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鹏扬基金陈洪斌:德国总理为何突然访华?2–20221019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鹏扬基金陈洪斌:德国总理为何突然访华?2–20221019

2022-10-21未知机构缠***
鹏扬基金陈洪斌:德国总理为何突然访华?2–20221019

鹏扬基金陈洪斌:德国总理为何突然访华? 从惯例上来看,上一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是2005年11月当选,第一次访华是在2006年5月份,现在德国新任总理朔尔茨是去年12月当选,最近外媒报道他要访华。 从两个时间线来看,全球主要国家新当选领导人拜访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大国,是符合中国和德国间的外交惯例,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新闻。 但大家可能觉得有点意外,原因是朔尔茨当选后不断发表对中国比较负面的言论,甚至在今年8月份提出应该和中国脱钩,让德国的企业不要过度地依赖中国。 不过由于朔尔茨在10月11日突然又提出不能与中国脱钩,言论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所以全球尤其是中国网友都觉得很奇怪,朔尔茨言论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可能和北溪油气管线前两天被炸有比较大的关系。 默克尔执政的17年里面,她践行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朔尔茨上台后的10个月里,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形容他的所作所为:政府拆台企业跑路。 朔尔茨的政策打破了原来德国经济、内政外交的均衡状态,比如在俄乌战争中德国是非交战国,但是在全球的非交战国当中,德国的损失却是最严重的,比如能源价格高企,企业的转出等。 如果北溪线还在,意味着还有一个翻盘机会,大不了服个软后继续通过北溪线供气,也可以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虽说德国企业不一定能回得来,但最起码还是有机会的。 但目前北溪管道被炸了,外媒评估大概需要6个月的时间修复。 不过从我的角度来看,别说6个月,北溪管道可能更长的时间也很难修复,甚至未来可能就成为历史了。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去分析下。 从表面上看,重修北溪线的经济成本非常高。再往深一层想,重修北溪线由谁来修? 不是德国就是俄罗斯,但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提出修北溪线,那就等于向对方妥协,甚至是向对方投降。在现在这种战争状态,这两个国家谁会走出这一步呢? 再进一步去想,就算真修了,修理时间很长、经济成本很高。 不过现在连谁炸的北溪线我们都不知道,如果对方再炸一次,不光经济成本很低,而且也没有任何时间成本,所以谁敢修?所以北溪线短期内恢复几乎是无望的,德国企业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其他国家和地区来继续生产。 这时德国政府才认识到德国原来强大的工业基础,实际上整体是比较脆弱的。 因为工业正面叫工业,背面其实写着两个字叫能源,工业体系没有能源的支撑是运转不起来的。 德国地理上地缘禀赋,在能源方面非常强,因为想拿到非常廉价的能源,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输送能源国家自身的能源生产成本比较低,第二是中间的运输成本较低,而之前的德国都符合这两点。 从输送能源的国家来看,全球范围内生产天然气、石油的国家,谁的成本最低呢? 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沙特,如果我们聚焦在天然气方面,当然还有土库曼斯坦的加尔金内什、伊朗的南帕尔斯,但是往德国运输,最方便的依然是俄罗斯。 从运输角度来看,天然气可以通过管道或海洋上的LNG船运输,但这两种运输方式的成本天差地别。 2,000公里以内通过管道运输天然气的成本几乎是最低的,但如果通过LNG船只来运输就很麻烦了。 天然气生产出来后首先要把它压降到零下100多度,液化后要在本国海边建立液化天然气的储存装置,它是一种特殊的低温高压装置,还要去购买或者租用LNG船,把储存的液化LNG液体输送到LNG船里从而运到目标国家。 但并不是说运到目标国家就可以了。 以德国为例,它没有去分解LNG的基础设施,德国的设施现在都是满负荷运行,所以需要从相关设施产能较大的荷兰去购买一些天然气。 所以目标国家想接收天然气,意味着需要在海边建立存储从LNG船上卸载LNG的基础设施,有了这样的存储设施后,还要再把汽化后接入本国的天然气管线。 这个过程的成本,在量比较少的时候会抬升70%到80%,但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可能就要抬升数倍了。 德国原来在地缘上的能源禀赋是非常强的,可以拿到全球最廉价的天然气,又通过最廉价的方式运到德国,长期下来形成了德国工业坚实的能源设施基础,但现在随着北溪线被炸,这个基础已经全面被破坏了。 所以对于德国企业来讲,在未来若干年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只能转出,而这种产业链的转出,对于德国的经济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经济学有一种概念叫做产业集群理论,或者说产业集聚效应,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掌握了一个产业中的核心链条,那么周边所有的上下游产业全部都会聚集过来。 比如说上个世纪70、80年代,日本丰田有着全球较好的汽车出口量,所以全球主要的汽车产业链都会聚集到丰田厂家的附近,在日本扎根。同样,如果一个企业要迁出,那上下游最后也会跟着走。 所以我认为德国政府似乎把这个事情想浅了,当几个核心的产业链条转出后,其实上下游所有的产业链都会逐渐转出,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件,下游的销售、售后服务,甚至文化产业、娱乐产业、餐饮行业等一系列的行业,可能都会逐渐削弱。 那转出的目标是哪呢? 有人说主要是中国或者美国,我们认为美国可能性不大。 中美在制造业方面的禀赋天差地别,美国和中国几乎比不了,中国有着全球最密集的产业集群,已经不是产业链的概念了,是集群概念。 在产业集群内部,所有工业企业的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成本优势可以不断被优化,要素流动的速度也比较快,同时可以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产业链大概率主要的目标是在中国。 现在再回到朔尔茨这个问题,他的台已经拆了,企业已经跑了,北溪线被炸后也很难把台再搭上。 朔尔茨的支持率在刚当选的时候比较高,前段时间已经跌到30%多了,据说最近一段时间可能马上要跌破30%,几乎没有人支持他。那怎么办? 既然我无法搭台,就只能去帮企业去打前战铺路。所以他来中国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就是亡羊补牢。 自己生产不了,只能假手于别人来生产,然后去分得一部分的利润,即为德国企业去寻找或是创造一些合适的投资条件和环境,这可能是他这次来主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