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国防军工航天行业动态点评:舟十五号飞天成功,带动航天板块持续拉升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国防军工航天行业动态点评:舟十五号飞天成功,带动航天板块持续拉升

国防军工2022-12-12于夕朦、付浩、孙培德长城证券甜***
国防军工航天行业动态点评:舟十五号飞天成功,带动航天板块持续拉升

事件: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建造完成,进入运营阶段。 本次任务让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在太空“会师”,6名航天员将同时在轨执行任务,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神舟十五号承担着我国空间站的最后一步建造重任,对我国空间站建造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连胜,研制交付能力持续提升。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任务,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2次发射。执行此次任务的长二F遥十五火箭在提高可靠性方面进行了26项技术状态变化和更改,使火箭的可靠性指标提升至0.9895,安全性指标达0.99996。仅在11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便完成了6次发射活动,表明航天产业的研制交付能力持续提升,产品可靠性不断增强。 高密度发射任务推动相关卫星系统建设,卫星产业链获益预期增加。2012年以来中国卫星发射数量快速增加,年发射量由2012年的22颗,增加到2021年的94颗。截止2021年底,中国共有504颗卫星在轨运行,其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数量分别为63颗、49颗和265颗,合计约占在轨卫星总数的70%。卫星应用主要包括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类。 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计划之中,未来我国通信卫星发射频次或将加快。国家当前高度重视航天领域建设工作,航天发射任务日益饱满,预计相关产业链景气度将持续提升。 “二十大”建设航天强国,航天产业高度景气。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与十九大报告中的“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相比,可以看出“航天强国”已经被提升到建设落地阶段,在此之下,我国有望落地更多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向航天产业倾斜相对更多的资源,构成航天产业未来五年持续高景气发站的底层逻辑。 风险提示: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1.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建造完成,进入运营阶段 本次任务让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在太空“会师”,6名航天员将同时在轨执行任务,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在轨交接比地面交接更加稳妥可靠,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此后,中国空间站将长期有人驻守。特别是神舟十五号乘组作为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后到访的首个乘组,将承担三舱状态长期驻留的验证、航天器运行的维护等工作以及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实施3-4次出舱活动,并将首次使用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实现舱外活动范围更大。神舟十五号承担着我国空间站的最后一步建造重任,对我国空间站建造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表1:部分神舟飞船发射简况 2.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连胜,研制交付能力持续提升 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任务,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2次发射。执行此次任务的长二F遥十五火箭在提高可靠性方面进行了26项技术状态变化和更改,使火箭的可靠性指标提升至0.9895,安全性指标达0.99996。在航天发射次数方面,近10年来全球及我国的火箭发射次数整体保持上升趋势,2019年全球发射次数合计为102次,其中商业发射78次,占比超过75%。仅在2022年11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便完成了6次发射活动,分别将中星19号卫星、云海三号卫星、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遥感三十四号03星、遥感三十六号卫星、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高频次发射成功表明航天产业的研制交付能力持续提升,产品可靠性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年我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导致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发射进度延迟,且美国商业航天火箭发射行业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发射企业,凭借可重复使用火箭等核心技术,在商业发射单位报价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我国未来短期内的航天发射市场仍将主要集中于国内卫星发射市场。 表2: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简介 图1: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简介 表3:世界各国运载火箭 3.高密度发射任务推动相关卫星系统建设,卫星产业链预期获益增加 2012年以来中国卫星发射数量快速增加,年发射量由2012年的22颗,增加到2021年的94颗。截止2021年底,中国共有504颗卫星在轨运行,其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数量分别为63颗、49颗和265颗,合计约占在轨卫星总数的70%。卫星应用主要包括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类。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8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卫星产业在航天产业中的占比超过70%,是航天产业的发展主体。卫星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这四个分支,根据SIA的统计数据,卫星产业市场中,地面设备及卫星服务的市场占比均超过40%;卫星制造市场占卫星产业市场总体不足10%,主要是卫星空间系统制造的市场;卫星发射市场在每年45-65亿美元之间波动,仅占卫星产业总市场的2%左右。 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计划之中,未来我国通信卫星发射频次或将加快。国家当前高度重视航天领域建设工作,航天发射任务日益饱满,预计相关产业链景气度将持续提升。 表4:卫星产业链主要上市公司 4.“二十大”建设航天强国,航天产业高度景气 11月2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探月工程四期、深空探测任务后续规划。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计划千2025年前后实施,拟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七号任务拟于2026年前后发射,计划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勘查,并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嫦娥八号计划将在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届时,嫦娥八号和嫦娥七号将组成我国月球南极的科研站基本型。此外,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计划在未来10年到15年实施。 根据Morgan Stanley预测,到2040年,全球航天工业的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甚至更多。(目前为35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80%)。航天板块共选取有足够代表性的17家公司并采取整体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2022年三季度航天装备板块营收(391.33亿,同比+9.13%),归母净利润(40.64亿,同比+0.1%),子行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与十九大报告中的“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相比,可以看出“航天强国”已经被提升到建设落地阶段,在此之下,我国有望落地更多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向航天产业倾斜相对更多的资源,构成航天产业未来五年持续高景气发站的底层逻辑。 图2:航天板块近五年营收及同比增速 图3:航天板块近五年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5.风险提示 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