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城投违约来到,当下应该买什么?到时候应该买什么? YY团队2023/05/25 摘要: 当下昆明导致市场恐慌加剧,卖盘变多,收益率重回20%+,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投资策略因何不同?如何应对这样的市场流动性压力? 本文针对当下汹涌的舆情,争取沙盘推演和投资应对。凡事预则立,可能虽然准备并非完全充分,但事先有一定的思路,那么在大厦将倾时,也能有一些逃生门,以飨读者。 本文拟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并给出一些结论性的推演。受限于现实的多元性,不构成因果分析的逻辑,更是在可能性中找到最可能的那个可能;以及如果发生,这个结果我们是否能承受,如果可承受,那么投资可策略性展开;如果不可承受,那随时提桶跑路,留的青山在,不怕没债买,那逃跑的姿势摇曳着夕阳残照,带着英雄末路的惆怅,这是一个时代的转身。也许城投的夕阳,在江边挥洒,往事如烟。 目录 1违约的临近的现实可能性3 1.1自身造血能力被证明不足3 1.2再融资的预期放缓3 1.3上级政府支持或者其他腾挪有限3 2当下的危与机3 2.1危有三矛4 2.1.1造血能力大于付息成本4 2.1.2没人愿意做第一个4 2.1.3中央的弹性到底有多大4 2.2机有三盾5 2.2.1债多乎?5 2.2.2债同乎?5 2.2.3债的背后都是who?5 3买什么比较防守6 3.1三层逻辑6 3.2策略配置构成的区间7 4雷后的投资甄选7 瑞霆狗(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免责声明9 1违约的临近的现实可能性 堡垒,信仰,金身不破;城投债在质疑声中,走过了自己非常辉煌的岁月。但是万物皆有因果,当下城投债的位置,其历史存量、债务斜率、市场消化的可行性,在分化的大时代背景下,迎来了自己的大考。 企业为什么会违约?因为没钱。为什么没钱? 1.1自身造血能力被证明不足 很多地方的资产生息能力远低于国债的利率,但是很多类公益路桥之类,仍是高息融资承担,利息的雪球滚走在长长的坡上,巴菲特见了都会觉得眼红。但是时间越过了很多年,简单的数学公式就证明了,很可能城投的债务增速必定是需要放缓的,叠加造血能力不足,如税收所折射的产业低迷,土地所折射的人口拐点和城市吸引力不足,造血成为最大掣肘。 1.2再融资的预期放缓 这个其实是次生变量,但是一旦预期形成,市场会形成单向惯性。因而在这个层次来看,再融资的变数是非常之大的;如果完全依靠再融资,基本面造血能力的预期持续低迷,很可能潜在投资者禁入,现有投资者随时跑路的情况,导致情形反转。 1.3上级政府支持或者其他腾挪有限 整体而言,财政的用途相对清晰,有预算法等制约,因而短期拆借可能存在合理性,而长期挂账可能涉及到法律等条款问题,这个腾挪会导致比较大的麻烦。 在此逻辑下,如果一些地方渐次走入这个逻辑洼地,如果没有省级或者中央的政策配套和支持,逐步进入债务重组(非标、贷款和债券等),可能是意料之内。 所以,在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别大惊小怪。 2当下的危与机 因噎废食是不可能了,既不能饿死,也不能吃了观音土而拖累,那么危与 机是如何交缠博弈的? 首先是危。前一章节,论述了没钱是最大的矛盾。那么我们的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在没钱的循环漩涡里陷落的区域。也就意味着,城投回归基本面的常识来看,造血能力肯定是需要关注的,否则短期的流动性仅仅是饮鸩止渴,很难解决信用造血和派生的能力,因而可能一部分区域降低杠杆,退出资本市场的潜在逻辑是存在的。 2.1危有三矛 2.1.1造血能力大于付息成本 这句话铿锵有力,但是好多地方属实难做。也就意味着,现在再融资的宽泛,一些省份整体的融资短融都在6.5-7.5%位置,二级交易可能逼近8-10%,如此高的成本,如此短的滚动,反映了滚续上很可能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天。我们称之为oneday。 2.1.2没人愿意做第一个 但是不排除好多人愿意做第二个。螃蟹可能上美味,也可能上索命符,因而现在的光景是静默下的博弈。其传染性决定了,城投的投资整体可能是偏防守和谨慎。 