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东北策略会纪要-未来已来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东北策略会纪要-未来已来

2023-05-11未知机构老***
东北策略会纪要-未来已来

东北证券2023年中期投资策略会会议主题:未来已来 会议时间:2023年5月9日(周二)上午会议地点: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浦东厅) ——速记稿—— 张陈(主持):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上午好,东北证券2023年中期投资策略会“未来已来”现在开始,首先有请研究咨询分公司总经理李冠英做开幕致辞。 李冠英:尊敬陆铭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投资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欢迎莅临东北证券研究所中期投资策略会。首先,我代表东北证券研究所,向各位专家、嘉宾及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本次策略会议题为《未来已来》,当前我国的经济正从谷底向上爬升,会议主题也包含了我们对于当前和未来看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的整体判断。实际上,从科技到全球的大循环,从地缘政治到国内的循环,到政府的应对,每一个环节都在发生向好的变化。我们需要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经济、技术、能源、全球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共振下所蕴藏的无限可能。 从经济方面来看,我们应当对全年经济保持充分的耐心和信心。一季度经济数据就普遍好于市场预期,虽然一定程度上是防疫优化后工业生产和居民外出的快速恢复,但供给端的快速反弹同样也带来了居民收入的改善,为后续消费潜力的释放提供了有利的铺垫,五一消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特征。 当然,经济复苏并非坦途一片,中国仍然面临外需趋势性下滑的风险,居民收入和消费恢复也不会一蹴而就,不过中央政府仍然有充分的政策工具来应对诸多考验,一旦经济出现转弱的信号,下半年仍然可以期待政策发力。综合这些考虑,我们认为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5%-6%,不仅超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目标,也超出了年初市场的普遍预期,这也为全年资本市场的表现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那么从投资主线来看,我们认为有两大热点值得关注: 其一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回顾以往一系列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展过程,其诞生初期并不一定都被看好,但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场景的不断的更新,新技术对全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影响就会逐步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抱新技术也就是拥抱未来。站在新技术周期的路口,人工智能对传统经济的赋能和升级,或许将成为新的划时代意义的技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这也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有利时机。从投资角度来看,未来随着每一次算力的突破,新型应用场景的打开,相关企业的发展前景都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人工智能将是未来长时期的投资主线,将蕴含丰富的投资机会。 其二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长期机会。疫情冲击以来,全球的政治环境,全球化、能源等因素带给我们诸多的不确定,但这些不稳定因素正在向着有利的方向去转化,中特估的机会蕴含其中。回顾中特估提出的背景,有三个方面: 第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导向。第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突破欧美对我们卡脖子技术的限制,筑牢经济发展的安全屏障是当务之急。第三,去年是国有企业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今年国企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这三个方面也决定未来的国企仍将继续做优做大做强,这不仅是发展之需,也是安全之需、战略之需。从这些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从估值体系重建到改革红利释放,到企业效率的提升,还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投资主线也有较长的逻辑支撑。 面向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的局面已在推进,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已在酝酿,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开启,随着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继续演进,中国经济继往开来,不断向好的趋势只增不减,资本市场的美好未来,已来! 最后,预祝本次策略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张陈(主持):全球大变局时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有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教授,为我们分享“全球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有请陆铭教授。 陆铭:各位东北证券的朋友,各位投资者,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荣幸,我今天接到的任务是来谈一谈中国式现代化。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去年召开的二十大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其中把它表述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大家所看到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还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个是国际关系今天我不讲,讲前面四个。 首先来看一下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中国今天人均GDP正在接近13000美元,而这个是国际上把一个国家划入到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门槛,所以中国正在整体上,当然这里必须要强调,虽然我们收入差距还是很大,但是从人均意义上我们正在迈向一个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在最发达的地区,像上海这样的地方,人均GDP已经接近3万,已经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任何的问题,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的概念,而这个发展阶段的概念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是我今天讲到的第一个现代化的含义。我们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实精神文明里面很多东西是体现在服务业上的,所以我今天要讲的结构性问题第一个是产业结构。 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讲,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但是很多朋友对这个没有意识。仅仅从中国统计数据上来讲,给大家看一下2021年的数据,因为2022年经受了严重的冲击,疫情使得服务业占比是下降的,所以给大家看2021年。 2021年里面,GDP占比里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比是39%对54%,服务业已经超过一半。在就业的对比里面,是29%和48%,服务业接近一半。