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瑞资本年度投资回顾与展望会议纪要 时间:2023年01月0519:00 主讲嘉宾:余小波 一、2022年市场回顾 1、长周期的转折 2022年,全球资产价值几乎同时经历了较大程度的下跌,在历史上也较为少见。看大类资产的全年表现,除了一些商品类的资产,全球的资产下跌得很多,战争、疫情、气候、加息、通胀多因素暴露。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全球的经济、政治等到了长周期的转折点,核心是上一个全球化周期矛盾的累计,以不同的形式调整。中国是上一个全球化周期的主要受益者,有很多机遇,但全球化积累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转折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国际新体系的构建将是长期的波动巨大的,应为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2、要接受不确定性:宏观事件是不确定、不可知的,不要试图准确预测,也不要用自己希望的方向去解释宏观事件 (1)国际关系变化冲击、地缘冲突:在最差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冲突,选择现金流不受影响甚至受益的生意。 (2)汇率波动、美国加息:汇率也是很难以预测的,但是美元也不可能一直加息,因为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很昂贵的话,那么全球货币的地位将不保。此外,美国加息的重要原因是美国通胀严重。但是通胀有正面影响,比如在债务高涨的环境下可以起到稀释债务的作用。 (3)外资撤离:去年大概有两次外资在抛售中国的股票,外资流出。但是有许多欧美企业在中国增加产业投资。那么股票阶段性的抛售其实无法得出外资在撤离中国的结论。 (4)疫情政策变化:疫情放开的决策很难做,因为好处显而易见而坏处可能无法承受,比如病毒继续变异。中国也可以去复制国外的先进经验 二、2022年投资操作回顾 静瑞长青系列产品自21年下半年成立以来,市场大幅下跌,基金获得绝对收益,约为6%,相对市场取得30%以上超额收益,且波动远低于市场,只有市场的1/3甚至1/4左右。基金目前满仓运行,没有做择时和对冲,持有的港股还超过A股。 我们不可能预计到2022年的一系列宏观事件,比如上海封城、中美冲突、油价上涨又下跌、美联储加息、房地产债务违约、港股大跌、疫情转折等等。 2022年我们做对了: (1)全年持有传统能源而不是新能源。 (2)持有电信运营商等,生意不受疫情影响。 (3)持有地产龙头,并在危机时加仓国企、民企地产龙头,这在22年10月的月报中有体现。 (4)中概危机后,增持互联网公司代替消费。 (5)全年港股仓位高于A股。 (6)在5月、10月市场最差的时候,告诉投资者我们非常积极,由于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意味着有很少的代价获得较高的风险补偿。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持有了一些消费股和制造业公司,公司本身其实很优秀,但是经济下降的幅度超过了预期。当然对于资产的价格来看,反映的是全生命周期现金流的折现。所以哪怕是封城一年,对于其价值的影响是很小的,但是资本市场通常会过度反应。 三、投资原则 1、价值本质:生意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投资本质:判断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而不去在意价值股或是成长股、大盘股或是小盘股、属于成熟行业或是新兴行业,不去贴标签。 2、正确理解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包括宏观风险和微观为题,需要留有风险补偿,也就是在价格上留有安全边际。绝大部分的永久损失是因为支付的价格过高。最好的资产不是变现收益率最高的资产,而是风险和内在收益率不对称的资产。我们追求的是在较小的代价下承担风险,获得风险补偿。我们一直保持满仓,却表现不错,是因为我们组合里的所有资产都是现金流未受影响,而估值很低的股票。 3、关注产业资本的供给侧变化 (1)长期投资应当关注供给端,供给端变化会驱动均值回归 (2)供给的前景比需求的不稳定性要小,更容易预测 (3)良好的供给格局才能带来较好的资本回报,过多资本会导致激烈竞争及监管加强相对于景气度高的行业,我们更关注供给端是否有进入壁垒。