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 2022 稳固基本盘·挖掘新动能 目录 数据篇 实践篇 1 2 3 指数的背景、概念与意义城市视角的数字化地图行业视角的数字化地图 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4 5 6 数字化转型经典案例解析数字化转型反思与前瞻 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 1指数的背景、概念与意义 2022年数字化转型指数框架体系 延续2021年指数报告基本框架,2022年整体仍按“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层指标体系,进行城市和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规模评估本次指数测算,获得腾讯云、AI、安全、微信支付、TAPD、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腾讯产品,以及京东和猫眼等合作伙伴的支持 应用层 研发、采购、协作 平台层 支付、电商、影视娱乐⋯⋯ 基础设施层 云计算、人工智能、安全 2022年指标体系 指数构成及计算方法 数字化转型指数由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三个层次的指数加权平均而得各维度分指数也类似,分别由其二级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具体指标构成如下: 1 基础设施指数 云计算、人工智能、安全 2 平台指数 支付、电商、影视娱乐 3 应用指数 数字化采购、数字化研发、数字化协作(如会议、文档) i:第i位专家j:第j个指标 αij:第i位专家组成员为第j个指标的评分n:专家组成员总数 m:评分指标总数 最终得到覆盖全国300余个城市、10余个行业的季度数字化转型指数;覆盖时间区间为2020Q1-2022Q1九个季度,其中2020Q1为指标计算基期 赋权 本研究采用专家评分的方法决定分指数和重要指标的权重。整个评分过程采取背对背的模式,每位专 家针对具体指标根据重要性由低到高给出1分(非常不重要)至5分(非常重要),互相之间事先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讨论或沟通。在所有专家组成员打分完毕之后,最终指标j的权重由以下公式决定: 数据标准化 c:第c个城市j:第j个指标 tcj:第c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去量纲值xcj:第c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原始值k:样本城市总数 本研究采用取百分比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某城市的某个指标的数值为该城市该指标的数值除以该指标基期的全国加总数;采用这一标准化方式可以直观感受到该城市在数字中国版图中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说明:本报告统计范围仅涉及中国大陆(内地)地区,不包含港澳台。 指数测算的2个主要视角和3个关键指标 本次报告延续以往方式,采取一横一纵2个主要视角进行指数的交叉分析,一横是从城市角度看分布,一纵是从行业角度看渗透其中行业指标方面,呼应“上云用数赋智”等国家重点政策,今年选取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敏捷研发3个关键指标进行综合测算 2个洞察数字化进程的主要视角 351 个 全国城市 哪些区域数字化规模大 哪些区域数字化增速快 不同区域行业数字化异同 18主要行业 个 哪些行业数字化规模大 哪些行业数字化增速快 不同行业数字化区域分布异同 3个衡量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指标 敏捷研发 人工智能 云计算 洞察数实融合的框架模型:“DIO之窗” Outcome 企业组织 “DIO之窗” (DigitalInput-Outcome,DIO) 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数字产业力量以生产性服务角色活跃在产业数字化进程里,更新着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从中可以看到,数字产业也是生产价值的实体产业,而“数实融合”的本质,也就是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实实融合” 这个融合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构建分析视图——DIO之窗,用来系统分析和理解数字化在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对单元自身及单元间的结构所发挥的作用 数字服务投入Input 产业生态 Input 社会公共 降本强韧提质 敏捷协同增效 增加共用基础 促进产业协作 公共服务优化 社会共益共享 资源赋能 (单元数字化) 互联增效 (单元间数字化) 通过数字技术服务的普遍形态——资源赋能与互联增效,实现新生产力注入、重塑产业生态 数字价值创新Outcome 数字技术要素服务的价值创新——在企业组织、产业生态、社会公共三个层面中的新场景下,进行新实践、产生新价值 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 2城市视角的数字化地图 疫情早期数字化转型指数大幅提升,但21年以来环比增速呈震荡回落趋势 数字化转型指数持续走高,同时面临增速趋缓压力: 2022年一季度指数达到299.2,从绝对值看维持高位,但同比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从环比增速情况看,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指数增长波动下行乃至 2022年一季度转为负值,整体显现动能不足的态势 平台带动对数字化转型的贡献依旧显著,云、AI等数字基础设施增长势能今年起加速释放: 分三大类指标看:1)平台指数同比平均增幅最大,2021年一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平均增长245%,体现平台持续带动相关生态的快速恢复和生长的普惠性价值;2)基础设施指数今年增幅33%最大,数字新基建拉动作用在今年加速显现;3)应用指数维持较平缓稳定的增长态势 数字化转型指数总体情况 350 80% 300 60% 250 200 40% 150 20% 100 0 50 0-20% 数字化转型指数QoQ 分项指标增长情况 700 2021Q1 同比增速第一 500% 525 2020Q1 2021Q1 2022Q1 2020Q1-2021Q1同比增速 2021Q1-2022Q1同比增速 375% 