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吴证券]:环保行业月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关注环卫电动化&清洁能源&再生资源&林业碳汇减碳价值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环保行业月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关注环卫电动化&清洁能源&再生资源&林业碳汇减碳价值

公用事业2023-02-06袁理、朱自尧东吴证券秋***
环保行业月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关注环卫电动化&清洁能源&再生资源&林业碳汇减碳价值

重点推荐:仕净科技,景津装备,凯美特气,路德环境,高能环境,天壕环境,九丰能源,三联虹普,伟明环保,瀚蓝环境,绿色动力,洪城环境,天奇股份,光大环境,英科再生,宇通重工,福龙马,中再资环。 建议关注:旺能环境,三峰环境,海螺创业。 碳市场行情复盘:2023年1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25.74万吨,总成交额1434.23万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25.74万吨,成交价55.00-56.00元/吨,1月末收盘价56.00元/吨,较12月末+1.82%。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十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87.5%。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12年的14.5%升到21年25.5%,煤炭消费比重由68.5%降到56%,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21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8万亿元,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未来将进一步发展产业链升级及资源综合利用。 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每日收盘价在40-60元/吨之间波动,第一个履约周期累计使用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总体履约率为99.5%。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对促进全社会低成本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迈出坚实的步伐。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下一步将重点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碳监测评估试点一年多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证实 CO2 在线监测具有较好应用前景。试点监测表明,火电和垃圾焚烧行业 CO2 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结果整体可比,成本也相当,有的还能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已有66台火电机组自愿与我部联网,可更精准支撑碳排放管理。 下一步,将重点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稳步扩大火电行业试点;深化试点成果凝练,组织开展试点总结评估;深化监测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碳监测能力建设。 《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出台,行动目标包括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到2025年绿色融资总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融资余额破1.5万亿元,绿色保险保障金额突破1.5万亿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关注双碳环保产业安全系列下的能源安全及资源化投资机遇。能源安全:固本强基&有序替代,关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下新能源产业(光伏治理、氢能)、火电灵活性改造、储能及天然气投资机遇。重点推荐:【仕净科技】光伏废气治理龙头,一体化&新技术促单位价值量提升成长加速;【天壕环境】稀缺跨省长输贯通在即,解决资源痛点空间大开。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关注战略资源锂电回收、提锂分离材料、特气、金属&石化资源再生。重点推荐【凯美特气】二氧化碳尾气回收龙头,【天奇股份】锂电回收,【路德环境】酒糟资源化龙头。 最新研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启动,关注环卫新能源10年50倍。 央行支持北京绿交所发展CCER,关注清洁能源&再生资源&林业碳汇减碳价值。 风险提示:政策进展不及预期,利率超预期上行,财政支出低于预期 1.市场行情 1.1.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行情 上月(2023年1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257,400吨,总成交额14,342,282.27元。挂牌协议交易月成交量257,400吨,月成交额14,342,282.27元,最高成交价56.00元/吨,最低成交价55.00元/吨,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56.00元/吨,较2022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82%。上月无大宗协议交易。截至1月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29,936,243吨,累计成交额10,489,576,999.54元。 图1: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2022年1月-2023年1月行情图 1.2.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行情 上月(2023年1月)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深圳共成交1万吨,累计总成交28.07百万吨。天津共成交9.86万吨,累计总成交66.32百万吨。上海共成交3.63万吨,累计总成交1.74亿吨。四川共成交41.65万吨,累计总成交36.41百万吨。 图2:2023年1月以及累计CCER成交量 事件:2023年1月1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成效,包括: 1)生态环境的质量发生巨变,持续稳定向好。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都在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扭转。环境质量在显著改善,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了87.5%,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了84.9%。 2)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15.1%,比2012年提高了5.7%。绿色产业在蓬勃发展,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我国是世界第一,2021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了8万亿元。 3)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交通运输更加绿色低碳,资源利用效率也在大幅提高。2012年以来,中国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4.5%升到2021年的25.5%,煤炭消费比重由68.5%降到了56.0%,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4%,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4)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提升节约意识、提升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5)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市场化的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白皮书从多方面多维度提到“绿色低碳”。1)向世界承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顶层设计。2)探索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3)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4)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构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以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展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组织实施钢铁、电力、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5)健全市场化机制,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绿事件: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以系统总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经验。 报告全面介绍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市场交易和履约情况。《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每日收盘价在40~60元/吨之间波动,第一个履约周期累计使用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预期目标。 履约情况方面,第一个履约周期共有1833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178家重点排放单位部分完成配额清缴,总体履约率为99.5%。从各地区履约完成情况看,海南、广东、上海、湖北、甘肃五个省市全部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海南、广东、上海、湖北、甘肃、广西、福建、云南、浙江、江西、吉林、江苏、河北、陕西、四川、辽宁、贵州17个省履约率在99.5%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内蒙古、山东、黑龙江三省履约率在90%以上。 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机制框架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监管等环节。纳入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需每年核算并报告上一年度碳排放相关数据,并接受政府组织开展的数据核查,核查结果作为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分配和清缴的依据。国家在综合考虑重点排放单位生产排放需求、技术水平和国家减排需要的基础上,给予重点排放单位一定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其获得的规定时期内排放额度,该额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重点排放单位的实际排放需求。重点排放单位在获得配额后,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碳市场对配额进行买卖,但需在履约截止日期前,提交不少于自身排放量的配额用于履约。为保障全国碳市场有效运行,生态环境部组织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等信息系统。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记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相关数据:注册登记系统记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交易系统保障全国碳市场配额集中统-交易。 图3:全国碳市场运行机制框架 事件: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会中提到下一步将重点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 1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表示,碳监测评估试点一年多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1)初步证实 CO2 在线监测具有较好应用前景。试点监测表明,火电和垃圾焚烧行业CO2 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结果整体可比,成本也相当,有的还能减轻企业负担。目前,已有66台火电机组自愿与我部联网。自动监测能获取小时级的排放量数据,可更精准支撑碳排放管理。 2)初步建立 CH4 泄漏检测的技术方法。通过开展“卫星+无人机+走航”综合监测,油气田开采行业初步建立了 CH4 泄漏识别技术方法,可应用于生产环节检测。煤炭开采事件:2023年1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 《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坚持以下五个原则。1)坚持绿色导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建设绿色金融发展体系。2)坚持低碳发展。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稳妥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3)坚持创新引领。加快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探索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结合上海特点,探索形成绿色金融的特色与推广模式。4)坚持市场运作。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运作模式,营造国际一流绿色金融发展环境。5)坚持风险可控。 建立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高绿色金融领域新型风险识别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提出三点行动目标。1)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基本建成。到2025年,上海各银行保险机构在绿色金融政策制度、组织架构、流程管理、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培育优秀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绿色金融行业标杆。2)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到2025年,绿色融资总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保障金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