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风险事件点评 资负期限错配,硅谷银行埋雷。2020年量化宽松政策下,大量现金流入硅谷银行,硅谷银行随后大量买入美国国债,MBS等长久期资产,后伴随美联储连续加息,硅谷银行存款大量流出,长短期利率曲线倒挂,长久期资产出现大量浮亏。硅谷银行不堪负债端压力被迫斩仓卖出资产。 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否会有传导性。硅谷银行暴雷事件内48小时3家银行接连倒闭,均具有业务范围较单一,存款近期持续流出及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特点。不同于08年雷曼危机为金融机构普遍事件,硅谷银行暴雷更多是个体流动性风险事件,总体风险传染度不高且可控。 美联储3月或加息25BP。硅谷银行事件引发市场恐慌,但美国2月核心CPI环比超预期增长,在抑制通胀和金融稳定的两难抉择中,美联储可能会在3月放缓加息步伐。 中国银行业是否会步后尘?此次事件对中国银行业主要起警示作用,中美经济与监管环境不同,大概率不会发生类似事件。1)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监管更严格;2)自2017年来,监管鼓励中国银行业回归存贷业务的本源,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3)浦发硅谷银行规模较小,且独立经营,预计不存在交叉传染风险。 投资建议:目前市场因为硅谷银行等事件影响而影响风险偏好,市场担心风险传染。建议密切保持对美国相关部门对相关事件的处理进展,目前阶段应多看少动,保持对相关数据的关注,从容应对。 风险提示:中美摩擦加剧风险;中美利差持续倒挂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恒大事件等处理不及预期风险;股市系统性下跌风险;监管趋严风险;新冠病毒持续蔓延风险。 1.资负期限错配,硅谷银行埋雷 1.1硅谷银行暴雷事件回顾 硅谷银行48小时内从亏损挤兑到破产,引发市场恐慌。3月8日,硅谷银行抛售210亿美元的AFS,造成18亿美元的亏损,并同时宣布将通过出售股票筹集23亿美元来弥补亏损。此举于3月9日引发储户大量挤兑,且当日股价从175.55美元大幅下跌至106美元。3月10日FDIC接管硅谷银行,告知25万美元以下的被保储户可取出存款。随后美联储、财政部和FDIC发布联合声明,存款机构可通过BTFP申请最长期限为一年的贷款,并承诺硅谷银行所有储户可获全额赔付。 图表1:硅谷银行暴雷事件大事记 1.2暴雷事件根源-期限错配 1.2.1QE导致大量低沉本资金流入 硅谷银行2019-2021年期间获大量存款流入。2020年,为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借贷成本大大降低,贷款及风投额度均有较大提升,科技初创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的现金与存款。硅谷银行由于立足硅谷,专注PE/VC及科创企业,在此期间获得了大量的存款流入,硅谷银行的存款余额从2019年末的617.58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1892.03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206.36%。 图表2:2013年-2021年硅谷银行存款规模(千美元) 1.2.2资产端配置长久期资产 2021年硅谷银行大量增持长久期资产。由于客户存款的大量流入,银行的可投资资金增加,于是在2021年间,硅谷银行配置了大量的美国国债以及MBS资产,其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2020年末的43.89亿增长至157.22亿美元,MBS规模从2020年末的393.76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1016.42亿美元。2021年,硅谷银行的总资产为2113.08亿美元,美国国债与MBS合计约占据总资产规模的55.54%。 图表3:2017年-2022年硅谷银行美国国债持有情况(千美元) 图表4:2017年-2022年硅谷银行MBS持有情况(千美元) 现金类资产规模从2021年中起下跌。硅谷银行一直在支出现金流配置国债及MBS资产,其现金及等价物持有规模却从2021年中便开始下跌,从225.15亿美元下跌至131.25亿美元,回落至2020年一季度的规模,导致现金储量紧张。 图表5:2017年-2022年硅谷银行现金及等价物持有情况(千美元) 1.2.3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风险暴露 美联储连续加息,久期资产亏损加剧。在财务报表中,硅谷银行所持有的美国国债与MBS分别以AFS及HTM计入,在被出售前,均不会直接反映在损益中,而是以未实现损益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中。