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军企改制上市,实力强劲底蕴深厚。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江西省电子集团整合旗下部分优质军工资产于1999年6月设立,2001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半导体激光系列及微电子元器件系列产品、高温超导感应设备系列产品、智能控制系列产品、背光源及应用产品、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产品。近年来,公司围绕“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经营方针,剥离低效资产重点打造了激光和超导两个高科技新兴产业,并夯实优化智能控制器业务。未来公司智能控制器件、激光器件装备、超导业务有望实现三箭齐发助力公司发展腾飞。 传统业务调整优化,智能控制器业务更具活力。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华联电子主要经营智能控制器业务。华联电子在夯实智能控制家电业务产品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聚焦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产品,与客户建立长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积累了包括伊莱克斯、ArcelikA.S.、A.O.Smith、格力、美的、江森自控、林德叉车、宏发、开利等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家电、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工业控制服务的全球优质客户,其中,高端光耦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 激光业务实现突破,反无人机领域发展迅猛。激光产业丰富且庞大,根据Laser Focus World数据,2021年全球激光行业产品总收入达到184.8亿美元。在激光器应用方面,激光反制武器特别是反制无人机的应用发展犹为突出。公司下属子公司中久光电激光技术国内领先,“光刃-Ⅰ型低空反制装备研发项目”已经通过公安部的系统测试,“光刃-ⅠA”通过了包括军方代表在内的专家组评审。“光刃Ⅱ”也进展顺利。公司激光系列产品订单数量高速增长,截至22H1公司3.5亿元产能已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未来随着产能的扩充,公司激光业务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高温超导技术全球领先,空间广阔前景向好。高温超导感应设备市场空间潜力较大下游应用广泛,以晶硅生长炉和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为例,国内直拉单晶硅设备已达数十万台,其中8英寸-12英寸的设备需求数量每年有数万台;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市场每五年周期性更换50%-60%,有望实现每年200-300亿元的市场替换规模。公司参股联创超导专注于大容量超导强磁场直流感应加热感应设备,经过近十年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调试,业内首台航空铝锻压用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已于2022年3月18日在中铝东轻完成产品验收,实现商业化突破。截至2022年12月底累计排产订单超50台,市场开拓进展顺利。 投资建议:联创光电作为老牌军企底蕴深厚,控制器业务稳定增长,激光+超导双箭齐发,未来业绩增强确定性较高。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8.34、33.34、42.72亿元,增速分别为6.93%、-13.06%、28.16%;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7、4.91、8.30亿元,增速分别为37.00%、54.53%、69.29%,2022-2024年EPS分别为0.70、1.08、1.82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低质资产剥离进度不及预期、业务开拓不及预期、军品订单不及预期。 股票数据 1.老牌军企底蕴深厚,继往开来再铸华章 1.1.实力雄厚,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公司深耕行业二十载,已成为半导体产业领域领军企业。联创光电由江西省电子集团整合旗下部分优质军工资产于1999年6月设立,2001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致力于半导体产业的研究与制造,已积淀形成了良好的光电子产业基础和产业转化能力,拥有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技术。产品布局包括智能控制部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件及装备、背光源及应用、电线电缆等产业板块,在南昌、吉安、深圳和厦门均设立了产业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智能控制、通讯产品及相关设备、计算机网络、军工应用等领域。 公司技术实力雄厚,科技驱动发展。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拥有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四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一个激光产业研究院。“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和产业化”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截止2022年6月,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332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实用新型专利248项。同时,荣获了“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省名牌产品”、“厦门市著名商标”等称号,在客户中建立了良好声誉,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图1:公司发展历程 国资稳定期(1999-2010):公司军工底蕴深厚,多家现子公司或联营企业前身为国营军工厂,通过早期资产整合并入。现子公司联创电缆科技前身为军工企业国营8490厂,于1966年由南京734厂电缆车间内迁至吉安市,经营范围定位专业生产电子通讯类电线电缆。现联营企业北方联创通信有限公司前身为国营834厂,1964年由南京734厂通信产品部分内迁至吉安市,长期主营通信相关产品的研制与生产。2001年6月,公司收购746厂LED外延片生产线等资产,并以此组建光电分公司。发展初期,公司主要从事光电器件及其它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传输线缆、通信终端及系统设备的生产及销售。 民营成长期(2011-2019):公司于2011年完成国有股份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公司经营范围不断拓展。同时,公司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措施,对接培养专业人才。 结构调整期(2019-至今):自2019年以来,公司对于发展空间受限的传统电缆、背光源等业务板块积极开展资产剥离与夯实优化,将主业聚焦至智能控制器、激光和超导三大高科技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自身产业结构。 公司多次参与研制航天工程电子元器件及其他配套军品,军工背景深厚。公司自成立以来为神舟五号、神舟八号、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多型号航天器提供了包括场效应晶体管、送受话器等在内的多款配套部件。近年来子公司中久光电表现尤为突出,于2020与2021年顺利按时保质交付多套军用泵浦源订单任务,包括“光刃”型号激光装备研制项目推进顺利。 公司近年来执行“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战略,重点夯实激光和超导两大优势主业,剥离优化低盈利资产。