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对象:董秘一、Q&A (一)养猪业务1.前期猪价低迷,近期猪价有所上涨,请问可能是什么原因?如何看待今年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的猪价走势? 答:从历年猪价的走势来看,春节后一季度是传统的肉类消费淡季,春节前后猪价一般较低,这是季节性因素影响所致,符合往年规律。从历史经验来看,随着天气变暖,猪价一般从4月份开始逐步回升。近期猪价已走出止跌回稳的趋势。从趋势上看,预计二、三季度猪价应有不错表现。按照经验,四季度10月份处于秋季,猪价可能维持较好水 平。10月份后,猪价呈现缓慢下降态势的可能性较大。 2.请问本轮猪周期猪价最高涨幅能否超过去年10月份14元/斤的水平?答:本轮猪周期猪价高度和走势难以精确判断。行业普遍认为,本轮 猪周期从2022年4月开始。2022年10月涨至阶段性14元/斤的高点,变化速度和幅度均超过行业预期。按照历史猪周期表现,一般行业周期高点都会伴随着内外资本疯狂投入的阶段,产能建设和扩张处于非理性状态,但本轮周期尚未出现此种情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轮周期尚未结束。对公司而言,公司将坚持做好大生产基础管理,提高核心 生产技术指标,逐步增大生产规模,稳定出栏节奏,努力控制成本水平,保持行业竞争优势。 3.请问如何看待二次育肥现象?二次育肥是否会持续存在?二次育肥对市场猪价可能有何影响? 答:(1)关于二次育肥的看法二次育肥一般是指行业中较为常见的养殖户购买200斤/头左右的肉猪、再次养2-3个月至300斤/头左右出栏 的行为。这种行为多以生猪价格波动较大且对后市行情看好为前提,是一种短期的投机和赌博行为。去年9月份之后,猪价连续上涨至12元/斤左右较高水平,且部分散养户看好后续市场腌腊需求,市场二次育肥 现象较为集中。但去年猪价自10月份中下旬最高涨至14元/斤水平后即开始下降,11月底降至11元/斤左右水平,12月底更是降至9元/斤以下。叠加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养殖难度大大增加,现在回过头来看,去年集中的二次育肥行为多为亏损状态。(2)关于二次育肥是否会持续存在二次育肥只是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二次育肥能否获利。若连续几次都无法获利,这种做法自然会被淘汰。目前来看,短期这种做法不会消失,长期是否持续存在难以判断。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投机取巧。如果二次育肥每次都能赚钱,那么购买的二次育肥猪价格自然也会提高,不养殖时资产会有闲置;同时大猪料肉比会随着体重上升边际提高,以上都会显著提高二次育肥的成本。最关键的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难以预测。产销两端都无疑提高了二次育肥的风险,最终可能造成巨额亏损。(3)关于二次育肥对市场猪价的影响分析个人分析,选择不同体重的肉猪进行二次育肥对市场猪价影响不同。若二次育肥猪为200斤/头以下的猪,对市场而言,短期并不会减少市场供给,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此类猪也不应流入消费市场,无非是由A换成B来养,为存量肉猪间养殖主体的调整。若二次育肥猪为正常240斤/头本该出栏的猪,会短暂减少市场供给,对猪价可能会有阶段性的抬升。待肉猪被养到300斤/头,无论二次育肥的是200斤/头还是240斤/头的肉猪,都会小幅增加市场肉量总供给,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从整体上看,畜禽养殖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体系化、复杂化的行业,生产周期和链条较长,涉及到育种、饲养管理、营养配方、疫病防控和治疗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真正建立起完善的体系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育种体系。短期投机者对行业及猪周期的理解和认识可能不够深刻,对行业缺乏敬畏之心,不利于行业的长期高质量可持续 发展。4.请问公司能否监测到销售的毛猪究竟是流入二次育肥市场还是屠宰市场? 答:公司出栏节奏稳定,出栏肉猪单头均重稳定在240斤左右,大多直接卖给屠宰场,该等体重肉猪不太适合进行二次育肥,因此流入二次育肥市场情况较少。卖出后公司的生产经营流程即已结束。可能有部分批发商与二次育肥参与者进行对接,公司无法监控。对公司而言,公司将始终坚持稳定出栏节奏,做好猪肉保供工作。 5.若行情变好,请问公司是否会提高今年的肉猪出栏目标? 答:养猪周期较长,能繁母猪数量基本决定了10个月后肉猪出栏的大致规模。换句话说,公司2023年出栏的肉猪数量量级已大致确定。当然,公司可以做的是,努力提升生产成绩指标,如配种分娩率、产保死淘率和上市率等,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死亡和损失。