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河]:军工行业点评:地方政策加持+应用牵引,商业航天迈向高速发展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军工行业点评:地方政策加持+应用牵引,商业航天迈向高速发展期

国防军工2023-07-20中国银河意***
军工行业点评:地方政策加持+应用牵引,商业航天迈向高速发展期

地方政策加持+应用牵引, 商业航天迈向高速发展期—军工行业点评 核心观点: 军工行业 推荐(维持评级) 九个重大项目牵引,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第九届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发布了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天目气象探测星座、女娲星座、珞珈二号毫米波SAR遥感应用系统、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航天星云·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5.0)、四维地球遥感云服务平台、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威海一号激光通信载荷项目等九项商业航天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推进实施,叠加多地产业政策加持将有力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资源融合和快速发展。 “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启动,2030年拟完成300颗星组网。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启动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旨在打造“感、传、算”一体的超低轨星座及其应用系统,实现分米级精准“感”知、分钟级实时“传”输。根据规划,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将分三阶段实施:技术与业务验证阶段(2021-2025)、规模组网阶段(2026-2030)和融合发展阶段(2030-未来)。2030年,星座将完成300颗星组网运行,提供可见光、合成孔径雷达(SAR)、高光谱、红外多类型全时相遥感服务体系,形成全球15分钟响应能力。我们假设单星采购成本约1000万元,一箭双星发射方式,且发射成本约为2000万元,则星座组建过程中的制造发射端投入预计约60亿元。未来随着星座系统逐步搭建完成,如何运营将决定星座的持续生命力。一方面,该星座将对重点目标进行高分辨率实时观测和目标特性获取,通过销售卫星及用户终端产品(含软件)、空间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来获取商业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超低轨空间基础底座打造新质新域产业生态,面向社会征集搭载载荷,实现多赢局面。 快舟十一火箭运载能力余量发布,火箭商业模式探索助力行业发展。“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负责工程抓总研制,由下属航天三江承担总体研制任务。面向市场公开发布剩余运力,是快舟十一号火箭团队探索商业航天合作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逐步成熟,有望满足我国低轨卫星大规模、快速、低成本组网的需求,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将提速。 投资建议:在多地产业政策引领下,相关产业链企业有望获得快速培育和成熟,并通过占据优质轨道和频率资源,为商用运营项目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链基础。我们认为随着下游更多商业模式探索和应用场景崛起,包括低轨卫星、超低轨卫星在内的多星座组网有望迎来蓬勃发展期,并进一步催生更多星、箭、地面站/终端的配套需求,产业链相关公司将深度受益,建议三维度配置。1)卫星制造企业,中国卫星(600118.SH);2)卫星核心配套商,航天智装(300455.SZ)、铖昌科技(001270.SZ)、天奥电子(002935.SZ)、臻镭科技 (688270.SH);3)卫星运营相关企业,中国卫通(601698.SH)、航天宏图(688066.SH)、航宇微(300053.SZ)、海格通信(002465.SZ)。 风险提示:商业航天发展进程不及预期和产业链毛利率不及预期的风险。 分析师李良 :010-80927657 :liliang_yj@chinastock.com.cn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15090001分析师 胡浩淼 :010-80927657 :huhaomiao_yj@chinastock.com.cn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1100001 行业数据2023.7.20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相关研究 行业点评报告●国防军工 2023年7月20日 www.chinastock.com.cn证券研究报告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免责声明 一、地方政策加持+应用牵引,商业航天迈向高速发展期 (一)第九届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宣布9个重大项目 该论坛以“构筑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创新与引领”为主题,围绕空间信息应用、先进卫星技术、航天运输系统、太空经济及生态发展等领域,开展商业航天创新产品和应用交流。 构筑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袁洁指出商业航天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将继续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1)应用牵引。进一步开发卫星应用场景,发挥卫星应用效益,以空间信息助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利用卫星数据在新型大众消费领域提供惠民服务,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创新驱动。推动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相衔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航天特色、区域特点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3)体系发展。夯实商业航天在技术、质量、人才、标准规范、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能力基础,促进商业航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倍增效应;4)共建共享。以商业航天力量推动空间基础设施一体设计、一体建设,促进能力协同、合作共赢。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被打造为商业航天产业汇聚平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由湖北省、武汉市与航天科工共同打造,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综合发展基地,重点发展商业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并辐射带动延伸产业发展。 九个重大项目牵引,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峰会发布了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天目气象探测星座、女娲星座、珞珈二号毫米波SAR遥感应用系统、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航天星云·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5.0)、四维地球遥感云服务平台、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威海一号激光通信载荷项目等九项商业航天重大项目。九个商业航天重大项目推进实施,叠加多地产业政策加持将有力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资源融合和快速发展。 