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无源物联网技术联合创新中心]:面向万物互联的无源物联技术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面向万物互联的无源物联技术

面向万物互联的无源物联技术

1 01概述 1.1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本着万物皆可入网的思想,以实现万物互联作为最终目标,已帮助数以亿计的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蓬勃增长,设备的供能、续航等问题正在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新挑战。可以说,如何实现低功耗、低成本、长生命周期的网络已成为物联网下一阶段亟待突破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低功耗物联网从2010年左右开始萌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BLE、LoRa、NB-IoT、RedCap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成熟的低功耗物联网技术。其中,BLE是低功耗蓝牙技术,与经典蓝牙保持连接的工作模式不同,BLE采用“睡眠-唤醒”模式节能,具有易用性、集成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终端中。LoRa是远距离无线电技术,定义了三种不同的终端工作模式以降低功耗,具有多节点,广域连接等特点,适用于物联网报警,燃气无线抄表等场景。NB-IoT是低功耗窄带物联网技术,相比LoRa,其使用授权频段,干扰相对较少,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特点。RedCap是轻量级的5G物联网技术,能够满足可穿戴设备、工业无线传感器等对网络能力的需求介于eMBB、uRLLC和mMTC之间的场景需求。 上述低功耗物联网技术虽然以实现物联网终端低功耗、大连接为愿景,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一方面,低功耗终端在成本、尺寸等方面逐渐出现瓶颈,在面对食品溯源、商品流通等对单品跟踪管理需求高的应用场景时不具备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受制于常规电源的工作环境,此类低功耗终端无法在高温、超低温、高湿、高辐射等严苛的通信环境中正常工作,应用场景受限。 为解决上述问题,无源物联网开始走上产业舞台,并于近两年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无源物联网是利用环境能量采集技术,将周围可利用的信号与能量转化为可驱动自身电路的电能,同时利用以反向散射为核心的通信模式,实现向目标节点传递信息的技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完全不依赖传统电池供电,能够很好地解决低功耗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是下一 5 代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 图1物联网连接规模分布金字塔 物联网连接规模分布金字塔如图1所示。其中,金字塔顶端是以5GNR、LTE为代表的高速物联网,目前主要应用于高清视频传输、AGV集群控制等对时延及带宽要求高的场景;第二部分是以RedCap为代表的中速物联网,可支持工业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监控摄像头等用例,实现十亿级连接;第三部分是以BLE、LoRa、NB-IoT为代表的低速物联网,面向视频监控、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场景,可以实现更低终端复杂度的信息采集,支持百亿级连接规模;金字塔基石是以RFID、蜂窝反向散射通信等为代表的无源物联网,因其在终端功耗、尺寸以及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资产管理领域,创造物联网千亿级市场的突破。 1.2无源物联网分类 20世纪40年代,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最具代表性的无源物联网技术——RFID。20世纪60年代后期,简单的商用RFID系统(1bit标签系统)开始出现。1980年后出现了无源RFID标签,标签中不再需要加载能量,标签价格及维护成本大大降低。2003年,EPCglobal组织成立,开始管理RFIDEPC网络和标准,从此,RFID进入了标准化发展阶段,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近年来,以RFID为代表的无源物联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资产管理等领域。作为标识的重要承载技术之一,无源RFID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环节信息互通的关键,是产业数智化升级转型的基础。 RFID系统由标签、读写器和控制平台组成,读写器利用感应耦合或反向散射耦合原理,向标签发送电磁波信号,标签将电磁波信号转换成能量,激活标签芯片并反馈信息,实现目标物体的识别。目前,国际上主流的RFID系统可以支持多种频段,低频(125KHz)、高频(13.54MHz)、超高频(850MHz~910MFz)和微波(2.45GHz)。其中,超高频RFID系统基于电磁波反向散射技术,理论传输距离为1~10米,使用范围较广,涉及物流、制造业、航空等众多行业,也是本白皮书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无源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衍生出一批基于蓝牙、Wi-Fi、LoRa等通信技术的无源物联网技术。