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重塑产业模式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供应链金融科技重塑产业模式研究报告

金融2023-04-03京东立***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供应链金融科技重塑产业模式研究报告

I 编委会 主编策划 朱武祥|清华大学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王子阳|清华大学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主管 报告主笔 罗浚知谭智佳熊立铭 研究团队 成果傅渝柴晶 目录 编委会II 目录III 1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发展背景与意义1 1.1我国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 1.2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供应链效率2 1.3通过金融活动优化供应链效率4 1.4通过商业模式优化供应链效率的优势5 1.5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以商业模式视角优化供应链的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科技与商业模式优化供应链的双轮驱动模型9 2.1商业模式设计引导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10 2.2供应链金融科技驱动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升级11 2.3供应链金融科技对成本、效率、体验三维度的模式升级评述16 3从金融活动角度看供应链金融科技的优化实践18 3.1服务京东内部生态发展19 3.2供应链金融与数字化技术的边界拓展26 3.3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产品促进各角色主体模式优化的评述32 4从业务活动角度看供应链金融科技的优化实践34 4.1供应链金融科技+制造34 4.2供应链金融科技+交通运输43 5供应链金融科技对业务和金融活动模式综合优化的实践48 5.1供应链金融科技+大消费48 5.2供应链金融科技+大制造53 5.3供应链金融科技+大宗贸易60 5.4供应链金融科技+养殖业67 6总结77 III 1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1.1我国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当今时代,产业竞争已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大到企业及其供应链体系的竞争。供应链贯穿于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联通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和领域,是宏观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供应链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促进供应链体系与金融、互联网行业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供应链水平。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3年初,多地出台的产业政策也频频提及“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一词,这与供应链金融的理念不谋而合: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智慧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并通过江西省财通供应链金融集团构建数字化产业平台;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从金融服务角度,提出要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动,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可见,供应链金融科技能够将新科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是推动“科技-产业 -金融”高水平循环的最佳结合点。 根据国务院于2017年10月13日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和应用的指导意见》,供应链被定义为: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交付到最终用户。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供应链的全部活动。 然而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由供应链产生的成本占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1年的14.6%,但仍远高于欧美国家的7%-8%,表明我国供应链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学界对目前我国供应链所存在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试图找到提升供应链效率的“中国方案”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在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供 1 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作为错综复杂供应链中的一环,企业如何调整和重新设计自身的供应链战略与合作伙伴的协调关系,并采取有效的供应链运营策略,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宏观环境的角度,当前中美复杂博弈、国际经贸投资规则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变革深入发展等因素,导致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呈现本土化、多元化、区域化等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研究,我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挑战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由于需求预测不准确、价格波动、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在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需求计划与市场实际需求偏差逐级放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普遍存在于传统的线性供应链模式中,而如今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势必会进一步放大牛鞭效应,限制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2、供应链管理存在碎片化、孤岛化现象,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不互通、业务过程不透明,使得整个供应链应对风险能力不足,进行管理决策的难度较大。 3、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多呈现出短周期、高频、小额的特征,但一直以来,银行的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存在流程杂、业务成本高等特点,导致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当供应链遇到负面冲击时难以及时得到资金支持,进而导致供应链“断链”。 4、受规模和能力所限,很多中小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投入较低,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不清楚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供应链管理;而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难以将供应链管理技术辐射到链内的中小微企业。 1.2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供应链效率 为了解决上一节中提及的供应链管理应对的瓶颈和挑战,在过去十几年间,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技术优化供应链运转效率成为了主要的优化方式。技术手段优化供应链是指将新技术手段运用于基础供应链管理环节中,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基础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规划、寻源采购、生产制造、物流交付及售后支持;新技术手段是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ICT、IoT、机 器人和AI等先进技术,对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即时收集、分析、反馈、预测与协同。