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2023年一季度 kpmg.com/cn 目录 行政摘要2 经济走势5 四季度经济增速回落,但疫情防控放开加速经济复苏6 基建和制造业拉动投资增长12 疫情防控放开将推动消费反弹19 通胀保持平稳23 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26 出口下行压力加大,人民币汇率企稳30 中国香港经济35 全球经济37 政策分析43 中央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44 我国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48 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51 我国部署构建数据基础制度56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61 附表:主要经济指标65 行政摘要 2022年中国经济全年增长3.0%,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2.9%,高于市场预期。从环比来看,四季度经济总量与三季度持平。回顾去年,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美联储快速加息引发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同时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几大挑战叠加使得去年我国经济增速不及两会时提出的预期目标。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我国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去年我国GDP达到121万亿元人民币,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展望2023年,中国从疫情防控中快速走出,宏观政策更加突出稳增长,消费有望加速修复,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推动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平稳,同时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拖累也将减少。国际方面,通货膨胀率回落使得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人民币汇率、资本市场压力有所缓解,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此外,2022年基数较低,也有利于今年同比增速提升。我们预期中国经济将加快复苏,全年实现5.7%的增长。展望海外,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预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提速、海外降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去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新十条”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工作,国内各地也相继迎来感染高峰。本轮疫情大部分感染者都显现出一定症状,感染后通常会减少外出。因此,各个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和当地的疫情传播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交通最不拥堵的日期,通常也是疫情传播的高峰。例如,北京交通拥堵延时指数在12月18日达到阶段低点,由此推测这段时间也可能是北京的感染高峰。我们整理了全国99个大中城市(不含香港)的交通拥堵情况,这些城市GDP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0%左右。分析这些城市的交通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疫情在全国各地的传播时间以及经济恢复情况。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疫情传播的高峰发生在12月27日左右,当天全国有15个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出现最低点(即疫情达峰)。截至1月2日,全部 主要城市疫情传播均已达峰。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1月21日也表示,全国80%的人已经感染过疫情。 此外,我们比较了各个城市今年春节前后20天分别与2019年同期相比的交通恢复情况。在春节前,99个城市中有25个城市出行状况已超过2019年同期的水平,春节后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68个城市,全国经济活动正加速回归正常化。可以看到,中国正快速从疫情中走出,为2023年经济复苏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出方面,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2年同比增长3.6%,较前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较三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12月以来国内各地相继迎来感染高峰,工业企业生产时长回落,供需双弱。此外,交通物流同样受到限制,企业供应链压力有所加大,拖累工业生产。而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对钢铁、水泥、机械设备等行业生产造成影响。同时出口增速回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四季度同比下降3.8%,使得工业生产承压。展望未来走势,地铁客运量、货运量等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活动触底反弹,1月以来工业生产正在稳步修复过程中,将支持今年经济复苏。 在需求端,2022年我国消费总体恢复依然缓慢,疫情对线下接触性的服务消费尤其产生明显影响。202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0.2%,显著低于疫情前的平均增速水平。受疫情扩散影响,四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7%,较三季度回落约6.2个百分点。居家生活和必需品商品销售良好,但餐饮收入降幅较大。从全球消费复苏经验来看,疫情高峰过后,消费随着防疫措施的放松均出现一定反弹,消费增速较疫情前有所提升,预计2023年一季度消费将加速修复。春节期间,全国假期出行和消费已经出现明显改善。 投资方面,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较三季度放慢2.6个百分点。在投资的三大支柱中,制造业、基建、房地产投资2022年全年同比分别增长9.1%、11.5%、-10.0%。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是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房地产市场则表现低迷,投资总额出现历史上首次负增长。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022年全年同比增速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0.9%,较2021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房地产投资中,民营企业占比为80%左右,房地产市场下行,对民间投资形成明显的影响。同时,制造业和基建领域民间投资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出口方面,2022年全年出口增长7.0%,较前三季度回落5.5个百分点。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明显走弱影响,10月开始我国出口增速转负,且下滑幅度持续扩大。近几个月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出口都出现负增长,不过我国对东盟出口仍然录得正增长,成为出口的主要贡献项。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是中国出口的新亮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对外贸促进作用明显,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展望未来,我们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及国际贸易将继续减速,外需放缓给中国出口带来压力,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可能转负。 宏观政策方面,2022年公共财政收入2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政府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财政收入增速放慢的主要原因。全年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4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全年我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1%。此外,政府性基金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为7.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0.6%。2022年由于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土地购置意愿不足,地方政府供地力度减弱,土地拍卖收入表现低迷。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仅为6.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3%。从广义财政来看,2022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同比下降6.3%,给未来财政空间和公共投资力度带来一定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财政部表示将继续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并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此外,财政政策要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我们预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进一步发挥重大作用,拉动有效投资。 货币政策方面,四季度货币政策延续支持经济稳增长的取向,在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持续发力,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总量方面,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方面,一是抵押补充贷款(PSL)自2022年9月以来显著放量,特别是11月PSL净新增规模与期末余额创下2022年年内新高,配合前期推出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基建和房地产领域的融资需求,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助力经济稳增长;二是2022年9月底建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12月创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结合去年早些时候创设的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继续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货币政策定调为精准有力,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我们认为,总量方面,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都仍有空间,降准降息概率依旧存在,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与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相配合,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支持楼市尽快企稳回暖。结构方面,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做到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国际方面,国际方面,1月IMF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各国央行为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加息政策以及俄乌冲突将继续对2023年的经济活动造成干扰,但随着中国重新放开,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韧性强于预期,经济下行风险有所缓和,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2.9%,较10月份的预测上调了0.2个百分点,但这一增速依然低于去年的3.4%,也显著低于3.8%的历史平均水平。发达经济体方面,IMF预计2023年增长率为1.2%,较10月的预测提高0.1个百分点,但该增速较2022年2.7%的增速大幅降低,90%的发达经济体增速将在2023年较2022年有所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较10月调升0.3个百分点至4.0%。由于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导致经济活动疲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IMF预计84%的经济体2023年通胀水平将低于2022年的水平,全球通胀将从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6%。发达经济体的年均通胀预计将从2022年的7.3%下降到2023年的4.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9.9%下降到2023年的8.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会议强调,2023年是二十大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家庭、企业等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的仍需改善,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体现了预期、信心的重要性。 扩内需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 费的不利因素,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效支持了基建投资的扩张,全年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2,700多个,有利于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助力稳定经济大盘、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预计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进一步发挥重大作用,拉动有效投资。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会议要求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金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加强产学研的深度结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关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年平均增速达到15.9%,是疫后促进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力量。此外,依托平台企业的灵活就业人数在近几年快速增长,平台经济对稳就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政府对平台经济的管理不断向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有利于提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