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社科院]: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全球治理: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全球治理: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2023-06-03张宇燕社科院比***
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全球治理: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31.1843.D.20230529.0953.002.html 2023年第3期俄罗斯研究No.3,Jun.,2023 总第241期RussianStudiesGen.No.241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全球治理* 张宇燕** 【内容提要】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长、中、短三个时 段,每个时段可以观察到的影响历史走向的核心变量各有不同。借助这一划 分方式可以发现,长时段的气候变化,中时段的产出水平、技术进步和人口 结构的变化,以及作为短时段标志性事件的乌克兰危机同时出现,使当今时 代面临三个时段叠加共振的“巨变”状态,表现为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 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加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报告中也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 人民的选择”。要有效应对全球治理赤字,制度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国际协调建章立制,加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才能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正确方向改善,从而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气候变化人口问题技术进步乌克兰危机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815【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23)03-0003(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①。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 *本文根据张宇燕所长2022年1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整理而成,经作者同意由《俄 罗斯研究》杂志发表。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 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 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第60页。 观、角色观”①。其中,历史的分析对理解国际形势非常重要。大局观强调的是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角色观则一定要将自身与当今国际形势相联系,理解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研究了人类历史上的21个文明。在不同地区出现过的众多文明中,有的出现较早,有的出现较晚,其中很多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消亡了。在研究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败之后,汤因比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型。②基本结论是,文明总是遇到挑战,如果成功应对挑战并在应对挑战过程中有创新和发展,这个文明就能繁荣昌盛;如果被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挑战击垮,这个文明就会衰亡。还有的文明将全部能量用于应对挑战,虽然没有被击垮,但是同时它已经没有额外的力量去发展自己,文明因此而停滞。以中华文明为例,为什么会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发展起来?因为长江流域自然条件要比黄河流域好很多,在那里,人类的生存要比在黄河流域容易,不会遭遇强烈的挑战。而要想在黄河流域生存,则必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因此中华文明才在那里发展兴盛起来。 修昔底德认为,历史的意义主要是揭示人性。事物易变,但人性是不变的。③目前,虽然人类经历的事情,享受的物质财富以及生活水平与几千年以前完全不同,但是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长、中、短三个时段。④首先,长时段跨度大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长时 ①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38页。 ②参见[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岩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第45-48页。 ④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3-204页。布罗代尔夫人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中译序中也有相关论述:“非常缓慢的、几乎世代不变的历史,以几乎不变的地理景观和某些文明的传承强加于所有人类集团——这就是布罗代尔经常称作‘长时段史’的东西;变化较为迅速、尽管还是节奏缓慢的历史,以几个十年的长周期,40年、50年,改变着有时是动荡着国家、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循环的历史;最后,是飞快变化的历史,每天充满多变的事件,可以说是我们在每天的报纸上看到的历史,在西米昂之后,布罗代尔将这传统的历史称为‘事件’史。”[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页。 段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要素包括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这些一经形成,几百年都不易改变。就人类个体来讲,对长时段要素可以发挥或实施影响的主动性很小,一些学派或教派将其归于“宿命”。这个时段尺度下的要素变化缓慢,对历史进程则产生深刻影响。其次,中时段涉及的时间跨度从几十年到一百多年不等,影响历史的变量包括人口、产出、工资水平、价格、技术、制度等,一般是几十年中会表现出变化。最后,短时段指的是影响的时间跨度比中时段更小的时间序列上的事件,包括革命、条约、地震等。人们在经历它时,觉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但是从历史学家的大尺度或超大尺度去回溯,大多数事件的影响转瞬即逝。 当今时代面临三个时间尺度中关键因素的叠加。长时段的气候变化已经变成十分紧迫的问题。中时段的产出水平、技术革新和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很大。短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乌克兰危机以及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此的反应。