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纪要20221129时间:2022年11月29日领导致辞(后面有各家演讲PPT和文字实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先生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缺油。 去年能源状况是煤、石油、天然气占83.4%,水、风、光、核占16.6%,矿石能源为主。资产原油1.99亿吨,进口原油5.13亿吨,对外的依存度72%。 由于严重依赖煤炭,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石油的对外依程度太高,存在很大的能源风险。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电动中国,就是要发展电动汽车、电动船舶和电动航空。 电动船舶和电动航空是最新提出的要求。 要实现交通的电气化,普及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和智慧矿山,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这就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的方式满足便利需求。 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是储能,特别是需要固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性能最好的二次电池。 我国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在其推动下,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也居世界的首位。 但是由于锂资源有限,不能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和电能存储的需求,钠离子电池必将成为下一代低速电动车辆和储能的电池。 10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钠离子电池,2017年成立了中科海纳公司;2018年首次演示了钠离子电池驱动的低速电动车;2021年建成了世界首座1MWh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开发钠离子电池。 当前纳离子电池尚处于推广期,随着产业链的完善,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和规模效应,钠离子电池的成本有望低于磷酸铁锂电池20%以上,为大规模的推广钠离子电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预祝这次会议加速推动2023年成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元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基础处处长金磊先生众所周知,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而实现双碳的目标在于加快制造强国和能源变革。 新型电池是消费、储能、动力等多个应用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产品。 电子信息司高度重视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包括锂电、纳电、超电、液流等。近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是指导发布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从2016年实施以来,对锂电标准的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推动;二是制定实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从2015年发布实施以来,已更新3版,目前已发布了5批57家锂电上下游企业,推动锂电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三是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在近期印发了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引导锂电产业上下游加强供需对接,加强产业合作,加强规划布局。 下一步电子司将汇同有关部门,针对新型电池,包括钠离子电池相关产业化,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在贯彻落实好十四五相关规划的同时,尽快发布实施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针对锂电、纳电、液流、超电等新型电池,要从促进前沿技术公关、完善配套政策、开拓市场应用等方面着手,健全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要支持产业链、生态链综合协同发展。 我们要继续支持和引导钠离子电池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特别是要加强生产工艺的突破,促进批量生产和规模应用,并通过对上游材料、工艺设备等环节的提前布局,促进全链协同发展。 第三,要加强标准化引领。 近期,电子司与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我国首批钠离子电池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钠离子电池术语和词汇、钠离子电池符号和命名两项基础标准。下一步我们也将继续加快钠电有关产品材料以及上下游相关标准的制定,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新型电池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包括钠电在内的新型电池也处于上行突破和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 电子司院主持召开本次交流论坛,也是为行业为各位代表提供了一个交流对话合作的机制。 也希望各位专家通过这个平台,为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发展标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加快推动我国钠离子电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积极保障我们制造强国和能源变革的目标,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如期实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标准处处长刘大山先生在新能源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实现了弯道超车,技术达到全球先进水平,产能位居世界首位。 当前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需求明显提升,但有效供给不足;二是锂资源依赖进口,且价格持续上涨;三是由于自身理化特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有新的电池技术的突破,更好的解决当前锂离子电池产业面临的有关问题。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在资源丰富度、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近年来,我国钠离子电池也逐步进入规模化试验示范阶段,在低速电动车储能领域崭露头角,有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小批量生产,相关测试数据也比较乐观。 预计未来随着产业投入加大,高性价比的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产业发展标准先行,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标准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总书记关于标准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标准化工作的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相关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统筹谋划。为深入推进我国钠离子电池领域的标准建设,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下一步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是系统把握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开展基础及相关试点产品标准的制定。