规模及增速 保费规模作为收入项是属于损益表的范畴,反映的是当年经营的成果。这一指标在我国过往的整体行业地位和公司经营成果的评价时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如图1所示,我国保险行业近十五年来保费收入总体呈现高速增长形势,在2006年“国十条”和2014年的“新国十条”出台后,规模增长两次提速。2017年,我国保险规模首次跻身世界第二,并且至今一直保持这一地位。2021年,在车险综合改革、代理人数量下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保费规模增长的态势被打破,宣告了保费规模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但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行业可以注重但不能仅囿于短期的保费规模这一指标。 图1:2006-2022年我国保费规模及增速 50000 45 39.1 4525744900 42645 30.4 38017 36581 27.5 30959 24.7 20.0 17.5 24283 18.2 20235 17222 12.2 14.5 13.814528 14339 15488 11.2 11137 8.0 9784 6.1 4.6 7036 5641 3.9 -1.3 -0.8 46957 40 4000035 30 3000025 20 2000015 10 100005 0 0-5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保费规模(亿元)保费增速(%) 数据来源:《2022中国保险发展报告》、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2.保险行业资产规模 资产规模是资产负债表的概念,评价的是股东投入和公司经营历史累计的结果。从长期视角来看,关注累计的资产规模能够更全面客观评价其在金融行业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目前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在整个金融行业中仅次于银行业排名第二,但是,如图2所示,我国保险业总资产相比于银行业总资产,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22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79.39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仅为27.15万亿元,总资产规模相差约14倍。分析发达国家市场的情况,其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数据更高,经营周期更长,累计的规模相对而言也更大,如美国保险行业和银行业资产规模大致处于持平状态。从这一点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险业在金融业的地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险业要更加关注长期风险保障和风险减量管理的功能,发挥健康管理与养老金融等长期性特点,采取长期客户经营和长期资产配置的模式,在与其他金融业态的竞争中凸显差异化的优势,可预期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会有长期持续的提升。 图2:2013-2022我国保险业与银行业资产对比 7.09% 7.29% 7.22% 7.16% 6.62% 6.71% 6.83% 5.90% 6.20% 379.39 5.48% 344.76 319.74 290.00 268.24 232.25 252.40 199.35 172.34 151.35 18.33 20.56 23.3024.8927.15 8.29 10.16 12.36 15.38 16.94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8.00% 6.00% 4.00% 2.00% 100.00 0.00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0.00% 银行业资产(万亿元)保险业资产(万亿元)保险业资产占银行业资产的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3.保险业务结构 (1)我国保险业务总体结构 我国保险行业长期分业经营,目前人身险与财产险保费收入规模出现了不平衡发展态势。如图3所示,2013至2022这十年间,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在行业总保费中占比持续上升,自2016年起,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比已连续七年超过70%。 图3:2013-2022总保费收入百分比结构 80% 60% 72%73%72%73%74%74%73% 64%64%67% 40% 20% 36%36%33% 28%27%28%27%26%26%27% 0%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人身险财产险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官网、《2022中国保险发展报告》 (2)财产险的均衡发展 财产险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平衡车险与非车险的业务结构。如图4所示,2013-2022十年间,我国车险独大的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善,占比近六年均在下降,非车险占比逐年上升。在车险综改“降价、增保、提质”的要求下,我国商业车险费率下降,保障程度提升。2022年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进一步放开,车险的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降低成本以获得市场竞争力。 非车险的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非车险中一些险种为实体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保驾护航以及风险减量管理的作用尤其显著,比如在企财险、农险、责任险、工程险、家财险等领域。但是,我国非车险参与国民经济的程度和保险价值的发挥,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体现在产品的丰富度、保费的贡献度和客户的认可度。未来,在双碳战略的指导下,服务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行业等财险业务不失为非车险发展的重点领域,风险减量管理的价值也会更为显著。而在个人业务方面,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和风险保障意识的提升,我国的家财险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4:2013-2022车险保费收入及占比 76.0%76.6% 76.5% 72.7% 70.3% 77.5% 78.3% 69.1% 66.6% 64.6% 1 472 6 551 9 619 4 683 4 783 1 752 0 821 3 777 5 824 8 818 10000 80% 8000 60% 6000 4000 2000 40% 20% 00%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车险保费(亿元)车险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3)人身险的均衡发展 我国人身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均衡各险种的发展结构。万能险作为保险行业高速增长时期的代表性险种,从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到“宝万之争”等各种险资举牌的背后,都能看到其身影。在早期险资运用放开的大背景下,我国许多中小型寿险公司大力发展万能险,如图5所示,我国寿险行业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于2016年到达最高点,达到2.4万亿,占总负债比重为22.5%。之后,随之保险姓保和回归保障的转变,该险种持续回落。 图5:2010-2021年寿险行业保户储金及投资款规模及占比 19.7% 17.5% 17.8% 15.2% 16.4% 14.0% 14.4%15.2% 14.4% 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