所以在这个判断之下,中国整体上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基本是不确定性当中的确定性事件。 讲到这里顺便要评论一下二十大所提出的制造强国,二十大提出了一组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等等。但是一段时间里,制造强国被社会各界,包括专家,包括地方政府,理解为制造业比重。所以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制造强国不仅不会带来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反而会带来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原因两点:第一,越强大的制造业,它的附加值来源越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尤其是研发、设计、咨询、金融这样一些行业,因为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赋能的。 第二,制造强国的结果一定是国强民富,而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随着消费的升级,一定会在消费里越来越多的消费服务业,这点等会儿再讲,这里稍微打断一下,给大家看一个图。 这个图就是国际比较里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个国家服务业占比的变化,横轴是人均GDP,那条实线就是OECD的发达国家,你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渐提高的。而中国的线在这张图上是红色的箭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是服务业占比在提高,但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的服务业占比是偏低的,今天没有时间讲为什么服务业占比是偏低的,中国金融环境,中国地方政府行为都是鼓励制造业发展的,不展开了。 我评论两个我认为错误的观点:第一,坊间流传的中国过早的去工业化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中国是服务业占比偏低的。第二,就在刚才活动开始之前,我跟东北证券朋友聊到德国模式,最近德国模式也很受大家关注的,似乎把制造强国跟德国模式做一个挂钩,我认为不存在德国模式。在这张OECD发达国家所走的发展路径上来看,它是围绕一条线跑的,但是围绕这条线上下波动的幅度非常小,这个波动幅度远远步入随着经济发展提高而出现的服务业占比趋势性力量来得更大。 如果大家去做国际比较可以给大家报个数,像德国这样被大家认为制造业非常强的国家,它的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20%,而英国和美国它的制造业也就10%,10%和20%的对比根本不足以支撑对一个国家模式的判断。第二,德国的制造业强以及出口强大,是建立在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基础之上的,而德国对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出口,放到中国来就是省间贸易。第三,德国的体量在面积上相当于广东+江苏+浙江,也就是说就算德国模式存在的,放到中国就是长三角、珠三角模式。我希望我讲清楚了。 接下来讲消费结构,给大家看一张美国的图,是印力商业研究院画的一张图,这个图展现的是人均GDP提高的过程中消费结构的变化,其中有三个结构。紫色部分叫耐用品,最典型的家用电器和汽车,土黄色的是非耐用品,吃穿用,虚线是服务消费,竖线红色是1万美元。大家看到,1万美元之前,服务消费占比是下降的,因为当时汽车进家庭、家用电器进家庭,把服务消费相当于把份额挤出了。进入到1万美元以后,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提升到今天美国的服务消费在消费中占的比重是70%。 我顺便也做两个评论,第一,当前大家所观察到的中国消费不振,一方面我也认为,中国有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比如我们对于收入的预期,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缺乏信心,对于很多政策环境不稳定性也缺乏信心。但是,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有没有看到,有可能这里面还有些结构性的问题,就是服务消费的持续增长现在面临着供给侧的不足,供给侧里面服务业上面很多还存在管制。另外,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不好。 第三,服务业的质量、品质、多样性是不够的,所以就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了,为什么整体的消费不足,但是好像长沙蛮火的,淄博最近也火了。如果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的话,你会看到为什么会在那些好玩好吃的地方大家还是愿意去消费,而且到淄博去吃烧烤的很多人是开着车从北京往淄博跑的,在统计消费的时候只统计了吃烧烤的烧烤钱,但其实路上花的费用没统计进去。所以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我建议大家接下来去关注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评论。 第二个评论,展望未来,各位朋友可能会问我,我用美国的数据来看中国是不是太远了。前面李总讲到,现在讲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回升,今天GDP的潜在增长率是设在5%左右的。大家简单算一个算术题,5%一年的话,意味着15年GDP就要翻一番,翻一番是什么概念,全国1万3,15年以后就是2万5,在这张图的中间,服务消费就会超过50%。而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像上海,如果也以15年翻一番的速度的话就会超过5万,服务消费将达到60%、70%。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我现在看这张美国的图离我们很远,正好今天主题是“未来已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消费的变化也是“未来已来”。中国在未来趋势来讲,要么不增长,要么你假设中国人跟美国人不一样,如果中国增长,中国人跟美国人消费偏好没有本质差别,这就是中国未来15年的趋势。 再接下来是供给侧的,企业的投资,还有政府的一些政策,是不是去释放消费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结构红利,这是留给政策端的事情,供给侧的事情。 这是第一件事情。 在后工业化的时代会出现三个趋势:第一个,会带来整个产业政策逻辑的变化,在工业时代,我们政府对于产业政策最熟悉的就是我制定标准,你按照我的标准来做,做成功了我给你钱。但这种逻辑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制造业阶段的产品是讲究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而且可以事前知道我要什么。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这个逻辑变了,第一,服务业是小众化、个性化的。第二,我不知道什么叫好,就算你知道什么叫好,你认为的好跟我认为的好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什么叫好的电影,你爱看,我不爱看。所以这样一个时代,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产业政策逻辑会发生根本性的颠覆,但是我们现在还不太适应。 我举一个例子,最近我碰到平台经济跟我讲地方政府希望他们一起研究什么叫“数字人才”,逻辑是你只要把数字人才给我界定出来了,我就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对于进行相关人才的户籍制度、公租房这些东西。平台萌了,什么叫数字人才,李佳琦叫不叫数字人才,我们比较有认同的程序员是叫数字人才,李佳琦是不是数字人才我们会有分歧的。但有一点可以很缺点告诉大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ChatGPT的产生,被取代的就是程序员,不被取代的就是李佳琦。这就是我刚刚讲的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你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未来的趋势,你也不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人和产业了,但是我们政府行为现在是转不过来的。 第二个变化,我们的社会治理需要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因为到了服务需求的阶段,你已经不知道大家要什么了,这个信息极其复杂。我举一个例子,去年上海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