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公司选择继续夯实优势主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已取得明显进展。在未来重点发展的“激光”和“超导”领域,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力度,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全方位夯实公司技术优势。板块业务产能快速释放,产品交付与验收稳步推进,系列产品订单数量高速增长。在传统业务智能控制器领域,公司在继续巩固家电控制器市场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聚焦高端市场。在发展空间受限的背光源和传统电缆领域,公司已完成传统电力缆资产剥离,并积极推进背光源相关资产剥离出表,优化升级公司产业结构。未来,公司预计不断加速智能控制器件、激光器件装备、特种电缆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化、规模化发展,使公司成为科技领先型军民融合企业。 图2:股权结构图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控股、参股多家子公司,覆盖智能控制器、激光及微电子、高温超导、光电线缆、背光源产品等领域。公司直接控股的第一大股东为江西省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截至2022年9月持有公司20.81%的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现任总裁伍锐先生,其通过江西省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制公司股权。 公司第二大股东为吉安市吉州区国有资产事务中心的全资子公司吉安鑫石阳实业有限公司,截至2022年9月持有公司股份比例1.95%。其它股东还包括现任董事长曾智斌(0.93%)等。截至2022年6月,公司共有控股企业24家,联营企业6家,采用股份公司与子公司矩阵式战略管控的经营管理架构。公司通过控股实现对于子公司的战略管控、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边界,完成相关领域的全面覆盖。 公司的新兴业务板块包括智能控制器、激光及微电子与高温超导。在智能控制器板块,公司主要通过上市子公司华联电子经营,公司持股比例50.01%。在激光及微电子板块,公司主要通过子公司中久光电经营,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久激光间接持有其股权55%。在高温超导板块,公司主要通过参股子公司联创超导经营,公司直接持股比例达40%。光电线缆与背光源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产业,也是公司近年来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公司通过联创电缆科技与联创电缆有限两家子公司生产通信电缆和电力电缆,分别直接持有股权78.72%和93.30%。截至2022年6月,公司已与非关联第三方达成协议并完成交易,对电力缆相关资产进行了剥离,交易总金额2200.00万元,实现收益56.04万元(未经审计),较好的处置了该项发展空间有限的资产。在背光源领域,公司主要通过欣磊光电、联志光电、联创致光等子公司经营LED相关产品。近年来传统领域发展空间逐渐缩窄,且华为作为公司主要背光源产品客户,因而受华为销量下滑的影响严重,2021年子公司联创致光全年亏损6697万元。 表1: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 公司积极加速三大重点产业产能扩建,未来业绩增长可期。智能控制器领域,2022年9月子公司华联电子新产区正式竣工并开始逐步投产,有望成为华联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与增长点。产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总投资6亿元,规划年产值30亿元,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新产区全面落实了华联自主开发的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打造了全新的国内一流智能制造生产线,包括按车规级、工业级建设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器、高效电机变频驱动智能控制器、高端光耦的生产线,及5000平方米按CNAS认证标准的产品测试中心。在激光业务领域,订单数量近年来高速增长,中久激光现有3.5亿元产能已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超导业务方面,2022年6月超导二期车间正式启动,在原有产能20台的基础上新增产能30台,预计投产后累计产能达50台。公司近期计划在铝产业集中区域附近设立超导产业园,采用模块化投建的方式“边建设边投产”,产业园规划满产产能150台,预计开工后2年逐步达到满产并最终实现年产200台的目标。 表2:核心项目进展 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助力长远发展。2020年11月,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授予董事长、董事、总裁以及核心团队员工共计17人授予1200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11.26元/股,并设立了相应营收或归母净利润目标作为业绩考核标准。 此次股权激励彰显了公司对长期业绩发展的信心,稳定了公司核心团队人员。 表3:股权激励计划情况 表4:解除限售条件与比例 1.2.产业优化助力业绩回归,科技研发护航技术升级 公司业绩表现稳健。自2019年起,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基本稳定收入规模的基础上,剥离部分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业务,不断提高收入含金量。公司2020与2021年业绩波动较大,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整体需求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是缘于在智能控制领域受整体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采购成本上涨,并且在背光源及应用产品领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售价下降。激光项目近年来逐渐成为公司的稳定优势板块,其军品级、宇航级订单和毛利率均有较大增长,板块收入增长较快、趋势向好。2018-2022Q1-3公司营收分别实现34.46、43.55、38.27、35.86、29.7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4.50%、26.38%、-12.12%、-6.29%、-8.88%;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27、1.95、2.70、2.32、2.6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4.01%、-14.19%、38.58%、-14.22%、7.51%。2022年,面对疫情、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电子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影响,公司科学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在基本稳定收入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收入含金量,产业升级效果显著。 图3:2018-2022Q1-3公司营收及同比增长 图4:2018-2022Q1-3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长 实行业务聚焦战略后,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与净利率稳步提升。2019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前,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均呈现下滑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