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为何需要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观念?01一、当下城市青年如何评价自身健康状况?07 1.1健康水平的年龄性别特征差异明显,不同收入群体的自评健康呈现“倒梯度”特征08 1.2亚健康普遍困扰城市青年,其得以生成的社会环境亟需关注10 二、当下青年真的焦虑?主要采取哪些方式缓解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 12 2.1城市青年的焦虑和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倒U”特征,“35岁现象”较为突出 13 2.2外貌焦虑不仅困扰青年女性,也成为一些青年男性的“心病” 14 2.3缓解心理问题和容貌焦虑各有招数,娱乐健身成为首选 16 三、青年群体更关注哪些健康因素,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得健康信息? 18 3.1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知归因较为多元,睡眠、运动和饮食位居前三 19 3.2健康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广泛,互联网成为主渠道 22 四、健康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与健康相关的青年消费呈现何种典型特征? 23 4.1运动品消费频次较高,中低价位、线上消费成为主流 24 4.2保健品消费频次较低,低价位居主导,对国内外品牌无明显偏好 25 4.3商业医疗保险消费已成为多数人选择,但购买支出异质性较大 26 五、青年群体的就医选择有哪些差异? 28 5.1选择西医仍是主流,但随着年龄增长,城市青年对中医的偏好有所增强 28 5.2本地就医是受访者首选,公立三级医院成为刚需 29 5.3就医信息渠道多元化,医疗机构是最主要信息源 30 六、全球青年群体健康风险因素及相关干预措施 31 6.1体质健康——通过运动与膳食控制超重趋势 33 6.2心理健康——加强情感支持与心理咨询服务 35 6.3环境与健康——增强青年与自然环境的积极互动 36 七、思考与建议 38 引言: 为何需要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观念? 健康是民生福祉的根本,关系到每一个体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健康也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心怀国之大者”,如何不断增进国民健康素质,不仅是提升民众福祉的关键内容,也是有力抵御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社会韧性来源。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保障青年健康,不仅是增加改革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更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互动;持续提高青年健康素养,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投资于健康,从劳动力要素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工作年限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口红利”更多转化为“健康红利”,实现释放更多“健康红利”;降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负面影响,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和国家始终把青年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举措,有效推动了青年健康成长。《健康中国203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等系列文件出台,标志着国家将包括促进青年健康在内的青年工作,上升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同时也要看到,一方面,在对健康的研究和政策干预等方面,往往更强调病患者和身体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婴幼儿等)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对人口占比最多、身体健康水平更优的中青年群体的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关注则明显相对不足,进而对这一群体如何评判自身的健康状况、如何理解健康、关注哪些健康内容、有哪些典型的健康行为方式等,都存在较多的空白。另一方面,青年本身就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在总体健康知识和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不能忽视部分青年群体健康观念不强、不正确,身体素质指标水平不高,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城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青年健康状况还存在较大差异等现象。这也意味着,当前推动我国青年健康水平提升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应该说,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更多关注青年群体健康,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的建立、就业市场体制机制的完善、青年群体健康水平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判等。我们认为,上述工作对进一步提升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非常重要,但对大多数青年人而言,保持健康、远离疾病、规避健康风险,除了习得充分的健康知识、做出有利健康的行为,还有一个关键环节是怎么想、怎么理解健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知、信、行模式(KAPmodel),即健康知识(knowledge)、健康态度观念(attitude)和健康行为 (practice)是一个连续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行动逻辑。作为主体 的个人,其关于健康的态度和观念是健康知识能否转化为积极健康行为之不可或缺的中介。只有引导青年群体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与认知和行为有效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鉴于此,新华健康平台(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推出《中国城市青年群体健康观念调查报告 (2022)》(以下简称“报告”)。 具体而言,本《报告》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城市青年群体进行了关于“健康观念”相关内容的调查①。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的青年2400名,以及成都、重庆、杭州等10个新一线 城市的青年1600名,合计4000名青年。从年龄结构看,20-39岁的青年占全部受访者的76.48%,是本次调查涵盖的主要人群;18-19岁、40-45岁的青年所占比例分别为5.35%和18.18%。从性别分布来看, 51.23%受访者为男性,48.77%受访者为女性。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89.53%受访者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其中学历在研究生及以上的受访者占全部样本的10.06%。从收入结构来看,68.76%受访者的税后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2.62%受访者税后月收入超过了3万元。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本报告的数据资料并不是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也难以推论到全国所有青年群体,但对城市青年,尤其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青年的调查研究,具有典型性,对后续的其他研究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①本报告对青年群体的边界划定,参照世卫组织的标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限定为18-45岁的人群。