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2-2023) 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全力推动经济复苏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二〇二二年十二月 项目概览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09年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旨在以一种开放式的科研组织模式,凝聚海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挥各自专长、分工合作,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洞见、短期政策对策及长期改革治理建议,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课题组团队成员包括曾任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的国际资深专家,原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以及20多位获得国际国内顶尖大学博士的高级研究人员,包括2位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5位终身教职教授。与此同时,高等研究院下设有数据调研中心、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卫生经济与老龄化研究中心等10多个中心也将从不同方面为本项目提供研究支持。 作为课题组的成果体现形式之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坚持以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方法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力求体现以下特点:一是构建完善多部门大型量化准结构性宏观模型(IAR-CMM):充分考虑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内含多个板块,板块对接时会把其它板块的结论嵌入到该板块中去,使之短期政策应对变量与长期改革参数在所有板块中具有自洽性和内在一致性,以此达到宏观总体一般均衡的综合治理;二是基于扎实的数据采集和整理的严谨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内在逻辑分析及历史视野比较分析,做到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三个维度的结合: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以体现“六性”:科学性、严谨性、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和思想性;三是不只是大概率的点预测,更多的是进行稳经济的情景分析和反事实分析,规避和防范一旦出现后果严重的小概率事件和如何应对已有显著迹象的大概率系统性风险:对不同风险和政府不同增长目标给出应对力度和备选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既考虑到短期波动风险、趋势性和周期性因素的交互叠加和相互作用,也关注中长期制度性,结构性改革及其向纵深推进的方式。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每年以季度为出版频率,一年4期,得到“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理论经济学上海市高峰Ⅱ类学科建设计划的支持。报告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scenario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 课题组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与我们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繁荣! 报告摘要 2022年,在国际政治博弈持续、欧美高通胀与加息周期交织、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调整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面对国内疫情持续多点散发和房地产市场走弱等因素冲击,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预计全年GDP增速为2.7%,但较两会时期确定的目标增速仍有一定差距。然而,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完整齐全、市场主体活力强信心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空间大,长期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关键的一年,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修复以及新经济增长动能的逐步增强,中国经济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能,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向潜在增长率回归。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注重短期逆周期对冲与长期跨周期政策之间的平衡,正确把握制约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找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风险隐患,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态势来看,消费受疫情冲击影响显著,防控政策调整后有望反弹;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处于低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下增长较为平稳,制造业投资增速逐渐放缓,房地产投资额的持续下降拖累整体投资,随着房地产纾困政策持续落地,有望推动房地产市场信心和活力恢复,同时可能加大城市间分化;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上升,进出口增速或将趋于平稳;CPI增速总体平稳,PPI涨幅不断回落;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人民币汇率双向宽幅波动增强;失业率走高,年轻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承受压力;数字人民币全球领先,数字人民币测试加速,主题探索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企业与地区减排力度与减排成本受所有制与地方政府官员激励影响,环境规制力度与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课题组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青年人就业难。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且高企不下。疫情再度爆发造成经济下行是导致今年青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青年就业意向的行业失衡和第三产业发展低迷是造成年轻人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二是房地产风险。房地产企业债务压力不减,2022年11月单月就有约7只房地产相关债券违约,还有大量债券展期。同时,居民短期内收入预期走弱等因素 也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难以提振,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现金压力,拖累投资。