2.1.3中央的弹性到底有多大 地方做早前的财政纪律上其实做了很多妥协,也有一些地方甚至是市长、市委书记落马,盲目上项目,这些历史问题都是显著存在的。在这一视角下,中央对地方不兜底的论调坚决而有力;而地方越莽,债台越高,短期再融资为了维系表面的平和所积攒的破坏性越大。 大家想想假设20%的成本滚动,1.2的3次方大概是多少,今朝有酒今朝醉, 但是酒是消耗粮食的,地主家的余粮被消耗掉,未来的光景会如何?选择在何处拆解,只是个约束问题,而非是选择继续滚续。这一点,中央的态度上,我们不要低估了为化解债务风险,提高经济活力的愿景和决心。那么对于某些区 域而言,可能把弹性全部博弈掉,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重组或者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但是以现在接近50万亿的城投有息债务(甚至有第三方智库等测算可能潜 在介于70-80万亿)体量而言,整个城投债和经济体已经捆绑至深,也就意味 着银行、平台、政府,甚至居民财富,都是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拆解的约束就非常之多,绝非一句市场化就能解决的。 这也就导引至,城投债的机会,也有几个盾: 2.2机有三盾 2.2.1债多乎? 数据上看,是有些多。但是如果拉长了历史的斑驳时光,从政府置身事内的参与角色,我们看到了轰轰烈烈的时代红利,那么既然形成资产的时间是如此漫长的时光,存量的债如果有资产作为支撑,那么偿债也可以从长计议。 也就意味着,这些债,不应该是在此刻、一股脑、全额偿还,而应该在债券旋转门的视角做到几个维度:第一成本不适宜太高,第二久期不适宜太短, 那么恭喜你就是你想的那样,如何把债务甄别、筛选,然后转换成长周期的品 种,通过真正的信用注入,资产支撑,使其名正言顺。 2.2.2债同乎? 有人会觉得城投债个个浓眉大眼,反正搞不清东西南北,祝酒辞千篇一律福如东海,但是东海的城投债和瓦房店的城投债究竟是不是一个品种。我们设想,会不会有一种可能,这两个他就是不一样的呢? 原因有二:一是城投收敛于城市,城市千差万别,那么城投资产支撑的维度也是千差万别;二是城市的发展周期、生命力也不尽相同,当初投融资的逻辑就不一样,对应标的的风险、收益特征,理所当然是不同。 2.2.3债的背后都是who? 这个问题真实又扎心。债他不会消失,只会转移;那么要么还掉,要么赖掉。如前面所说,拉期限,降成本,造血能力满上大于付息能力,这样就避免了空转。那么赖呢,又如何? 资产=负债+权益,城投债的对手盘就是金融机构的资产,以间接融资为重点的金融生态意味着,其实大头是银行。 那么银行的资产具备大幅减值的逻辑吗?极端情况下,银行的压力测试是很难扛住这种毁灭性的打击的,也就意味着选择在同时、多点、全面开发爆破 的思路,不符合我们的经济常识。因而债券的偿付其实会是非市场化、博弈且 动态的思路,更倾向于风险共担原则:金融机构出血、地方也有担当。更类似 于一个比喻,我们以7%的收益买了某地的债,但是造血能力很低,那是否可能债务利息必须重置,类似于票面调整至2%,期限10y起步,那这个对于本金灭失的风险已经算最好的结果;但是站在投资角度看,很可能仍是比较失败。 所以危有三茅,机有三盾,但是总有个主要矛盾主导当下格局,也就是泥沙俱下的背景下,投资如何甄选? 3买什么比较防守 前面所列违约的特征,最直白是没钱。那么防守,则反其道而行之,晴天送伞,我们期待更有钱的地方逻辑。那么这些地方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钱来自何处,有何讲究? 那么这里几层逻辑。 3.1三层逻辑 第一,城投收敛于城市。那就择城市,因而人口流入、产业集聚、上市公司市值等排名数据,都可以提供一定程度择券依据。 第二,发展预期和阶段站位不同。投资需要顺势而为,这意味着,服务大局、大战略从来不是口号。因而在某些需要加杠杆的区域,国家的重点资源也 有一部分投入,类似于大湾区、中部的省会策略、成渝的核心圈层,都具备比较多的挖掘空间。 第三,化债和平滑介入。这里存在一定的火中取栗的机会,我们首先假设 20%的成本它本身就不科学,那么到底定价多少合适?其实看信用关联程度、地方所设想的化债路径,典型以镇江、苏北为例,在化债、控制成本等层面做到了市场信心认可,那么回归到一部分其他区域是否有复制的可能性,核心是政府管控、资源和信用关联这几个视角。 