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机构调研报告 调研日期:2023-04-17 2023-05-1900:00:00 高级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黄方红,投资者关系总监蔡清源,投资者关系经理 杨祎,钱翀仁,贾雨亭 2023-04-1700:00:002023-05-1900:00:00 特定对象调研现场会议及电话会议 景顺长城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刘彦春,刘苏,余广,胡晓露,邓敬东,郭琳,鲍无可, 前海开源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曲扬,邱杰,魏淳,梁策 中信证券证券公司胡叶倩雯 兴全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谢治宇,乔迁,童兰,季文华,程剑,曹娜,任相栋,朱 大成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郭玮羚,于威业,张家旺 易鑫安基金None李伟 中邮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王瑶 泽泉投资其它马海华 南方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陈卓,万朝辉,郭东谋,卢玉珊,吴春林,骆帅,孙鲁闽 Q:长期怎么判断大模型给公司带来的新机会? A:AI技术海康一直都有投入,在2022年年报、2023年一季报业绩交流会上管理层也与市场有较充分的针对AI领域的分享。公司2015年开始就推出基于AI深度学习的后端产品,几年前就开始采用Transformer架构进行视觉大模型的研发,并训 练了百亿级别参数大模型。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有各种定制化的需求,所以面向千行百业中人工智能升级的定制化需求时,我们当时就走了AI开放平台的路线,希望基于一个底层的人工智能基础平台,为千行百业服务,能够让千行百业训练行业性算法模型,用相 对可控的人员增长,满足持续增长的用户需求。现在视觉大模型已经成功应用在AI开放平台上,目前我们的AI开放平台已经服务了100多个行业、15,000多个用户。 我们的重心是在感知端提取有效信息,算法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在业务上帮助我们赢得项目PK,也让客户把更多潜在的智能化需求交给我 们来做。可以说基于大模型的算法迭代帮助我们提高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识别精度,拓宽了更多的场景,打开了更多的应用空间。 Q:META发布的SAM模型是开源的,是否会拉齐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这会降低海康在AI大模型领域相比其他同行公司的竞争力吗? A:SAM模型在发布之初我们就关注到了,并且也进行了系统性的评测,我们的结果显示相对于我们专业领域的应用来说,它的性能跟 我们的专业模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基于开源算法,全行业在图像分割技术上不断提升,我们作为应用经验和积累最多的玩家,技术也不断随着应用的拓展升级。 另一方面,在物联图像应用的领域,AI技术链路很长,SAM的图像分割技术只是技术链路的一部分,除了SAM模型涉及的图像分割 算法,我们的技术链路中还涉及检测、识别、追踪等等方面,海康在这些方面的积累与竞争优势始终领先。在算法之外,给用户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还要包含适配的硬件载体,有针对性的软件应用开发,以及应用落地上生态伙伴的配合支持,这些都需要大量资源做投入,花很长的时间培育,我们相信当要为行业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时,综合能力仍旧是核心竞争力。 Q:海外业务的经营近况如何?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是否会对公司海外业务的推进带来压力?公司如何应对? A:从营收角度看,海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大致四六开。海外发达国家目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宏观经济,通胀、加息带来的经济衰退预期,另一方面来自于部分国家的地缘政治压力,这两方面我们能影响的有限,但依然会和各方做好沟通,推进业务。发展中国家的业务推进相对更顺利,发展中国家潜在经济增速更高,而且社会发展起步晚一些,当地的治安防控、经济建设都要晚一些,因而存在比较大的可为空间。 当前海外宏观的能见度较低,宏观环境波动较大,而且我们在海外布局的150多个国家各自都有不同的经营环境,因此我们采用“一国一策”的策略灵活应对,适应各个国家的需求和变化。海外会聚焦有可为空间的地区,会适当向发展中国家投入更多资源,合理调配。 Q:21年胡总提到三年机遇期,是从哪些维度上看到了机会呢?目前对于这个判断是否有变化? A:首先,从外部竞争格局来说,传统类、平台型、算法型等三类竞争伙伴都趋于理性,智能物联行业的碎片化要求企业不断深耕和积累 。其次,从海康自身能力上,我们在感知端不断拓展产品线,在人工智能上布局大模型,迭代AI能力,同时完成了软件转型,提升了效率,在市场渠道布局上也更加完善,从这几个角度来看,公司相信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21年胡总首次提及三年机遇期后,也正是基于这些判断,公司在21年、22年继续扩大投入,但由于大环境的超预期影响使得公司的投入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我们认为 大环境和偶然事件会带来一些短期的扰动,可能会将业务推进延后一段时间,但公司对于机遇期的判断仍然没有改变,我们还是相信公司的竞争力。 Q:公司今年在人员增长和费用方面的规划? A:在制定人员编制和费用方面的规划时,我们会考虑到宏观经济的情况,在宏观经济没有出现强复苏之前,我们现阶段的策略是不扩张 。 公司从去年Q3开始进行费用控制,而去年4月公司进行了员工薪酬普调,22年上半年和三季度初又不断有新员工入职,所以2023年一季度的费用仍然有翘尾效应,费用控制策略对一季度报表没有很直观的体现,但是费用增长压力预计逐季度将有所缓解。 Q:公司2018年以来在软件开发的方式上做了转型,业务组织也有很大调整,从人均产出的角度说,未来能否看到效率的提升?接下来如何做进一步投入? A:公司从16年开始做统一软件架构的转型,到19年转型完成,从高级员工(排除生产工人外的员工)的角度看,19-21年人均 营收逐年提升,我们认为软件和业务组织的转型对公司的效率提升是有帮助的,22年由于经营环境波动带来影响,人均营收有所下降, 我们相信未来人效还会再有改善。而且创新业务仍旧处于投入期,人效达不到主业的水平,单独看主业的人均营收还会更高一些。智能物联行业的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人效不能被无限提高,但我们会稳步把控人力投入的节奏,努力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能。 目前公司的软件转型已经基本完成,未来会继续在公司三大技术上持续投入,就是研发更多基于多维感知的智能物联新产品,增强人工智 能和大数据的能力,继续提升公司技术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