2022年,美联储改行缩紧政策,全年连续多次加息,导致长久期资产收益率快速下跌,硅谷银行账面出现大量浮亏。 图表6:2020年-2023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势 合计亏损金额超市值。截至2022年末,硅谷银行账面上AFS资产的未实现损失高达25.33亿美元,HTM资产的未实现损失高达151.6亿美元,总计损失176.93亿美元,而硅谷银行暴雷前总市值仅为158.6亿美元(截至2023年3月8日)。 图表7:2022年硅谷银行AFS资产持有情况 图表8:2022年硅谷银行HTM资产持有情况 负债端重压下,硅谷银行被迫斩仓。美联储在2022年的连续加息同时也导致了硅谷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科创企业融资受阻,只好持续消耗其在硅谷银行的存款,导致硅谷银行的存款余额大幅下降,存款总余额从2021年底的1892.03亿减少至2022年底的1731.09亿,而活期存款余额的降幅则更大,从1258.51亿美元减少至807.53亿美元。 负债端资金持续流出,负债成本也同步在上升,而资产端浮亏加剧,同时银行现金储量也不足,为了缓解负债端资金压力,硅谷银行此时只能选择卖出资产或进行短期借贷来缓解资金压力。考虑到当前短期借贷成本高于长端的大背景,迫使硅谷银行选择出售了总计210亿美元的AFS资产,并导致记录了18亿美元的税后亏损。 2.后续潜在影响 48小时内三家美国银行接连倒闭。硅谷银行暴雷事件发生后,紧接着在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联合发布声明,以“系统性风险”为由关闭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而在暴雷事件发生之前的3月8日,银门银行(Silvergate Bank)的控股公司Silvergate Capital Corporation便已宣布立即结束银行的业务并进行自愿清算。 2.1此次风波倒闭的三家银行有什么共通点? 三家银行均对加密行业持友好态度。银门银行和签名银行是美国仅有的两家将法币引入全球加密货币生态系统的银行,而硅谷银行是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银行之一,为许多加密货币交易所、钱包、矿工和项目方提供金融服务。这三家银行的倒闭,对加密货币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三家银行的商业模式及主要存款来源较集中。三家银行的客户类型都较为单一,除硅谷银行专注于科创企业外,银门银行及签名银行均与加密货币市场深度捆绑,客户在这两家银行持有存款的原因通常都是为了进行加密货币业务的交易。在加密市场牛市、创业热潮以及流动性宽松时期两家银行均获得蓬勃发展,业务规模上升十分迅速,去年加密货币交易所FTX暴雷事件后,加密货币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两家银行的存款均快速流失。 图表9:2013年-2022年签名银行存款规模变化(千美元) 图表10:2013年-2022年银门银行存款规模(百万美元) 三家银行均存在资产负债久期错配而导致的流动性隐患。三家银行在获得大量存款后,均配置了较多长期资产,且都没有留足充足的资金应对客户的存款需求,形成了“短债长投”的情况,而随着美联储2022年八轮加息的紧缩政策下,证券价格大幅下跌,出现大量浮亏。 图表11:2017年-2022年签名银行美国国债持有情况(千美元) 图表12:2021年-2022年银门银行美国国债持有情况(千美元) 2.2第一共和银行股价下跌的原因 硅谷银行暴雷后,第一共和银行股价受此影响而大幅下挫,截至2023年3月14日,跌幅高达65.61%,潜在原因如下: 该银行的储户很可能多数无法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25万美元存款保障额度覆盖。 第一共和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为“低风险、高资产人士”,或无法被25万美元的存款保障额度覆盖,因此储户担心自己资产的安全性,引发市场恐慌,导致挤兑浪潮,故银行股价大幅下降。 第一共和银行同样购买了大量长久期资产。截至2022Q4,第一共和银行共计持有316.29亿的投资证券,其中105.53亿为房地产支持证券,被市场认为可能同样面临美联储加息下长久期资产收益率大幅下跌导致大量浮亏的风险。然而其投资证券仅占据其总资产的15.35%,贷款为第一共和银行的主要资产来源,占比78.73%。 市场对第一共和银行仍存疑。第一共和银行已于12日发布声明,表明其资本要求远高于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且资金流动性有保障,除现有存款外,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及联邦储备银行仍可为其提供超过600亿美元的贷款。