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智研咨询]: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甜味剂产业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甜味剂产业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商贸零售2023-01-31智研咨询智研咨询智***
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甜味剂产业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甜味剂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其具有安全性高、引起味觉良好、稳定性高、水溶性好,价格合理等特点。甜味剂依据其制备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合成甜味剂三种。 其中糖醇类甜味剂的甜度最低,仅为1左右。甜度是一个相对值,通常以蔗糖作为标准物,一般以5%或10%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天然甜味剂是从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的,其安全性最高。 合成甜味剂则是通过化学合成方式制备,相比之下,甜度最高,且生产成本低廉。合成甜味剂从1879年第一代糖精问世到现在,共历经了六代,到第六代纽甜的甜度已经达到6000,甜度远超其他甜味剂。但合成甜味剂的安全性一致饱受质疑,在许多国家被限制或禁止使用。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国家政策的倡导,消费者的控糖、加糖意识觉醒 居民水平的提升,饮食水平也大幅改善,人们日常高油高糖的饮食也暗藏着许多隐患。近年来国民肥胖率的升高、糖尿病以及许多肥胖病患者的增多,使得国家对居民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日益重视,发布多条政策向居民推行“减盐、减油、减糖”的生活,动员全社会健康生活。在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中强调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调味品,甜味是许多食物衡量味道的指标之一。过多摄入糖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隐藏的危害,尤其对糖尿病人等特殊群体,但为使食物或饮料更适口,我们可以加入一定量的甜味剂以替代蔗糖。在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行动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产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出合理膳食行动,重点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2019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也再一次在《关于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意见》中重申了这一点,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加工食品应当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食品添加剂。积极推行减盐、减油、减糖行动。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面对健康生活的需要,甜味剂取代蔗糖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天然甜味剂的使用将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2015-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均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居民收入情况改善、消费升级,蛋糕、甜品、奶茶、饮料等享受型消费自然增多,人们日常生活中糖分的摄入量也随之增多。但同时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认识到了高糖生活的隐患后,控糖减糖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无糖食品迎来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了甜味剂产品需求的扩张。 2、我国肥胖群体和糖尿病群体持续扩大,控糖生活的必要性将被更多消费者看到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人们日常饮食也更加丰富。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不断上涨的肥胖率和超重率。2002-2020年,我国成人肥胖率从7.1%升至16.4%,成人超重率从22.8%升至34.3%。2020年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超重率也处于较高水平。肥胖不仅仅是体重的问题,隐藏在肥胖之下的是随时可能爆发的身体健康问题,例如人们常说的“三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等都是常见的肥胖病。除了少部分肥胖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大部分都是由于人们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导致的,重油重糖的饮食习惯、暴饮暴食、不爱运动等。因此为了良好的生活健康,我们应该及早认识到控糖、减糖生活的重要性,用甜味剂替代生活中的部分蔗糖。 甜味剂最初是为了满足糖尿病患者对用糖的需求的,糖尿病患者食用甜味剂,可以在享受食物的同时,避免血糖升高。2000年至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持续上涨,且增速较快。另一个角度来看,2011-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始终高于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我国糖尿病人群体持续扩大,市场对甜味剂的需求量也会稳步增多。 二、行业现状:健康性消费意识推动甜味剂行业快速发展 1、我国甜味剂市场向好发展,目前合成甜味剂仍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认识到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后,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践行“减盐、减油、减糖”的生活习惯,促进了我国甜味剂市场需求的扩张。2016-2021年我国甜味剂产量持续上涨,2021年我国甜味剂产量为25.3万吨,同比增长9.52%。 其中在2018年我国甜味剂产量的增速较快,达到13.94%,这主要是由于2018年元气森林推出无糖气泡水,用甜味剂替代蔗糖,喊出“0糖0脂0卡,就喝元气森林苏打气泡水”的广告语,在国内掀起了无糖之风,一时间各类无糖饮料、无糖食品蜂拥而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甜味剂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带动甜味剂产量增速加快。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合成甜味剂占据了我国甜味剂市场的半壁江山,合成甜味剂是通过化学方式制备而成的,相较于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具备价格低、甜度高的特点。一些饮料或食品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会选择使用合成甜味剂进行加工生产。在合成甜味剂中,市场份额占比最多的是甜蜜素,其次是糖精钠。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者更倾向于纯天然、少添加的食物,因此天然甜味剂的市场占比正在稳步提升。 甜价比代表单位蔗糖价格下,对应代糖能够买到的相对蔗糖甜度,其数值越高厂商使用成本越低。 将三类甜味剂的甜价比进行比较,合成甜味剂的甜价比最高,因此下游生产厂商可以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甜味,生产成本越低,这也是合成甜味剂被许多生产厂商所选择,并获得较大市场份额占比的原因之一。虽然目前合成甜味剂仍在甜味剂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少添加和零添加需求的增多,其主导态势必然被削弱。 2、无糖饮料成为甜味剂市场扩容的加速器 消费水平的升高也慢慢地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许多的年轻人逐渐将饮料替代日常生活中的饮水,并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饮料是我国甜味剂最大的下游市场,占比超50%。尤其在2018年元气森林推出的无糖气泡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后,也带动了其他无糖饮料的消费需求上涨,同时许多饮料生产厂商纷纷推出了更多种类的无糖饮料。 2014-2020年我国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持续上涨,尤其在2018年后增速加快。在2018年无糖碳酸饮料的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无糖茶饮,并且快速增长。相较于无糖茶饮,碳酸饮料本就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在碳酸饮料更新出无糖版本后,让更多有控糖需求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无糖碳酸饮料。控糖减糖的生活理念被更多的人接收和采纳,未来无糖饮料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甜味剂的市场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三、发展趋势:甜味剂市场持续扩容,天然甜味剂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 1、我国甜味剂下游需求将持续释放,甜味剂市场规模继续扩张 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健康消费意识的提升,我国居民的饮食消费逐步从享受型消费转向健康型消费,消费者对减糖或零糖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强,这加快甜味剂下游需求的扩容,我国甜味剂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此前持续上涨的肥胖率和不断扩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既会在当下即时的扩大甜味剂的市场需求,还会为广大消费者敲响控糖生活的警钟,让更多消费者调整消费习惯,选择低糖生活。 2、在消费者健康需求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天然甜味剂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多 在居民健康意识的觉醒下,减糖、降糖已成为消费重点需求。并且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和对成分认知水平的提高,无热量、安全性更强、更具健康价值的天然甜味剂也将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另外,目前我国被广泛使用的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和赤藓糖醇,这四种甜味剂的投资门槛和技术门槛均较高,竞争壁垒较强。相比之下,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这类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中提取获得,生产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投资门槛较低。因此,我国天然甜味剂的市场占比将持续扩大,合成甜味剂的市场占比将有所减少。 3、天然甜味剂市场扩容的同时行业集中度同步提升 天然甜味剂是从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制备方式简单,企业的准入门槛低。目前国内天然甜味剂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市场集中度低。但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对产品要求升高,一些在原料获取、生产规模、研发能力等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部分实力弱的中小型天然甜味剂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结局,进而天然甜味剂行业集中度得以提升。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的信息与情报综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