三个时段中的关键变量集中在一起同时发生,推动人类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长时段的气候变化问题 在长时段尺度下,当前人类经历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气候方面。托比·奥德在《危崖:生存性风险与人类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以前人类的作用只是加速或者延缓某段历史进程,但是1945年人类有了核武器,便拥有了自我毁灭的能力。而今天,除了核武器之外,人类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其中之一是气候变化。另外一个是工程化病原体,即人工制造病原体,再则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人工智能并不是机器人,而是一个系统,它隐藏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自我学习,掌控人类的资源、隐私,最后可能获得支配性权力。奥德指出,这些风险的叠加,导致在未来一百年中人类可能会自我毁灭的概率达到了六分之一。①在这几个风险中,气候变化问题至关重要且紧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8月发布了《气候变化(2021): ①参见[澳]托比·奥德著:《危崖:生存性风险与人类的未来》,韦斯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年,第115页,第122-128页,第140-142页,第164-165页。 自然科学基础》。①这份报告用自然科学的大量数据论证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2021年出现的各种极端气候如酷热、洪水、山火等,将成为未来30年的常态。2022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洪水、干旱、热浪、极端风暴和山洪等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并以惊人的速度打破纪录。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灾难不是天然的灾难,它们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即使人类马上采取行动,大幅度减排,未来30年全球总升温也有可能达到1.5摄氏度。而根据原有的推断,21世纪内全球总升温是不大可能达到1.5摄氏度这一指标的。 2021年,1.4万名科学家在美国《生物科学》月刊上联署发表文章,讨 论了地球的过度开发问题。这些科学家设立了31项“生命体征”来“诊断”地球的“健康”程度,里面涉及森林砍伐、温室气体排放等。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31项指标里面,有18项已经突破了“红线”,这表明地球岌岌可危。②2022年10月13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也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69%,这对生态多样性的影响非常大。③ 2022年9月20日,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联合发布了《2022年突破性议程报告》。④这份报告指出,在当下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净零目标的实现可能要推迟数十年。目前的情况非常危急,要想做到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越来越难。除了大幅度减排,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其中之一便是粮食浪费问题。据统计,食物浪费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重的11%,几乎与汽车尾气二氧化碳排放的12%一样。因此,节约粮食不仅仅是节约支出问题,而且还关乎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涉及统计指标问题。目前,大家依旧将人类 ①Se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ClimateChange2021–ThePhysicalScienceBasis”,ChemistryInternational,2021,Vol.43,No.4,pp.22-23. ②SeeWilliamJ.Ripple,ChristopherWolf,ThomasM.Newsome,JillianW.Gregg,Timothy M.Lenton,IgnacioPalomo,JasperA.J.Eikelboom,BeverlyE.Law,SaleemulHuq,PhilipB.Duffy,JohanRockström,“WorldScientists’WarningofaClimateEmergency2021”,BioScience,2021,Vol.71,No.9,pp.894-898. ③See“LivingPlanetReport2022”,https://livingplanet.panda.org/en-GB/ ④See“BreakthroughAgendaReport2022”,https://www.iea.org/reports/breakthrough-agenda-report-2022 生存品质与人均收入增长和GDP增长相关联。但事实上,这个指标是存在问题的。十几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现这个指标会阻碍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为此,成立了一个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在内的、由众多经济学家组成的团队,负责制定新的经济指标体系,即包容性财富指数(IWI)。这个指数和GDP有很大区别。首先,GDP是流量概念,指人类在一年的时间内新创造的财富,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增量。然而GDP衡量的是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不是质量。IWI则更加关注存量,通过综合分析一国的福祉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衡量国家财富。其次,IWI的内容更加丰富,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自然资本三个方面。①在人力资本方面,既涉及人的数量,又涉及人的质量。人的质量不仅与受教育水平有关,还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关。健康等人力资本的质量指标非常重要。眼镜的发明曾经被评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主要是因为没有发明眼镜时,老师傅视力的下降会影响其制作仪器的精密程度,导致真正有效工作的时间缩短,急剧降低了劳动效率。但是有了眼镜以后,熟练师傅的工作时间会大大延长,从而优化了人力资本。与一个受过教育但有效服务时间只有20年的人相比, 更健康的人的有效服务时间可以达到30年甚至40年,后者构成的人力资本水平明显提升。这些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内容,在GDP里面是难以充分反映出来的。 在生产资本中,除了机器设备、厂房,IWI还包括基础设施,这部分非常关键。环境、水的质量、空气的质量、地表生态和地底资源等自然资本也是GDP基本没有涉及的。虽然IWI很难计算,但是在2014年和2018年上述团队发表了两份报告。总之,IWI指标更加契合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强调的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特别是自然资本已经将绿水青山因素考虑在内了。一旦大家接受了这个指标,就不会一味追求GDP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