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 行业研究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下阶段金融政策选择 ——银行业周报(2023.2.27–2023.3.5) 银行业 买入(维持) 作者分析师:王一峰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19050002010-57378031 wangyf@ebscn.com 分析师:董文欣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1090001010-57378035 dongwx@ebscn.com 联系人:蔡霆夆 010-50578038 caitingfeng1@ebscn.com 行业与沪深300指数对比图 资料来源:Wind 相关研报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发行,第三支柱产品体系持续完善——银行业周报(2023.2.6–2023.2.12) 2022年4季度贷款投向与银行业监管指标解读——银行业周报(2023.1.30–2023.2.5) 兔年开年银行股投资的新看点——银行业周报(2023.1.16–2023.1.29) 央行2022年金融数据发布会透露的信息— —银行业周报(2023.1.9-2023.1.15) 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银行业周报 (2023.1.2–2023.1.8) 从银行视角看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银行业周报(2022.12.12-2022.12.18) 银行股上涨的“三重奏”——银行业周报 (2022.11.28-2022.12.4) 银行板块上涨的成色——近期银行股走势分析与投资展望(2022.11.29) 地产融资支持与国常会“稳信贷”共振,共促银行股上行——银行业周报 (2022.11.21-2022.11.27) 要点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 告(简称《政府工作报告》)。结合3月3日人民银行主要领导在国新办“权威 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简称“国新办发布会”)讲话以及《202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对下阶段货币金融政策选择解读如下: 1)货币政策取向:总量适度、结构要准、节奏平稳 第一,继续强调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开始关注从“总量要够”到“总量适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新办发布会提到,下一阶段,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此前,央行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同步指出,要搞好跨周期调节,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 当前阶段,我国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仍须做好充足安排,但出于稳物价、稳预期、防风险等多重因素考虑,也要注重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出现“大开大合”的情况。开年来,银行体系贷款投放强度较大,继1月份贷款增量创4.9万亿历史同期新高之后,2月份银行体系继续保持较强的信贷扩张力度,新增贷款规模一度超出央行合意区间。央行为此也对银行进行适时窗口指导,希望银行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进度、更好的实现量价平衡,2月份新增人民 币贷款有望继续同比多增。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政策开始逐步关注从“总量要够”到“总量适度”,从“靠前发力”到“节奏平稳”。后续料大规模的信贷脉冲 或难以出现,信用投放将开始控制节奏,避免出现显著的信贷脉冲,信贷增长的平滑度、稳定性、持续性将有所提升。预计1Q新增信贷9.5~9.7万亿左右,对应增速11.2%左右。 第二,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发力,“有进有退”支持重点领域 2022年以来,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央行持续加大结构性货币政 策工具使用力度。截至12月末,共存续碳减排支持工具、保交楼再贷款、科技创 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共15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国新办发布会上,结构性货币政策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重点内容: 1)2022年投放力度显著增强。截至2022年末,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 6.4万亿,较22Q2末增加1.05万亿,增幅达到19.4%;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占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 2)重点领域支持领域及后续政策安排。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由结构性货币政策带动金融机构后续的贷款。已出台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主要是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保交楼,2023年还继续强调这四个重点方向。与此同时,下一步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分类管理、有进有退”。强调了对于普惠金融等需要长期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对于一些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退出时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或用其他政策工具替代,从而避免对于基础货币吞吐形成较大扰动。 表1: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工具名称 支持领域 发放对象 利率(1年期)/激励比例 额度(亿元,截至最新) 余额(亿元) 22Q2 22Q3 2022 长期性工具 支农再贷款 涉农领域 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银行 2% 7600 5404 5587 6004 支小再贷款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 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 2% 16400 13997 13863 14171 再贴现 涉农、小微和民营企 业 具有贴现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6个月) 7050 6145 5449 5583 阶段性工具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 普惠小微企业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2%(激励) 400 44 127 213 抵押补充贷款 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重点水利工程等 开发银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 2.40% / 26203 26481 31528 碳减排支持工具 清洁能源、节能减 排、碳减排技术 21家全国性金融机 构 1.75% 