海外国家出现通胀的重要 原因是供给端出了问题,比如中美脱钩等在供给端施加成本,但是央行、联储无法解决供给端的问题,所以只能通过加息降低需求,但没有解决通胀的根本问题。所以我们对行业的供给端的关注度非常高,并且供给端有优势的行业在竞争中很有优势,尤其是在中国内卷的环境下。 四、2023年展望 1、风险:在现在很难讲23年会发生多少黑天鹅事件 (1)欧美在高债务下加息可能引发动荡:欧美加息后可能衰退,而且在疫情中累计了很多债务。如果继续加息,可能会出现主权违约。 (2)日本出现宽松风险:日元的利率比较低,投资者会借日元进行投资。但是在前几天突然宣布上调了0.25%,如果日本退出宽松,可能会导致全球流动性进一步收紧。 (3)通胀可能会再起:政策没有解决供给端的问题。 (4)国际冲突加剧 (5)新冠持续流行变异:可能会毒力加强,并且可能会多次得病。 (6)中国经济重启难度:中国刺激消费的钱从哪里来,而且也没有发钱的举动,居民资产负债表也已受损,政策效果难以预料。 (7)其他黑天鹅:这才是最困难的。比如2022年英国政策错误导致英国养老金差点破产,导致英国女首相下台。 2、机遇 (1)中国资产价格较低,风险补偿相对较高:价格低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悲观预期得到反应。 (2)国内流动性比较宽松 (3)国内政策环境相对友好 (4)新政府周期投入有望发力 风险比机遇多,说明大家在熊市的条件下比较警惕,而对于机遇的感受还不充分。23年可能出现更多的未预期的利好。但是我们从不自以为自己有能力预测宏大叙事。 3、拥抱不确定性 乐观与悲观不重要,重要的是构建反脆弱组合。 (1)在最差的宏观环境下,企业生意和现金流是没有问题的;现金流强可以不上市,不缺钱为什么要分给别的股东。 (2)企业在股价很低,现金流很好的时候,可以分红和回购。 (3)现在环境不好,但是对企业的影响不大。不要炒股: (1)股价波动随机性 (2)赌博很有快感,然而长期预期收益为负 (3)用产业投资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对于中国资产是非常积极的,价格现在很低,出现了较多风险收益不对称。当前价格下,考虑保守盈利预期,以及生意的可持续性,中国资产的风险补偿比较高,尤其是港股。中国市场的净资产回报率在10%左右,美国的标普500接近20%,因为企业已经在全球形成垄断。计算各个市场的风险补偿后,美股的风险补偿只有1.3%,港股有10%,A股有6%左右,而印度是负的。 五、四大重点矛盾催生投资机会,关注组合反脆弱性 1、能源矛盾-新旧能源切换,供给不足,流向重构 在过去两年演化的很充分了,前两年主要是新能源再涨,去年是旧能源再涨,目前石油和美的价格下来了一些。 (1)旧能源里我们更偏好油气一点。因为煤炭估值比较高,并且有政府限价,所以煤炭已经减持了。看好旧能源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能源转变是长期的:首先我们明确能源转变是未来十年都会做的事情,需要向新能源转变,但是转变很费钱。 反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俄乌战争,使得能源价格大幅上升。能源会有一些地理优势,也就是就近供应。现在因为意识形态和战争的原因,欧洲的能源危机非常严重,只靠美国、南美洲的能源供应都不够,之后还在东南亚等地抢购煤炭,扰乱了亚洲的供给,推升了欧洲和亚洲的能源价格。而俄罗斯很难给亚洲进行供应,因为没有基础设施。所以旧能源价格会上升。 旧能源供给不足:旧能源公司没有投资增产的动力,政府也不允许,并且估值也很低,只有3-4倍市盈率。石油也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是不可能在三年之内消失的,甚至10年20年也不会消失。 新能源是一个非常耗费旧能源的行业:在中国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煤炭便宜,电力成本很低。 新能源估值没有反映风险:新能源的估值非常贵,甚至有100倍的市盈率,这没有反映它面临的风险。比如国际冲突。新能源车最重要的是电池,而电池的主要原料是锂,而锂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美。光伏也很多出口到欧美,如果发生战争,将受到巨大打击。我们也一直在提示这个风险,美国出台一系列法案,要求新能源在国内生产;今年年底澳大利亚违约,要求中国企业将买的锂矿石吐回去。 (2)有色金属里看好铜和铝。