三是不确定性居高不下,甚至疫情放开后有继续攀升的可能,使得家庭预期减弱,消费与房地产需求恢复压力巨大。四是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加剧,债务规模攀升。受疫情的超预期冲击和楼市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支两端持续承压,地方偿债压力增加,潜在的地方财政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五是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下,金融机构脆弱性很有可能再次上升。六是内、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仍处于多元化、友岸化等多重调整中,进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带来压力。 根据202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定性判断,课题组利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IAR-CMM)对不同情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增速进行预测。在基准情景下,预测2023年全年实际GDP增速为5.4%,CPI增长2.3%,PPI降低1.3%,GDP平减指数增长0.9%,消费增长6.5%,投资增长5.0%,出口增长-6.1%,进口增长4.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USD)近期或将在7附近宽幅双向波动。考虑到监管政策变动、疫情发展变化、家庭部门不确定性增加加剧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分以下7种情景对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增速进行预测: 情景1——假设监管放松促进企业恢复活力,企业融资和销售经营状况好转,将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对基准情形增加0.5个百分点,将带动2023年全年GDP增速较基准情景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5.8%。 情景2——假设2023年放开二次抵押限制,住房资产得以被盘活,消费增速较基准增加2个百分点,最终2023年全年GDP增速将较基准提升0.6个百分点,达到6.0%。 情景3——假设中美贸易摩擦有所缓和,国内生产随着疫情管控政策的取消而得以恢复,外部需求也随着美国、欧洲经济的好转而得到提升。在此情景下,出口增速和进口分别较基准情景上升3个和4个百分点,最终2023年全年GDP增速将较基准提升0.4个百分点,达到5.8%。 情景4——假设疫情实现较快过渡,叠加政策效应,在此情景下,对国内消费增速拉升1.1个百分点,对投资拉升1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分别上升2.9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最终对GDP拉动1.0个百分点,2023年全年GDP增速为6.4%。 情景5——假设银行系统脆弱性再次恶化,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在遭受系统性冲击,信用利差大幅上升、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下降,拖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和国内投资。 该情景下,国内投资累计增速较基准情形将下降0.5个百分点,进而导致2023年GDP 增速较基准下降0.2个百分点,为5.2%。 情景6——假设疫情防控政策放松后,不确定性不降反升,消费增速较基准降低1 个百分点,使得2023年全年GDP增速较基准下降0.4个百分点,为5.0%。 情景7——疫情反复,叠加极端气候和复杂的国际环境,该情景下,导致国内消费增速下降2.8个百分点,投资下降0.7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分别下降3.2个百分点和 2.2个百分点,CPI和PPI增速各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2023年全年GDP增速下降至3.9%,较基准预测下降1.5个百分点。 课题组就各种假设情景探讨了政策力度的选择。根据IAR-CMM量化准结构模型的分析,为了达到6%的较高经济增速,不同情景下所需的政策力度分别为:(1)在基准情景中,货币政策需要在基准假设的基础上额外降准2次各25个基点;同时,财政赤 字需要额外增加9157.5亿元,超过预算赤字16.4%,估算全年赤字率约3.49%。(2) 在情景1和情景3中,货币政策需要在基准假设的基础上额外降准1次25个基点;同 时,财政赤字需要额外增加3052.5亿元,超过宽松假设下的赤字5.45%,估算全年赤 字率约达3.16%。(3)在情景2和情景4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不需作出额外调整。 (4)在情景5中,货币政策需要在基准假设的基础上额外降准3次,每次25个基点;同时,财政赤字需要额外增加12210.0亿元,超过预算赤字21.8%,估算全年赤字率约3.65%。(5)在情景6中,货币政策需要额外降准2次,每次50个基点;同时,财政赤字需要额外增加15262.6亿元,超过预算赤字27.3%,估算全年赤字率约3.82%。(6)在情景7中,货币政策需要在基准政策的基础上额外降准4次,每次50个基点;同时, 财政赤字需要额外增加32051.4亿元,超过预算赤字57.2%,估算全年赤字率约4.72%。其中,情景5、6、7中所需的政策组合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的代价过大,课题组认为,不宜采用如此激进的政策来强行拉高经济增速。 中国经济在2023年企稳回升的概率较大,但从短期和中长期结合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及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重要基本因素:第一个层次是外部性因素严峻。大国战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美国由战略合作转为战略竞争(道路之争、制度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以至阵营划分到全方位的竞争),导致贸易摩擦常态化,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遏制不断加码,贸易保护趋势短期难以逆转,推高了本已高企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以美国、欧洲为主)的不确定性和阵营化。第二个层次是政策性因素及其疫情冲击严重。一些政府部门的管制不断加强的所谓“改革”、 政策和多行业规范调整没有把握好时度效,力度过大、过急、过频、过激,其政策多变的结果是:监管过度,叠加共振,市场主体活力下降和预期不足或低下,企业信心不足,加上叠加新冠疫情多点散发频发及其疫情防控政策的层层加码给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冲击。第三个层次是观念性因素令人担忧。由于市场化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产生一些偏差,就轻易地否定其必要性,甚至上纲上线到路线高度。没有意识到,一个必要条件还需要许多其他辅助条件,才能转化成为充分条件,将事情做成。 如何做,怎么办?一味地靠不能制度化的短期宏观政策?其答案是否定的。归根结底地还是主要靠坚定不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与时俱进将改革开放的大的举措制度化、法治化,建立在规则基础上运转的现代市场经济,让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制度而不是易变的政策,只有制度化改革才是稳定预期的关键。一个松紧适度的制度环境而不是一个过度监管的制度环境才更有利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