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湾区,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先行者:华阳国际是以科技为核心的设计公司,主营建筑设计咨询、建筑科技创新及产业链延伸服务。公司深耕BIM领域十四载,是国内正向BIM设计先行者(相较逆向翻模难度更大)。人工智能浪潮的袭来或将加速建筑设计行业的变革,作为先期科技研发投入较多且立足于深圳这一革新“桥头堡”区域的华阳国际或将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再度展现优势。 22年行业承压艰难前行,23年经营或将回升:2022年行业承压背景下公司优化营收结构,夯实内功,实现营业收入18.25亿元,同比-36.54%;实现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6.48%。23年一季度,公司建筑设计/造价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分别为3.68/0.50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50.72%/-2.69%。其中新签装配式建筑业务合同额达2.04亿元,同比增长135.27%。订单是建筑设计企业收入的先行指标,我们判断后续公司经营业绩大概率将持续向上。 BIM应用引领建筑业信息化,AI+或将加速建筑业信息化蝶变:BIM为建筑AI+提供训练数据基础,AI应用或将为BIM模型进一步赋能。当前人工智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落地与跃迁是政策十分重视的方向。华阳国际BIM总建筑面积超2000万平米,且已与万翼科技签订AI审图相关合作,目前华阳的CAPOLiBIM平台与万翼的AI审图平台已经实现数据互通,华阳国际深耕BIM多年,或将在AI赋能下的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再度展现优势。 人效比提升是设计院公司经营核心诉求,期待行业新一轮变革:较高人力成本下,人力有效利用是设计行业公司经营一大核心诉求。从我们选取的7家设计公司来看,16-22年设计公司整体快速扩张,人均创利/人均薪酬均值则由0.33降至0.24,人均创收/人均薪酬在2017-2022年间亦呈下降态势,随规模扩大出现管理瓶颈与人效比下降。AI+的引入或将催化BIM发展,带来行业变革,22年华阳国际员工薪酬占营业收入比重超50%,未来人效比提升或具备较大向上弹性。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信息化浪潮下,随前沿技术导入,人工智能有望赋能设计师,减轻公司人力成本负担,加速正向BIM设计普及,实现人效比提升,在前期信息化投入较大及装配式建筑业务收入占比较高前提下,我们判断公司未来或将率先受益于新一轮产业升级,从而实现毛利率与净利率的双重改善。我们看好公司投资价值,数字经济掀动未来,BIM正向设计先行者或率先蝶变,公司经营质量向上确定性强。我们预测23-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2.5/3.1亿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居民建筑业景气度恢复不及预期,AI前沿技术导入不及预期。 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简表 1、立足大湾区,BIM正向设计先行者 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华阳国际”)是以科技为核心的设计公司,2019年于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建筑设计与咨询、建筑科技创新及产业链延伸业务,当前公司业务布局已涉及从建筑规划设计到EPC的全产业链。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住建部认定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及“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单位”,深圳市BIM工程实验室即设立于公司。公司立足于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其区域布局从深圳拓展至广州、湖南、上海、海南、江西、湖北、香港、北京等多个重点区域,形成了以华南为中心,辐射华中、华东、西南、华北等地区的业务布局。 图1:华阳国际当前业务布局已涉及建筑全产业链 图2:华阳国际部分代表性设计项目 图3:华阳国际发展历程 作为以科技为核心的设计公司,公司始终走在建筑科技创新的最前沿:1)公司掌握装配式建筑领域全过程技术。自2004年起,公司即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的企业之一。2022年,公司成为广东省建筑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先进会员单位,其合资公司润阳智造获广东省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发展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公司是国内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先行者(相较逆向翻模或难度更大)。BIM技术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其应用和普及将极大提高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集成化程度,改善产业协作模式,推动建筑业智能化及数字化。公司2008年起即启动BIM专项研究,持续研发华阳速建平台,坚定推进BIM正向设计,引领行业趋势,不断提升正向设计效率和应用普及率。 星霜铸剑,逐步打开BIM建模领域新局面。1993年华阳国际前身中信设计成立,2015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期间公司先后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BIM专项研究。2019年公司于深交所上市。公司近年来加速BIM及AI审图发展,22年与中望软件成立合资公司,打开建筑BIM建模领域全新战略局面。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且较为集中。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65.37%,公司第一大股东及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唐崇武先生,直接持股比例达26.48%,第二大股东徐华芳则为唐崇武的一致行动人,直接持股比例达14.19%;厦门华阳旭日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厦门华阳中天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则为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合计达15.24%。 图4:公司股权结构图 在建筑业规模趋于达峰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人工智能浪潮的袭来或将加速建筑设计行业的变革,建筑业信息化及产业升级的时代命题渐行渐近。我们认为,公司坚定推进“设计+科技”战略,始终布局在建筑设计及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在AI进步的划时代影响下,“弄潮儿向滩头立”,作为先期科技研发投入较多且立足于深圳这一革新“桥头堡”区域的华阳国际或将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再度展现优势。 