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点评报告 2022年12月17日 政策合力稳增长,防化风险锻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事件概述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投资观点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财政方面,将保持一定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应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状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加码发力;政策性金融工具将继续扩容。宏观政策调控发力,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形成促发展合力,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经济增长短期存在压力,长期韧性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从短期看,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同时,会议还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明年宏观政策继续发力 宏观政策方面,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我们预计2023年财政支持力度较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赤字率约为3%,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约4万亿元。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预计明年基建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增速在10%附近。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我们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状态,结构性、直达性、精准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码发力;预计明年新增信贷规模约20万亿元,新增社融约33.1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约为9.5%,与名义GDP增速匹配看,保持相对充裕。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后续随着疫情防控的进一步优化,经济活动,特别是消费将有望逐步修复,我们预计2023年名义社零增速可达6.5%。 会议还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 资支持。截至10月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明年政策性金融工具明年将继续扩容,成为基建资金的重要补充。 会议还强调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会议强调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供给端,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需求端,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重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保交楼、促销售、支持房企合理融资,多维政策利好下,我们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将出现一定的修复,全年增速约在-6.5%。 ►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会议强调要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会议还强调要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民生政策关注老龄化问题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会议强调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会议重点关注了老龄化问题,指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分要点对照表 2022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提要2021年 2020年 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 政策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重点工作 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3.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4.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5.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1.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2.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3.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4.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5.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6.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7.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3.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4.全面推进改革开放。5.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6.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7.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8.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防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 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房地产市场 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