8000 1827 2469 3097 支持煤炭清洁高 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开发利用和储备 工农中建交、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 1.75% 3000 357 578 811 科技创新再贷款 科技创新企业 21家全国性金融机 构 1.75% 4000 0 800 2000 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浙江、江苏、河南、 河北、江西试点,普惠养老项目 工农中建交、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 1.75% 400 0 4 7 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 和中小微物流(含快递)企业 工农中建交、邮储、农发行 1.75% 1000 0 103 242 设备更新改造贷款 制造业、社会服务领 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 1.75% 2000 0 0 809 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 普惠小微企业 1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不含五大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1%(激励) / 0 0 0 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 收费公路主体 21家全国性金融机 构 0.5%(激励) / 0 0 0 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II) 民营企业 专业机构 1.75% 500 0 0 0 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 保交楼项目 工农中建交、邮储 0% 2000 0 0 0 合计 53977 55461 6446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光大证券研究所整理 第三、2023年难见“降息”,“降准”仍是重要可选项,窗口在4月 1)“降息”必要性不强,政策利率预计维持稳定。国新办发布会上,易刚行长指出,“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刘国强副行长指出,当前我国企业贷款利率已处于4.17%(2022年发生额)的历史新低,现阶段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国内经济好转的同时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需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同时对通胀保持警惕。 我们认为今年开年以来,在市场化有效信贷需求仍尚待修复情况下,在对公领域政策引导下的大规模信用扩张进一步加大了信贷供需矛盾,使得资产端价格体系存在自发下行动力,个别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畸低,扭曲了投融资行为;在零售领域,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纳入了动态调节机制,LPR也不形成贷款定价的实质性约束。因此政策利率调降的必要性不强。 2)“降准”仍是可选项,4月或是窗口期。易刚行长在回答记者关于后续“降准”空间时指出,2018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由15%降至8%,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现阶段信贷高增叠加理财回表垫高了存款基数,导致法准补缴规模较大,加之M0回流银行体系偏慢、存款在机构之间不均衡运动等因素,银行体系流动性正面临较大挤压。虽然央行持续通过OMO释放流动性,但“短钱难解长渴”,1YNCD利率冲破1YMLF政策利率,需要中长期资金补充以缓解流动性压力。结合国新办发布会表述看,伴随着流动性短缺框架的恢复,央行或将采用降准的方式来满足银行体系中长期资金需要。考虑到3月份涉及季末考核时点,银行体系贷款投放力度可能进一步有所提升,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造成进一步挤压,届时降准需求将有所加大,随着“两会”政府换届的完成,4月份可能为“降准”较为合意的时点。 图1:2022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跌至4%以下图2:首套主流房贷利率跌破5YLPR,二套利率降至5%以下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光大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贝壳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光大证券研究所 2)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推进,或将继续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资本金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当前阶段“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金融风险防范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一,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健,区域分化有进一步加剧态势 国新办发布会指出,我国金融业运行稳健,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我国的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的90%以上,总体是稳健的。结合银保监会披露数据看,截至2022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1%,较22Q3末、2021年末分别下降3bp、9bp。目前已有22个省份的地方银保监局披露当地银行业2022年末不良贷款率情况,有10个省份不良贷款率同比提升,11个省份同比下降,1个省份同比持平。其中,江浙沪地区不良贷款率均位于0.8%以下,维持全国最低水平。江苏、浙江、上海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0.63%、0.79%,较2021年末分别下降4bp、11bp、2bp。但东北、西北、环京等地区不良贷款率较高,且部分省份有进一步劣化态势。 表2:各省级行政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情况 地区 2022年末不良贷款率 2021年末不良贷款率 较上年末变化(bp) 海南(商业银行) 5.39% 8.75% -336 大连 5.38% 5.95% -57 甘肃 4.50% 6.06% -156 吉林 2.92% 2.81% 11 黑龙江 2.40% 2.40% 0 河北 2.20% 2.04% 16 天津 1.67% 2.63% -96 深圳 1.62% 1.52% 10 山西 1.58% 1.89% -31 广西 1.50% 1.30% 20 贵州 1.43% 1.29% 14 重庆 1.42% 1.07% 35 江西 1.32% 1.15% 17 山东 1.30% 1.41% -11 青岛 1.19% 1.08% 11 湖南(商业银行) 1.18% 1.23% -5 新疆 1.15% 1.23% -8 广东 1.07% 0.94% 13 上海 0.79% 0.81% -2 北京 0.78% 0.90% 12 江苏 0.70% 0.74% -4 浙江 0.63% 0.74% -11 资料来源:各地方银保监局,光大证券研究所,若非特别指明,不良贷款率口径均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口径 第二,已发行5500亿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