第一层逻辑,适合于极度防守资金,考虑人流、相关城市的成熟度,择券空间聚焦于核心城市群及重点城市、国家级新区等,关注其加杠杆的逻辑和思路,如中部某地吸引富士康但是可能搬走带来的冲击就把当时的配套、造城的逻辑置于比较大的聚光灯下,审视不清,整体的投资策略比较难接近。 第二层逻辑,是辩证看大湾区、成渝一体化、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那在这一层逻辑,是走建设期的路数,但是并不意味着和第一层逻辑不搭嘎,核 心是发展得有预期,最终还是要产业集群、人口引入、形成闭环。那么也就意味着,假设某些地方具备这一些特征,不在这个范畴内的很多城市,很可能就是漫长的衰退期,也就意味着鹤岗和香港的分化是必然。 第三层逻辑,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动态的,有些地方是存在历史的高债务,但是随着发展,发展中也存在解决的可能性。但是还是回归到造血能力需要匹配付息成本,不能高息融资盲目滚动。那么这里的投资策略,可以结合苏北和苏南的弥合切入,那么皖北是否具备苏北一样的契机?山东如此的存量是否存在定点的机会,这里的话还是需要甄别很深,但是兼具了进攻性。 3.2策略配置构成的区间 这里的策略配置大致是构成以下几个区间: 城市 发达/产业集中城市 国家级战略导向 结合评估 强省高负债化债介入 产业明朗,投资人踊跃 产业培育期/城市建设期资金有些紧张,但整体平衡 进入化债需要考虑全省一盘棋 安全度 极高 高 视情形而定 流动性 极好 好 视市场变化 组合策略 拉久期+配置 中短久期有交易机会 短久期且有交易机会 冲击幅度 流动性高,估值可能有大波动 看当时利率条件 估值波动大但是流动性其实不差 关注完上述策略,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我们觉得这些地方是有不一样的逻辑,配置也是防守。但是如果一些没钱的地方导致暴雷,市场的杀伤面很大且存在误杀。那么发生这事件之后,如何展业和调整? 4雷后的投资甄选 滚滚而来,惊雷起,在这种背景下动物本能是鸟兽散。 但是投资既是顺势而为,同样要有逆势思维,否则踩踏本身就是新增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审视此前的配置思路?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防守型策略一定是一个benchmark,他不应该是非常大的波动,所以在底仓的地位是压舱石。 那么第二针对市场的恐慌,带来的情绪崩塌和市场紊乱,气息冲撞,应该如何做好呼吸调整和资产甄别。 记得我们手上的三个盾,分别从不同方向护住我们投资盘,也就意味着, 恐慌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无需过度悲观。 第一,首先是信用风险上,为了防止酿成极度的传染性,可一可二,不可三。也就意味着,如果a地和b地都发生了到期长期未兑付(技术性有点长了),那么在这个视角下,我们要相信中央可能有对冲和相应的举措,专项债(再融资券)支持,降低后续临近到期的这些区域的主体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这个时候存在下沉机会,但是关注久期风险。 第二,在流动性压力上,可能产品户冲击相对较大,赎回的发生导致估值被迫上行,一方面的定价是个极值短期偏离,一些稳定资金如保险资管、自营盘等有能力也可以超额收益配置思路;另一方面,如果比较大范围发生,可能央行对于一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在央行票据等工具上,也会实现投放,整体的对冲可能是会有一些时滞,但是虽迟必到。 第三,在机构风控和研究体系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分歧和真空,这也是市场可能在紊乱的时间段会维持的一大原因,跟风、被动和小道消息狙击,更需要机构投研的定力和产品的设损止损点,制度建设非一天可达;但是这一块确实是因为有人盲目、被动割券,才带来交易的价格有比较大的溢价。 在这之间,具备观望和加仓的两种可能性,且由于防护盾的存在,更为核心的是低等级的品种下沉的安全垫由于违约主体而增厚(久期可能控制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