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我国发布实施了多项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涉及便携式电子产品、固定式电子设备以及电动汽车领域,正在制定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实施对于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钠离子电池的标准化工作刚刚开始,在产业发展初期更需要制定基础性标准,发挥规范引领作用。 中国电子标准院牵头制定的钠离子电池术语和词汇、钠离子电池符号和命名两项基础性标准,对于后续的标准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的逐步规模化应用,可以积极推动先进成果融入标准开展相关产品标准的制定,以先进标准保障钠离子产业质量提升;二是超前谋划研究建设标准体系。 标准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分散的标准制定难以适应产业高速发展需求,需要从全产业链出发,统筹考虑相关的材料、工艺、设备等各方面因素。 对标准化的需求,对于纳离子产业的新技术、新动向,需要提前研究、有效规划,以综合标准化为手段,推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标准的制定,提出科学合理、符合我国产业实际的标准体系,助力钠离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先进标准走向国际,助力产业领跑全球。 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才能更好的开展国际贸易。当前国际上尚未开展钠离子电池的标准化工作,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前列。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以及钠离子电池在相关领域的深化应用,我们需要及时推动我国先进的技术,通过标准凝固创新成果,推动成为国际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合作,争取国际竞争的优先权和主动权,更好地支撑我国将来的产业走出去。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全力支持钠离子电池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做好协调和服务,在国家标准立项协调、国际标准化等各个方面给予全力的支持。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先生当前我国正处在双碳目标转型的关键期,未来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储能作为一种灵活性调节资源,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判断,目前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正处在高速、多场景、规模发展的时期。 1)高速。 过去十年间,我国新兴储能市场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 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更是实现了74.5%的高增长率。 根据我们的预测,保守的场景下,2026年新型储能总装机将达到48.5GW,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理想场景下,总装机将达到79.5GW,复合年增长率为69.2%。 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将实现规模化发展;2)百花齐放,多场景发展。 得益于政策机制,我国新兴储能已经初步形成了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多个环节,催生了独立储能、风储、光储、工商业储能等30个应用场景,为电力系统提供六大类服务,包括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辅助服务、大容量能源服务、容量服务、能量适宜、输电基础设施服务、配电基础设施服务、用户能源管理服务等;3)新兴储能的大规模时代到来。 越来越多的项目采取了独立储能、共享储能的模式,百兆瓦级的储能项目不断出现,甚至GW级的项目也开始进入应用之列。仅在2021年,我国就有70余个百兆瓦的项目开始规划建设。 在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市场机遇下,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效率、成本、建设周期等优势,在新型储能市场中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但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在正极材料、电解液等方面,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碳酸锂价格甚至已超过了50万/吨。 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更容易获得。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要求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离子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集中化设计研究,研究开展钠离子电池技术试点示范,不少企业都已经迈出了宝贵的一步。 钠离子电池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希望各位能利用好本次论坛这个平台,充分交流研讨,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为能源转型,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刘贤刚先生电子标准院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也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标准化机构。 自1963年建院以来,我院以从单一的标准制定发展成为覆盖标准研制、试验检测、计量校准、认证评估、培训服务、产业研究等完整的标准化链条的基础性、工艺性、综合性标准化科研机构。 锂离子电池标准化一直是我院的重点工作。 电子标准院作为工信部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的秘书处单位,是GB31241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以及GB40165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等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点标准牵头单位,目前已经牵头制定了40项锂离子电池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同时我院还承担了工信部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的自修订和实施的技术性支撑工作。 在国际标准化方面,我院作为IECSC21A国际电工委员会碱性和非酸性属电池分技术委员会的国内归口单位,多年来一直组织国内专家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并参与制定了多项重要的锂离子电池国际标准,如IEC62133便携式设备用锂电池、IEC62619工业设备用锂电池、IEC63056电力储能锂电池等。 通过牵头重点标准研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履行标准归口管理等职能,我院为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当前在锂资源短缺,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安全性好等优势,在储能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类似钠离子电池的产品,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或储备钠离子电池技术,国内的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也明显提速。多家企业宣布在钠离子电池研发量产方面取得了突破。 针对钠离子电池的标准化需求,我院申请立项了两项钠离子电池相关的基础行业标准,包括钠离子电池术语和词汇、钠离子电池符号和命名。 22年7月,工信部正式下达标准立项计划,批准了两项标准的正式立项。 这两项标准是我国首批的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