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补下乘用车需求承压,车企竞争加剧,对Tier1销售额、利润率均产生压力。展望2023年,补贴透支叠加年初淡季,市场普遍对2023年一季度预期不高。而全年销量受到后续疫情放开程度、消费复苏力度,以及政策补贴的延续性等方面影响,市场预期分歧较大。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Tier1厂商的销售额在一定程度上与汽车整体销量/新增项目挂钩,若汽车销量持续承压将对Tier1带来负面影响。此外降价压力也对上游Tier1有一定传导效应。 车企竞争格局分化严重,对比电动化,智能化渗透延续性更强、成长天花板更高。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分化加剧,市占率前十五名中有6家车企两年间市占率提升。类比智能手机早期格局演变,在厂商/品牌快速分化的阶段,夯实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将是目前竞争主题。“囚徒博弈”下汽车智能化需求加剧,利好拥有卡位优势的智能化龙头厂商。此外,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提升与汽车新能源转型没有直接联系,相比电动化,智能化渗透延续性更强,成长天花板更高,仍处于加速成长期。 汽车智能厂商新进入窗口关闭,智能化龙头厂商将强者越强。2022年自动驾驶投融资降温,人效比成为厂商考核指标。潮水退去,竞争加剧,新进入的窗口已经关闭。我们认为,Tier1厂商需要规模效应以及积累的深厚knowhow来支撑其抢占项目/订单,未来将出现拥有卡位优势的龙头厂商强者越强,赢家通吃的竞争局面。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经纬恒润、均胜电子等,合作伙伴及客户结构具有卡位优势的龙头厂商。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行业发展不及预期风险;智能驾驶产业支持政策不及预期风险;智能驾驶行业竞争格局出现重大变革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 1本周回顾:计算机有望迎来“N”字第三笔 本周计算机指数下跌0.95%,跑输沪深300指数3.30pct,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涨幅排名27,年初至今计算机涨幅排名11。“N”字第二笔逐步进入尾声。目前12月的制造业PMI数据依然属于疲软状态,但是扩大内需、数据要素流转、数据安全等纲领性政策均对创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长期驱动力,未来随着疫情影响过峰后带来消费预期和经济复苏斜率上行,计算机板块有望迎来“N”字第三笔,核心主线依然是我们在2023年度策略中强调的泛信创、泛安全、硬科技赛道。 图1.计算机板块相对各指数涨跌幅统计(2023.1.9-2023.1.13,单位:%) 图2.本周各行业涨跌幅统计(2023.1.9-2023.1.13,单位:%) 图3.年初至今各行业涨跌幅统计(2023.1.1-2023.1.13,单位:%) 2关于智能驾驶行业的三点思考 2.1退补下乘用车需求承压,车企竞争加剧,对Tier1销售额、利润率均产生压力 2022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正增长,2023年销量预期市场分歧较大,应正视销量对Tier1的影响。根据乘联会,2022年中国狭义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2%,去年下半年的购置税减征对汽车消费具有一定刺激。展望2023年,首先去年12月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出和新能源车补贴退出透支了2023年年初的部分需求,叠加本身年初是车市淡季,市场普遍对2023年一季度预期不高。而2023年全年销量受到后续疫情放开程度、消费复苏力度,以及政策补贴的延续性等方面影响,市场预期分歧较大。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Tier1厂商的销售额在一定程度上与汽车整体销量/新增项目挂钩,若汽车销量持续承压将对Tier1带来负面影响。 图4.中国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2014-2022年) 特斯拉大幅降价打响2023年汽车降价第一枪,车厂竞争加剧成为一致预期,乘用车降价压力对上游Tier1有传导效应。2023年1月6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大幅降价,其中Model3、ModelY的标准版分别降价3.6、2.9万元。目前问界成为首个跟进特斯拉降价的国产车企,2023年1月13日问界宣布问界M5 EV降价至25.98万元起,问界M7降价至28.98万元起,起售价均下调3万元。后续车厂竞争加剧将传导至Tier1厂商,年降压力或影响Tier1的利润率情况。 图5.特斯拉部分车型价格调整变化(2021年7月-2023年1月) 2.2车企竞争格局分化严重,对比电动化,智能化渗透延续性更强、成长天花板更高 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分化加剧,类比智能手机早期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仍是这一阶段的车企竞争主题。根据车主之家数据,2020年-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中竞争格局变化大,前十五名中有6家车企两年间市占率提升,其他9家车企均出现市占率下降。车企竞争格局开始分化,类比智能手机早期格局演变,在厂商/品牌快速分化的阶段,夯实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将是目前竞争主题。 图6.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分化加剧(2020-2022年) 以史为鉴,“囚徒博弈”下汽车智能化需求加剧,利好拥有卡位优势的智能化龙头厂商。目前中国车市竞争加剧,智能化成为衡量汽车能力的核心指标。类比手机智能化快速迭代的十年,市场格局出现大洗牌。因此“囚徒博弈”下,汽车座舱+驾驶的旺盛需求将持续。 图7.2010年全球前十手机厂商(单位:百万台) 图8.2020年全球前十手机厂商(单位:百万台) 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提升与汽车新能源转型没有直接联系,与电动化相比,智能化渗透延续性更强,成长天花板更高。我们再次强调,汽车智能化不等于汽车新能源转型,新势力在早期成长阶段主打新能源+智能化,同时汽车新四化中智能化、电动化的启动时间相仿,使得市场将这两个词条进行挂钩。目前合资品牌以及自主品牌均把智能化、大屏化作为自己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智能化的交互型特性使得其渗透将持续。与电动化渗透相比,此前智能化渗透率具有渗透延续性强,天花板更高的特性,仍处于加速成长期。 智能化渗透率速度更慢,延续性更强:此前电动化渗透受到政策催化加速,而智能化的演变多是竞争加剧倒逼车厂提升智能能力的结果,因此智能化渗透加速相对较慢。受制于车厂资源投入的限制,二者渗透速度会产生时间差,智能化渗透将持续延续。 智能化渗透天花板更高,ASP分级更细:电动化的渗透率受制于电池性能(对极端天气应对)及充电桩建设的发展,且电池产品分级有限。而智能化作为车企竞争力的一环,渗透率天花板更高,且产品分级更细。 图9.中国乘用车智能化指数变化 2.3汽车智能行业新进入窗口关闭,智能化龙头厂商将强者越强 自动驾驶投融资降温,潮水退去下龙头厂商强者越强。2022年6月特斯拉自动驾驶部门裁员近200人;2022年10月27日,福特、大众投资的Argo AI倒闭;此外多家车厂自动驾驶部门、Robotaxi/Robotruck厂商裁员、关闭招聘窗口等新闻屡见不鲜。投融资降温、募资难,人效比成为厂商考核指标。潮水退去,竞争加剧,新进入的窗口已经关闭。我们认为,Tier1厂商需要规模效应以及积累的深厚knowhow来支撑其抢占项目/订单,将出现拥有卡位优势的龙头厂商强者越强,赢家通吃的竞争局面。 图10.美股部分自动驾驶概念股股价走势(2022.1-2023.1)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经纬恒润、均胜电子等,合作伙伴及客户结构具有卡位优势的龙头厂商。 3风险提示 1.智能驾驶行业发展不及预期风险; 2.智能驾驶产业支持政策不及预期风险; 3.智能驾驶行业竞争格局出现重大变革风险; 4.宏观经济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