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虚拟数字人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虚拟人的自动化创建、驱动与内容生成,这些虚拟人具备感知、表达等能力,无需人工干预就能进行自动交互。这一领域的发展经历了技术探索、产业融合和多模态发展三个阶段,是用户需求和技术升级的产物。
AI驱动虚拟数字人的厂商主要分为四类:AI类厂商、CG/XR生产技术类厂商、互联网/综合类厂商以及垂直虚拟人厂商。其中,技术成熟的AI类科技公司因客户积累、资金链、销售渠道和技术实力的优势而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AI驱动虚拟数字人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模式主要分为定制化和平台化。行业内的企业通常会参考厂商的AI技术实力、场景落地能力、后期运维服务和报价预算进行选择。
虚拟数字人的分类依据是否有交互模块分为交互型和非交互型。交互型又细分为真人驱动型和AI驱动型。AI驱动型虚拟数字人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处理外界输入信息,驱动数字人生成语音和动作,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行业动态显示,AI驱动虚拟人发展可分为技术探索、产业融合和多模态发展阶段。自2010年开始,随着首个虚拟主播“绊爱”的诞生,标志着虚拟人技术进入影视娱乐行业。2015年后,AI技术的加入使虚拟人能够快速融入更多产业,如金融、文旅、快消等。到2020年,虚拟人的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融合了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元素,提升了对话内容的丰富性和自然度。
虚拟数字人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形象设计与塑造类厂商、制作工具相关厂商,中游的AI厂商和互联网企业,以及下游的泛娱乐、政企服务和品牌服务类企业。上游环节的成本较高,尤其是3D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成本可达数十万至数百万元。中游环节主要依赖AI技术,而下游环节的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影视、游戏等领域。
中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从2020年开始快速增长,由2017年的49.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6.2亿元,主要受数字化需求增加的影响。预计至2026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231.5亿元。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政策,如《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旨在促进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
市场竞争格局尚未稳定,主要由百度、商汤科技、腾讯等综合性企业和AI企业主导。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AI技术实力和卓越的人才团队,在虚拟人产品领域不断创新,并向体育、政务、医疗等领域扩展。头部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具有显著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预计未来将在泛娱乐、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持续推出虚拟人产品。
在财务数据分析方面,以北京蓝色光标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天娱数字科技(大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些公司通过创意服务、数据优势和算法优化,为客户提供智慧经营整合赋能服务,实现品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虚拟数字人行业正在经历快速发展,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其向更广泛的领域渗透。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深入,虚拟数字人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