2、22年行业承压艰难前行,23年经营或将回升 营业收入上,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整体稳健增长。2016-2022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速为25.15%,2022年受疫情及居民建筑业整体承压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5亿元,同比下降36.54%;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同比下降31.68%,主要系公司EPC业务营收大幅减少所致。 图5:华阳国际历年营收概况 图6:华阳国际历年归母净利润概况 图7:公司近年减值损失概况 预计23年公司利润重回增长。2016-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3.15%,公司归母净利润在2020年达到高点。而近两年归母净利润相较20年有较大下滑,主要系:21年受下游地产行业不景气影响,公司针对个别客户应收类资产单项计提坏账准备金额达1.01亿元;22年则系公司整体营收同比下滑所致。 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6.48%,2022年,公司职工人数同比减少超20%,且高毛利业务营收占比提升,因此在营收下滑情况下公司归母净利润仍实现同比正增长;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04亿元,相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21、22年公司减值损失均对归母净利润有明显影响,我们判断随行业温和复苏及公司承接项目及业务签订上更加注重对下游客户的风险控制,未来减值损失占营收比例有望持续下降。 公司经营底部已过,23Q1新签合同额同比大幅增长。新签合同是建筑业公司未来收入的保障与领先指标,22年公司逐步减少毛利率较低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承接,实现毛利率回升。公司20/21/22年新签合同额分别达45.6/30.4/17.8亿元,新签合同额下降主要系下游居民建筑业不景气及贡献毛利较低的总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额下降所致。 23年一季度,公司建筑设计/造价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分别为3.68/0.50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50.72%/-2.69%,呈现明显回升。我们认为,伴随地产温和复苏及23年经济运行整体修复,当前公司经营底部已过,公司新签合同额作为未来收入的领先指标或将持续回升。 分业务板块来看,低毛利板块营收占比或仍将降低,降本增效成果显著。2022年,公司建筑设计业务/造价咨询业务/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工程总承包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2.29/2.23/0.51/3.18亿元 , 各业务板块占营收比重分别达67.32%/12.22%/2.81%/17.43%,营收结构较21年有较大变化,各板块营收占比同比分别+13.83pct/+4.33pct/+2.09pct/-20.34pct。 从结构上来看,22年低毛利板块营收占比显著下降,高毛利板块营收占比上升,当前经营重心进一步聚焦于建筑设计;22年建筑设计业务/造价咨询业务/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工程总承包毛利率分别为34.60%/38.36%/19.93%/3.16%,较21年分别+2.85pct/+3.42pct/-5.65pct/+0.48pct。 工程总承包业务毛利率较低,21/22年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7.77%/17.43%,而贡献毛利占比仅为4.83%/1.88%,若该业务占比过大,则易对总体经营产生增收不增利影响。当前公司经营重心进一步聚焦建筑设计主业,22年总承包业务收入占比显著下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该趋势或将延续,营收结构变化或将带来公司毛利率的持续提升。 图8:公司历年各业务新签合同总额概况 图9:公司分区域营业收入概况 图10:公司历年各分项业务营收情况 图11:公司历年各分项业务营收占比 图12:公司历年各分项业务毛利率概况 图13:公司历年各分项业务毛利贡献占比 建筑设计业务是公司经营核心业务,是毛利贡献的主要来源及未来增长的主要方向。公司建筑设计业务主要涉及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商业综合体建筑。22年公司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设计收入分别达5.84/3.92/2.53亿元,毛利率则分别达36.11%/39.21%/23.96%,其中住宅、公共建筑设计业务近年来增长较快,16-22年营收复合增速分别达21.34%/23.22%。 装配式建筑业务弹性十足,判断未来仍有望实现高速增长。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具备高度结构化与标准化、低碳排放的特点,在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建筑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政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有力催化剂。公司是国内最早布局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企业之一,掌握该领域全过程建筑技术。当前装配式建筑业务已成为公司成长的重要引擎。公司20/21/22年装配式建筑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2/5.83/5.48亿元,22年仅同比下降5.95%,下滑幅度较小,较其余业务具备明显韧性。公司20/21/22分别签订装配式建筑合同9.21/10.86/6.15亿元,占建筑设计业务总额的39.74%/44.60%/40.52%,占比持续提升。 23年一季度,公司新签装配式建筑业务合同额达2.04亿元,同比增长135.27%,占建筑设计业务合同比例达55.30%,实现良好开局,我们判断装配式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有望维持升势,后续该业务营收或将形成较大向上弹性。 图14:公司建筑设计业务分项营业收入 图15:公司建筑设计业务各细分领域毛利率 图16:公司装配式建筑业务新签合同概况 图17:公司装配式建筑业务营收概况 公司现金流稳健,历年收现比均维持在100%左右。设计行业作为建筑产业链的前端,占建筑造价比例整体不高,回款状况相对较好。2019-2022年公司收现比分别达90.13%/98.10%/100.94%/101.97%。 期间费用率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呈向下趋势,22年有所回升。2016-2021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121天下降至57天,期间费用率(不含研发费用)则由14.95%下降至7.82%,回款及内部管理效率持续提升,22年由于行业承压有所回升,我们认为后续公司管理效率提升仍将持续,23年期间费用率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大概率将较22年有所下降。 研发持续投入。作为建筑设计科技企业,公司注重研发,近年来研发费用率维持在3%-5%之间,持续推进BIM正向研发及建筑设计科技前沿布局:1)积极打造iBIM平台,以设计为起点,通过自主研发和战略合作等方式打通全产业链,实现不同环节数据集成和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