表1部分商业航天重大项目 项目 负责单位 具体情况 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 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 卫星轨道低于300公里,充分发挥超低轨距离近、延时低和路损小等优势,打造以“小而精、快而智、多而廉”为差异化特征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及其应用系统,在实现分米级精准“感”知、分钟级实时“传”输的同时,通过先进星载智能处理、星端直连、星间通信实现空间信息直达用户终端,进而孵化直连用户感、传、算一站式服务的新域新质空间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卫星直连大众用户的数字经济新业态。 天目气象探测星座 航天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天目一号”气象探测星座立足于“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国家气象强国战略需求,依托GNSS遥感探测技术,创造性开展海洋-大气层-电离层一体化立体业务探测,全天候全天时实时获取海面风场,大气温度等环境要素。星座目前已发射6颗卫星,是国内首个兼容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世界四大导航系统的掩星星座,同时也是国际上首个实现“海反+大气掩星+电离掩星”一体化立体探测的商业掩星星座。 女娲星座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女娲星座"一期工程54颗卫星,是由44颗雷达卫星和10颗光学卫星组成。旨在实现对地观测全球快速重访,卫星组网后,星座对全球任一点平均重访间隔达到小时级,对全国陆地全覆盖达到天级,对全球区域全覆盖达到月级。星座利用激光星间通信组网,构建全球自主可控实时遥感混合星座,打造商业航天产业新业态。 珞珈二号毫 武汉大学、航 国际首个星载Ka频段高分辨率SAR,是大范围、大比例尺遥感数据定期、快速、及时获取的“利器”,可全天 米波SAR遥 感应用系统 天科工二院 23所 时多天候对地观测并获取高分辨率微波影像,服务自然资源调查、水资源监测、灾害预警预报等多个领域。 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航天三江行云公司 该项目立足发展卫星数据应用产业,打造通导遥卫星数据汇聚、公共行业需求统筹、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一站式应用综合服务平台,计划2023年底上线服务,实现卫星数据服务向体系化、智能化转变,形成产业生态圈,做大产业规模,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航天星云·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5.0) 航天科工三院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 新一代卫星中台,强化卫星应用价值创造,打造通导遥、天空地一体化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正推动业务活动“一键化”,支持服务按需供给,为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卫星资源数据要素服务。 四维地球遥 感云服务平台 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2023年2月28日,四维地球2.0版本“四维地球遥感云服务平台”重磅上线,注册用户50多万,成为以“四维云”为代表的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的核心用户入口和服务出口,实现了国内卫星遥感云服务智能化、标准化、平台化转型的有力探索。 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 天兵科技 天龙三号作为国内商业航天领域首款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具备“高可靠、高性能、低成本、快响应”特点,其采用天兵科技自研的天火十二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110t,为国内民营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 威海一号激光通信载荷项目 航天科工二院25所 具有高精度瞄准捕获跟踪、海洋大气湍流修正等技术优势,创造性地架起星间、星地高速激光传输“桥梁”,并通过多颗卫星的激光“接力”,实现了大容量海洋遥感数据、渔船检测数据的实时回传,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海洋信息获取提供有力支持。 资料来源: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二)“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启动,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提速 超低轨道是指轨道高度低于300公里的轨道。通常而言,低轨是指距离地面500-2000公 里的轨道高度,而超低轨距离地面更近,轨道高度通常在300公里以下。未来中国超低轨通遥 一体星座应用的空域范围计划将在15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超低轨卫星因为距离地面更近,轨道高度上残留空气并产生阻力,卫星长时间运行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付出额外代价。但对地“遥感”变为“近端”,可以获得更高的观测分辨率、更短的传输时延,实现同等分辨率下光学载荷重量、成本降低50%,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重量、成本均降低40%。相较于技术方面的挑战,超低轨道蕴含更高应用价值。 表2低轨以内各空间项目的轨道高度比较 项目 轨道高度 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 150~300公里 中国空间站 395公里 国际空间站 418公里 星链 550公里 遥感卫星 500~600公里 低轨 500~2000公里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启动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旨在打造“感、传、算”一体的超低轨星座及其应用系统,实现分米级精准“感”知、分钟级实时“传”输。同时,该星座可通过先进星载智能处理、星端直连、星间通信实现空间信息直达用户终端,满足抢险救灾、应急调度等重大行动对关键信息、高分辨率实时观测、目标特性获取和时效性的迫切需求。此外,该星座还将孵化卫星直接服务于大众(toC)的新型产业生态。 表3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特点 感 以可见光、红外、高光谱和SAR等多元探测手段实现精准感知。 传 以星间组网、星端直连,实现用户信息和数据的实时、安全、可靠传输。 算 以先进星载智能处理,实现实时计算,分钟内将信息送达用户手中。 资料来源: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表4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参数 设计寿命 5年 空间分辨率 0.5米 卫星总体设计 1)对卫星的外形进行针对性的气动设计,减少卫星的阻力;2)增稳设计,减少气动对于卫星姿态的影响;3)电推进相关产品也将应用在星座卫星上。 空间信息传输 空间信息能在15分钟内直达用户。通过星上的AI智能处理、卫星与用户终端直连、星间通信等功能,可省去大量的地面集中数据处理环节 资料来源:环球时报,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根据规划,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将分三阶段实施,同时面向社会征集搭载载荷,目前已与国家林草局、国家灾研院等多家用户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技术与业务验证阶段(2021-2025):计划2023年完成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首发星发射。计划2024年完成9星业务验证星簇发射,同时完成卫星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构建即时ToC遥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