有色的价格在美联储加息之后是下行的,但即使在价格比较低的条件下,目前我们投的公司现金流依然很好,资产负债表健康,如果中国使用增多,美国不再加息,未来机会是很大的。 铜铝需求可能会增加:由于要发展新能源行业,铜、铝是新能源必须要用到的,一辆电动车用的铜是普通车的五倍左右。光伏板也需要大量的铜。新能源汽车为了降低重量,需要用到大量的铝合金。 供给端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铜和铝全球库存已经到了历史低位。过去很多年全 球铜矿资本开支不够充足,未被开采的铜矿品位下降了一半。提炼铝需要大量电力,是非常高耗能的产业,目前国内已经限制了铝的产量,不允许增加。同时国际上铝的供给没有增加。 (3)零部件企业的设备公司集中度比较高,并且这些生意与可以预期到的宏观风险关联度较小。中国要节能减排,最好的方法是清洁利用煤炭,提供煤炭的利用效率。所以不要把清洁能源当做意识形态。 2、地产矛盾-低息环境终结去杠杆,经济占比过大 大量公司加杠杆,高周转,严重的供过于求。即使没有政策,也会出问题,去年是一次集中大规模的供给出清。但是地产不可能崩,中国不太具备次贷危机的基础,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地产也不可能不救,因为财政收入、金融产品、居民财产大部分与地产有关。加之低息环境会终结去杠杆进程。在这其中投资机会有: (1)剩余的头部地产商:地产商拿地后利润率提高了,可能有10%。最近很多地产公司开始增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谨慎一些,因为地产股票的供给会大幅增加。 (2)toC端的家居、装修、智能家电商城:现金流是很好的,存量升级替换。 (3)物业:必须能够证明其独立性。 (4)消费建材供应商:需要证明回软能力。 3、产业政策重构-适者生存 产业政策会加速改变行业的供给或者需求,但是供求归根结底是由消费者决定的。产业政策关键在于产业格局的改变是否使企业赚到真金白银。并不是国家支持的产业就一定能赚钱,因为会有过度投资和竞争。并不是国家限制的产业就一定不能赚钱,因为供给出清,竞争过少。有些行业的支持,是为了解决“卡脖子”安全问题,而不是赚大钱。供需格局和估值是关键,不要炒概念。 (1)数字产业化:由于国家安全和数字化有真实的需求。5G主要运用在政企端,应用真的出现了,运营商的云计算等新业务收入增速非常高,比如中兴通讯。行业平均估值目前处于历史均值向下一倍标准差附近,在相对比较低的位置。 (2)互联网:政策压力很大,反垄断、反资本无序扩张,股价一度跌幅百分之八九十。但是电商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依然在上升,商业零售上的数字化依然在进行。而且头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产业格局变得更好,因为行业中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公司推出了市场,而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 4、疫情时代-加速生产要素变化 哪怕放开之后,疫情时代依然会继续,因为可能会反复感染、病毒变异。会出现劳动力减少,总有员工请假,有10%-20%的员工不能到岗,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企业必须防控疫情,否则职工可能会同时感染。由此而来的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对行业的影响是长期的。 中国本身就具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会催生大量医疗需求。如果用日本的数字来看,放开会有一轮一轮的感染高潮,带来持续的医疗需求。但是目前医疗的估值也在历史均值向下一倍标准差以下。所以目前医疗的估值很低而且持续赚钱,我们投的比较多。我们会选择: (1)不太受到集采影响的企业:如血制品、创新型企业。 (2)消费型医药:如中药、医疗服务。 (3)原料药、输液等具备大宗商品的属性,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或行业内的竞争者比较少。 5、增强组合反脆弱性 我们不炒股,关注生意本质,把自己当做产业资本来看。我们无法对宏观叙事进行预测,但可以应对,要增强组合的反脆弱性。促使基金的负债端与资产端匹配。相对看好: (1)短久期资产:现金流好,内在价值在短期返回给投资者(公用事业、低成本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