300 2022Q1 同比增速第一 250% 175 125% 0 基础设施指数 平台指数 应用指数 0 从省份看,前10排名持续稳定,北上广保持领先 2021年,广东、上海和北京继续保持数字化转型指数第一梯队的位置,其中广东依旧领先全国 2022年一季度,与2021年相比各省排名基本保持稳定,其中湖南再次回到前10名与河北并列第10 2021全年数字化转型指数TOP10省份 220 165 110 55 0 广东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四川 河南 湖北 河北 2022Q1数字化转型指数TOP10省份 50 37.5 25 12.5 0 广东 上海 北京 江苏 浙江 四川 山东 河南 湖北 河北 湖南 11大城市群2020Q1-2022Q1行业指标累计排名Top3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成都 杭州 武汉 重庆 南京 苏州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成都 杭州 重庆 武汉 西安 南京 从城市看,北上深广继续领衔,后位城市排名有所浮动 上海、北京稳居第一梯队,在2020Q1-2022Q1九个季度中,北京绝大多数时段位列城市榜单第一名,2022年一季度上海凭借其在基础设施指数方面的优势超越北京摘得榜首;第二梯队深圳、广州格局较为稳定,深圳持续保持第3名 第三梯队各城市的指数差距不大,但后位城市位次持续变动。其中:成都和杭州排名不变,数字化发展比较稳定;重庆和西安排名上升,数字化呈现相对 良好的成长性 2021全年数字化转型指数TOP10城市 140 105 70 35 0 2022Q1数字化转型指数TOP10城市 40 30 20 10 0 从增速看,广西、内蒙古和山东领先,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成为增长主力 省份上,广西、内蒙古和山东位居前三,前10省份平均增速都超过120%,体现出较强的追赶趋势城市上,增速位居前10的大多是各地重要的中心城市, 比如呼和浩特和乌鲁木齐是省会城市,玉林、临沂、洛阳、温州都是所在省份经济或人口排名靠前的重要城市 数字化转型指数增速TOP10省份 2021Q1&2022Q1两年同比增速均值 广西内蒙古 山东贵州湖南河南河北湖北重庆 江西 0 40% 80% 120% 160% 数字化转型指数增速TOP10城市 2021Q1&2022Q1两年同比增速均值 玉林市(广西)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聊城市(山东) 临沂市(山东)泰州市(江苏)洛阳市(河南)湖州市(浙江)温州市(浙江) 乌鲁木齐市(新疆) 石嘴山市(宁夏) 0 60% 120% 180% 240% 300% 从类型看,二线城市加速向一线城市靠拢,同时数字化持续向腰部城市下沉 数字化发展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指数占比超50%),其中一线城市仍具备绝对领先地位,但指数增速已较低 二线城市指数增速达到一线城市的2倍,数字化进程加速向一线城市靠拢,特别是2022年一季度二线城市在五类城市中单季同比增速高居榜首三、四线城市增速保持高位,表明近两年数字化持续向腰部城市下沉。尾部五线城市增速在一线之外的城市中排名最低,主要受制于云、AI等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不足,其基础设施指数占总指数仅2%,低于全国整体的占比情况 2020Q1-2022Q1数字化转型指数分线城市同比增速 25 118% 132% 140% 20 104% 85% 105% 15 70% 10 49% 5 35% 0 一线城市 2020Q1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四线城市 五线城市 0 2021Q1 2022Q1 2021Q1&2022Q1两年同比增速均值 2021数字化转型指数占比 数字五线城市 19% 数字一线城市 32% 数字四线城市 17% 数字三线城市 12% 数字二线城市 20% 从区域看,数字化的城市集群特征明显,从东向中西部扩散正在形成数字经济基本盘 数字化转型延续了近年来由东部发达省市向中西部省市扩散的基本特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个核心的区域龙头效应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中游、中原和关中平原为代表的中部区域今年增长尤其突出,并且增长势头呈现向南、北延伸的趋势, 代表增长新动能的中部数字经济带正在逐渐成型 2021全年数字化转型指数分布图 80% 11大城市群数字化在全国所占比重稳定在八成,构成数字经济基本盘 京津冀 自东向西 在城市群的带动下, 区域数字化从东部向中西部加速扩散 北京 关中平原天津中原 0-6.8 6.8-20.1 成渝 长江中游 西安 成都重庆武汉长沙 广州 南京 中部数字经济带 代表增长新动能的 中部数字经济带逐渐成型 上海 苏州长三角 杭州 20.1-39.7 39.7-64.3 64.3-203.4 深圳珠三角 产业区域集聚效应:四区两带一线 文体娱数字活化区 智慧医疗“胡焕庸线” “东数西算”聚集区 沿海、沿江智慧工业带 智慧金融全国普惠典型区 商贸数字化繁荣区 智慧零售“长江工业带” 11大城市群引领数字化发展,中部数字经济带的3个城市群增长尤其突出 11大城市群稳定保持我国数字化发动机集群地位:11大城市群数量占全国49%,但指数约占8成,是各区域数字化发展的发动机 4个发达城市群持续担当东南西北4个主引擎角色: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京津冀,所辖城市的数字化总值和均值均保持领先 中部3个城市群增长突出,带动中部数字经济带的新势能加速释放:2021年起中部城市群数字化增速开始明显领先,以长江中游、关中平原和 中原3个城市群为代表,两年同比增速均值高达124%,已经成为数字化重要的增长源 2020Q1-2022Q111大城市群分季度数字化转型指数 6 5 4 3 2 1 0 珠三角 京津冀 长三角 成渝长江中游 关中平原 中原呼包鄂榆 哈长 北部湾 兰西 2020Q1 2021Q1 2020Q2 2021Q2 2020Q3 2021Q3 2020Q4 2021Q4 2022Q1 2020Q1-2022Q111大城市群分季度数字化转型指数 5 140% 4 105% 3 70% 2 1 35% 0 珠三角 京津冀 长三角 成渝 长江中游关中平原 中原 呼包鄂榆 哈长 北部湾 兰西 0 2020Q1 2021Q1 2022Q1 2021Q1&2022Q1两年同比增速均值 城市群产业数字化异中有同,行业工具、金融、文体娱、工业普遍排名靠前 各城市群产业数字化发展共性特征更明显,根据2020Q1-2022Q1共9个季度整体统计,行业工具、金融、文体娱出现频率总体最高 与去年相比,工业出现在Top3中的频率明显增多,典型有哈长、长江中游、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