例如,根据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信息,实现货物时空信息的追溯;在传统物流基础上增加对应的信息流,更优化、更高效、更精准地安排生产计划,提高资源周转率。 但由于供应链本身的高复杂度和不确定性、供应链各参与角色间的协作缺失和协调不畅,以及供应链不同管理环节的目标相互冲突等原因,技术手段的应用往往很难从全局角度实现供应链的优化,只能从供应链的局部环节入手,优化效率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解决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具体来看,从技术角度对供应链进行优化面临的局限主要有以下三点: 1、尽管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收集与监测,但目前大部分技术应用于生产端,针对车间、工厂的数据进行收集预测。然而只有从需求端入手,实现对客户端需求的准确预测,进而维持合理库存、优化资源分配才是解决“牛鞭效应”的关键所在。 2、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供应链数据的收集与监测,但供应链数据被分割在多个系统和数据库中,如ERP、经销商管理、生产执行、仓库管理、新项目开发等。不同系统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打通难以实现,“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会导致供应链上的企业难以做出准确的管理决策,同时信息的确认、交互和沟通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限制了供应链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3、目前标准化的技术解决方案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垂直细分,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这也导致许多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没有完全发挥其潜力。 除了上述局限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以外,目前很多从技术手段对供应链效率进行优化的尝试,都是简单的将供应链管理工具IT化、信息化,从流程角度为企业供应链能力表现做一些“小修小补”,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流程和决策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导致效率提升只局限于单个动作,难以作用于供应链全链和参与的所有相关者。企业供应链升级并非简单地安装一个新软件、上线一个新系统, 3 应用一批新硬件就可以实现,而是应该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从全链条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思考,扩展原有生态系统的设计空间,以设计新的供应链模式而为全链条创造更大的价值。另外,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也不局限于利用技术优化业务活动,金融活动的优化也可以帮助链上主体更好地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扩展业务规模,实现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 1.3通过金融活动优化供应链效率 除了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外,也有从优化金融活动,发展供应链金融以优化供应链效率的实践。供应链金融以真实贸易和交易作为支撑,相比传统金融依赖抵押担保,供应链上与核心企业有交易关系的中小微企业也能基于历史交易数据获得金融资源支持。基于供应链金融,中小微企业能获得额度更大的资金支持,得以快速扩大规模,并引入技术手段提高自身供应链管理水平,通过补全链条中的中小微企业薄弱环节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全链条运行效率。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活动模式设计,相较于传统金融扩大了金融活动的参与方,也使核心企业的金融资源能力输出给了链内的其他企业,但仍不能完全解决供应链效率提升所面临的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中小微企业业务活动的之间的耦合程度仍然不够高,由此形成了两大局限: 1.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主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往往过于依赖核心企业提供与其相关的交易链数据信息,但部分核心企业对供应链金融认识不足,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对其链属上下游企业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贸易背景核查、交易确权以及管理抵质押物等等,从而使金融机构识别核心企业信用大多仅能涉及一级供应商或一级经销商,难以对供应链上的第二层乃至第三层企业形成有效覆盖。由于信用主要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确权,金融机构往往也更偏向于对核心企业上游从事保理融资或信用流转业务,而对于下游经销商的采购融资,由于没有核心企业的担保增信,缺乏推广的意愿和能力。 此外,由于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数据难以统一归集整合,供应链各主体也没有形成在数据层面更精密的模式设计和更紧密的连接,使得金融机构更难为链条中的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从而导致其对中小微企业的金 融服务和融资支持相对缺失。 2.尽管在供应链金融的作用下,企业可获得的金融资源增加,然而中小微企业在获得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支持后,缺少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解决方案。这导致链条中的一些企业虽然能够进行更大规模的业务交易,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 因此从金融活动对供应链进行优化,并不仅是简单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识别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就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更要求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需要具备相关产业的行业认知,为产业链各方设计数据共享平台,从商业模式层面理解企业间的交易结构,使信用评价的主体从单个企业拓展到全产业链,并从供应链全链的视角对整体模式进行优化,才能切实提高供应链效率。 1.4通过商业模式优化供应链效率的优势 目前行业从技术手段和金融手段分别来优化供应链的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瓶颈与挑战,需要跳出现有的优化思路,寻找新的维度和视角。而我们认为商业模式维度,作为跳出企业个体,从生态系统,价值链维度进行结构设计的理论,是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视角。 清华大学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朱武祥教授与北大魏炜教授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共同提出了魏朱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经营活动系统及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经营活动系统是指各个相关者选择从事的活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则是如何完成活动、参与方如何获利和管控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行为风险管理。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由交易主体、交易要素、交易方式、交易收支和交易风控等五个模块构成,加上经营活动系统,魏朱商业模式由这六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内容。 根据前文提及对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供应链效率不仅由单个活动运行效率决定,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承担活动的主体分工关系,主体之间的交易结构关系,都影响了链条的运行效率。以往优化手段往往基于单个主体视角,局限于现有模式下的活动系统和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着眼于如何利用技术等手段提高研发、生产、物 5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