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的工作文件1089《世界各地的日内流动性》深入研究了全球范围内大额支付系统(LVPS)的日内流动性使用情况及其决定因素。文章指出,全球金融机构在日常支付活动中使用的日内流动性量平均相当于其每日支付总额的15%,或其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8%。
为衡量和理解日内流动性使用情况,作者们定义并计算了流动性效率和流动性提供不平等的系统级度量。结果显示,这些指标随支付系统参与者之间的支付协调程度、央行储备的数量和机会成本、以及制度特征(如提前提交支付的激励措施和流动性储蓄机制(LSM)设计)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参与者倾向于使用自己的储备或从中央银行借款来满足其日内流动性需求,这一做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例如,美国联邦电汇资金转移系统(Fedwire)的参与者平均每天使用6300亿美元的日内流动性,最高可达1万亿美元。对于欧元体系,这一数字分别为443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
作者们提出,为了满足其日内流动性需求,参与者经常选择在特定时间结算付款,利用回笼的款项为后续付款提供资金,这可能产生战略影响。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流动性效率指标,通过总支付价值与日内总流动性之比来衡量,显示不同LVPS系统和时间内的差异。
此外,研究还探讨了相对流动性提供的基尼系数,以评估系统参与者提供流动性的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这一系数随时间和司法管辖区的变化而变化。
在分析中,作者们考虑了影响日内流动性使用的多个因素,包括支付时间、协调程度、储备总量、储备机会成本、以及提前结算的激励措施和中央银行日内信贷制度等。通过这些因素,研究发现,较高储备余额与较早结算时间和减少支付协调有关,而增加的储备机会成本则与推迟结算时间和减少支付协调相关联。
研究还关注了LSM设计特征与活动变量的关系。总体而言,LSM的存在与活动变量的相关性较弱,但特定设计特征与活动变量密切相关,如LSM的流动性节省功能和多边抵消能力与较早的结算时间有关。
研究最后指出,活动变量和制度安排对日内流动性使用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可用流动性的数量、机会成本、提前结算的激励措施以及中央银行的日内信贷抵押成本等因素均对流动性效率产生影响。同时,研究发现,中央银行的日内信贷制度、提前结算的激励措施和LSM设计等制度特征对流动性效率的影响较为复杂,可能存在相互冲突的个体效果。
综上所述,这份国际清算银行的工作文件提供了对全球范围内大额支付系统日内流动性的深入洞察,揭示了决定因素、使用情况及其实现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支付系统、提升金融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