同时,公司努力 做好肉猪养殖的增重增效,通过育种等手段提高肉猪均重,可以适当增加肉猪养殖的总体重量。以上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肉猪出栏总重量。 6.请问公司2022年猪苗生产成本为多少?与非瘟前相比,主要是哪些方面提升? 答:公司2022年全年猪苗生产成本约390元/头左右,相比非瘟前约提升80元/头。主要原因是:(1)非瘟后,公司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增加部分防疫成本。同时,非洲猪瘟疫情直接影响仔猪存活率,产保死淘率有所提升,相关死苗成本由活仔进行分摊。(2)2022年,饲料原料价格高企,提高了饲料成本。(3)母猪质量、结构和生产性能指标与非洲猪瘟之前相比仍存在些许差距。(4)非瘟前,公司肉猪生产主要采用杜洛克父系+二元杂母系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生产的仔猪抗病力强,生长性能好。为提高公司快速补充母猪能力,现阶段公司 部分采取三系杂交配套的方式生产,杜洛克精液使用比例小于非瘟前水平。(5)相比非瘟前,公司部分猪场产能有所闲置,固定资产折旧等摊销至猪苗上略多。 7.请问公司种猪是否已实现自主可控、不依赖进口? 答: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种猪没有种源依赖。即使是加上近几年受非洲猪瘟和新资本入市因素的影响,最近10年我国瘦肉型种猪进口量年平均约1万多头(正常年份约6000头),占我国核心群种猪不到5%。公司现在育种体系完善,不会大规模从国外进口种猪。阶段性从国外进口少量纯种猪,主要为研究使用,选择优秀的基因和血液进行育种,用以提升整个母猪群体的生产性能。从实验结果上来看,目前部分培育母猪的生产成绩非常优秀,但在实际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中,受养殖条件、养殖环境等因素制约影响,短期整体很难全部达到最优水平,产业化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整体水平会随着技术不断的积累和进步获得逐步的提升。 8.现在小企业慢慢退出养猪行业,大企业集中度提高,请问是否会熨平猪周期波动? 答:目前我国养猪行业中小散养户仍然较多,存在“价高进入,价低退出”的非理性现象,造成产品价格因供给变化大而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待市场集中度提升至一定水平,大型企业维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猪周期有望被熨平,但在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市场可能会阶段性处于非理性状态,猪价波动有可能更为剧烈。同时,近几年非洲猪瘟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行业快速补充母猪的能力大幅提高,比如通过肉转种、三系杂交、二元回交等方式,也有可能进一步熨平猪周期波动。 9.请问国内畜禽养殖行业与欧美国家相比有何差异?答:中国养殖业发展与国外不同,在整个链条上,国内以养殖为核心,屠宰较为分散。而国外以屠宰加工为链条核心,屠宰集约化程度高,往 上游拓展,向下游延伸。以上差异主要系国内外饮食消费习惯不同所致。国内的饮食结构以生鲜为主,据粗略统计,中国鲜肉消费占82%以上,且以热鲜肉为主,成品或半成品占18%以下。欧美等国家鲜肉消费占25%以下,成品或半成品占75%以上。 10.请问养猪行业是否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答:规模是否经济,关键在于管理是否到位。若管理无法跟上发展速度,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对行业而言,上轮猪周期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主要为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冲击影响,这是特殊阶段特殊事项带来的影响。公司养猪业务在全国布局,各方面体系较为完善。后非瘟时代,对公司而言,目前尚未因区域分散或规模太大等而出现规模不经济问题。公司养猪业务从下至上建立起猪场、当地养殖公司、区域公司、事业部等四层管理架构,这种架构能有效保证精细化管理。同时,为促进业务精细化管理和良性竞争、实现合理管控规模,公司现已将原养猪事业部拆分为猪业一部、猪业二部、猪业三部和中芯种业(原种猪公司),公司养猪业务现已形成南部(猪业一部)、东中部(猪业二部)及西北部(猪业三部)三大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实现出栏量目标奠定组织保障。随着公司养殖规模逐步提升,公司将持续从区域布局、人才招聘和培养、采购、育种和销售等各方面体系进行优化,满足新时期新规模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