第一共和银行后续又再次宣布已从美联储和摩根大通获得额外的流动性支持,包括可以通过美联储宣布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获得更多流动性。目前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仍未见回升趋势,标普于3月15日将其银行评级从“A-”下调至“BB+”。 2.3硅谷银行事件与雷曼事件对比 2008年雷曼危机为金融机构普遍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事件的根源是房地产的持续繁荣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普遍持有大量CDS/CDO等衍生品,其底层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而随着房地产泡沫化,房价迅速下跌、资产价格大幅缩水,金融机构同时抛售造成危机,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最终发生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属于信用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硅谷银行暴雷更多是个体流动性风险事件。硅谷银行本身是一家业务简单且优质的银行,并且资产端配置的是国债、MBS等安全且流动性好的长期资产,而不是引发次贷危机的CDO、CDS等过度包装与衍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因此相对雷曼事件而言,其影响范围有限。 硅谷银行的客户结构高度聚焦科技初创企业与硅谷地区,不同于美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风险及影响范围比大型投资银行小得多,风险传染度不高且可控。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三天后,FDIC即出手接管防止风险蔓延,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称美国的银行系统“依旧坚韧”,监管机构“拥有有效的工具”来应对围绕硅谷银行的事态发展。目前来看政府救市态度积极,美国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将硅谷银行与美国银行体系切割,产生的系统性影响与雷曼事件不可同日而语。 图表13:硅谷银行事件与雷曼兄弟事件对比 3.美联储3月或加息25BP 硅谷银行事件引发市场恐慌,美联储加息进程可能放缓。继硅谷银行破产后,Signature Bank和Silvergate也被关闭,市场担心此次事件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存在类似问题的中小银行可能也将被迫关闭,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即使这回和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不同,但是流动性问题也有可能向外蔓延,尤其是如果猛烈的加息继续,将有更多银行面临考验。美联储为了安抚市场情绪,避免激进加息造成金融风险,可能会放缓加息步伐。 2月核心CPI环比超预期增长,3月或加息25BP。美联储为放缓增长和抑制通胀而努力了整整一年后,通胀仍保持着比预期更强劲的势头。现在美联储处于两难境地,既要稳住银行业风波,同时还要抑制通胀。从美国经济基本面来看,2月核心CPI环比增长超预期,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31.1万人仍超预期,说明中长期美国通胀韧性仍在,美联储“鹰派”作风不会轻易转向,对于通胀预期的严格把控仍将延续,3月或加息25BP。 图表14:美国2月核心CPI环比超预期增长 图表15:2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31.1万人仍超预期 4.中国银行业是否会步后尘? 4.1中国流动性监管更严格,流动性危机概率小 美国对中小银行监管更宽松,硅谷银行不受美联储LCR和NSFR要求的制约。按照美国法律,若一家银行总资产小于2500亿美元,且短期批发融资在500亿美元以上时,才需要遵守美联储LCR(流动性覆盖率)和NSFR(净稳定资金比例)规则。尽管按资产负债表规模计算,硅谷银行是美国第16大银行,但由于其短期批发融资小于500亿美元,目前并不受到LCR和NSFR要求的制约。 中国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监管更严格。虽然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的商业银行没有LCR和NS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