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式,其中性别、城市配额参照第七次人口普查常驻人口数据;城市参照《2022年商业魅力排行榜》一线、新一线城市划分标准共选择了14个城市。这些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南京、天津、长沙和青岛。 数据来源:“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经济参考报) 图1受访者的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经济参考报) 图2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数据来源:“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经济参考报) 图3受访者的收入结构 整体来看,城市青年群体的自评健康水平总体较高,但亚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焦虑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中的“35岁现象”值得关注。在对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上,青年群体的认知较为多元,睡眠、运动和饮食是共识性最高的三项。在健康消费方面,无论是运动品消费、保健品消费,还是商业医疗保险购买,已经成为不少青年群体的普遍化选择,甚至可以说健康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但在消费频次、消费渠道、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年龄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就医选择上,对中医还是西医的偏好,以及对于就诊医院和就诊信息的选择,同样呈现出一些结构性特征。譬如青年群体对西医更加偏好,但随着年龄增长,对中医的偏好有所增强。最后,我们还在对国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从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环境与健康三个方面归纳了部分国家在推动和促进青年群体健康方面进行的政策干预,以期对我们国家的相关政策调适有所借鉴。 相信这一《报告》的发布,在以下方面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的普及,离不开青年 群体积极参与到全民健康共建共享格局之中。注重青年群体健康观念和素养的培育,既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群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同样有利于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进而构建坚实的全民健康基础。 第二,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有利于更好地激活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量的研究业已证明,健康水平是衡 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方面,活力充裕的人力资本,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经济生产效率,而且优化的健康格局也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关键途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将健康视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可行能力,青年群体的健康不仅对个人是无价的,而且对其家庭和社会功能的整合与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青年群体的健康观念和认知差异很大,需要被进一步打开和充分展现。青年群体(18-45)是一个异质性和多元性很强的群体,涵盖了00后、90后、80后和部分70后,纵向的代际差异和横向代内的地位结构差异极大。甚至可以说,在健康观念、行为和消费模式之下都有着十分鲜明的身份属性和区隔。只有较为清晰地呈现这一群体内部的多元异质状态,才能为相关健康政策的精准实施和发力提供有效的事实基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报告》只是一个截面的数据分析与描述,报告表述中的结论多为相关性意义上的,并不能得出因果结论。《报告》中的不足在所难免,责任均由报告课题组承担。 一、当下城市青年如何评价自身健康状况? 本报告使用受访者自评的方式来反映青年群体的一般健康状况,题器设置为1-10的定距得分,分值越高,表示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尽管相较于体测指标等对健康的客观测量方式,自评方式看起来有些粗略、主观,甚至随意,但大量的研究已表明,自评健康具有很强的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被访者的综合健康信息 ①。调查显示,受访的城市青年对自身健康状态的总体评价较好,平均评分为7.32,显著高于5-6分的均值区间;如果按照得分区间划分为“很差”(1-2)“较差” (3-4)“一般”(5-6)“较好”(7-8)和“很好”(9-10)五个类别,超过七成(72.69%)的受访者自感身体状况较好或很好。 数据来源:“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经济参考报) 图4城市青年的自评健康 ①自评一般健康的优势主要体现为:(1)与其他指标相比,这一方式是对健康状态和健康风险更概括、更准 确的测量;(2)自评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评估,包括受访者对一段时期内健康走势的评价;(3)自我健康评价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预期和未来行为;(4)自评健康还可能反映个体能获得的健康有关资源。(参见:周彬、齐亚强,《收入不平等与个体健康》,《社会》,2012年第5期。) 1.1健康水平的年龄性别特征差异明显, 不同收入群体的自评健康呈现“倒梯度”特征 从年龄的总体分布来看,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其自评健康得分呈下降趋势,这也符合一般的年龄属性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性受访者中,年龄与自评健康的分布呈现出一个轻微的“U”型态势,即40-45岁的男性受访者自评 健康反而要高于30-39岁组。这可能与30-39岁城市青年男性面临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等方面因素有关,尤其是近来被频频提到的“35岁现象”成为城市青年群体面临的一个人生临界点,值得后续研究进一步关注。 数据来源:“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经济参考报) 图5中国城市青年的自评健康——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分性别来看,除了在18-19岁的年龄组中女性青年的自评健康高于男性,其他年龄组中女性的自评健康均低于男性。事实上,如果稍微拓展来理解的话,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可能与“压缩性现代化”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随着急剧的现代化转型,女性在教育获得和劳动参与等方面与男性的差异不断缩小;但另一 方面,在家庭劳务和子女照料,以及工作家庭平衡等方面,女性仍然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劣势和性别不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社会原因。 进一步从受访者的收入差异来看,一个与既往多数研究发现相悖的是,较高的收入并没有带来更满意的自评健康,收入水平越高的城市青年,自评健康水平反而更低,呈现“倒阶梯”特征。此处所谓的健康“阶梯特征”指的是,群体的健康状况与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那些处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位置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