目前,无源蓝牙标签的功耗虽已可以做到与无源RFID标签相近,但因其产业化程度较低,商品标签种类较为单一,应用受限;相较无源蓝牙与无源RFID,基于Wi-Fi及LoRa的无源通信技术可通过优化调制、编码等方式实现更远的通信距离,但此类技术多处于学术研究阶段,还未规模化商用,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无源RFID标签种类多样,生态成熟,产业链完善,且在功耗,成本等方面同样具备显著优势,尤其面向终端替换率高,成本要求严格的场景时,成为了产业内的首选方案。 另外,基于蜂窝网络的无源物联网技术逐渐兴起,可为设备提供全新、广域的连接方式,深受产业关注,预计将成为无源物联网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1.3产业数字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3.1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物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都推动了超高频RFID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技术进步。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深化4G网络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LTE-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1]。 2021年工信部、网信办、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 动计划(2021-2023年)》,在行业应用建设指引中明确指出,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快射频识别、智能传感器、视觉识别等感知装置应用部署”;在智能建造领域,“加快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近场通信、低功耗广域网等物联网技术在建材部品生产采购运输、BIM协同设计、智慧工地、智慧运维、智慧建筑等方面的应用”[2]。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受“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影响,我国加速了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推进,该类技术的发展可在全球范围内助力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超高频RFID作为一种极低功耗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实时收集与传输。因此,“碳中和”背景下推动的物联网建设也势必推进超高频RFID快速发展。 1.3.2技术标准 国际上无源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的制订起步较早,技术和标准较完善。本世纪初,五大RFID国际标准化已初步形成,分别为ISO/IEC、EPCglobal、UID、AIMGlobal和IP-X。其中,ISO/IEC是制定RFID标准最早、最成熟的组织,规定了RFID有关技术特征、技术参数和技术规范,主要包括ISO/IEC18000(空中接口参数)、ISO/IEC10536(密耦合、非接触集成电路卡)、ISO/IEC15693(疏耦合、非接触集成电路卡)、ISO/IEC18000(近耦合、非接触集成电路卡)等,涉及动物识别、集装箱运输、物流供应链、交通管理、项目管理等应用领域。 国内无源物联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制订起步较晚,但随着RFID在全球快速普及,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RFID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并形成了我国的RFID标准体系。2016年,工信部发布《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重点支持RFID技术研究,推进RFID标签在物联网感知设备中的布局。RFID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建设阶段。截止到目前,国内已标准化了包括GB/T29768-2013、GB/T35102-2017等在内的一系列RFID协议及测试方法[4-5]。 近年来,RFID系统与蜂窝网络融合的趋势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标准的研究也逐步开展。2020年,由中国移动牵头在CCSA主导成立了国内首个新型RFID技术研究项目——《基于蜂窝通信的无源物联网应用需求研究》[6],目前,相关技术标准立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中。2021年,由OPPO牵头,中国移动、华为、中兴、OPPO、vivo等公司大力推动的《基于环 境能量的物联网技术》研究项目在3GPPSA1开展[7]。同时,中国移动和华为也在3GPPRAN 提出了面向5GA的蜂窝无源物联网研究项目[8-9]。开启了蜂窝无源的国际化标准制定进程。 此外,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联网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41)于2022年成立了新型超低功耗物联网联合特设组(SAC/TC28/SC41/WG2/JAHG1),目前,已经启动了无源物联网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正在开展标准化需求分析,并提出了《反向散射通信网络》[10-11]等标准立项建议。 1.3.3产业环境 超高频RFID经过多年的迭代与发展,已经构建出一套成熟的产业链条,如图2、3所示,产业上游主要是芯片厂商与天线厂商,可以看出,超高频RFID标签芯片及天线设计厂商比较丰富,代表性企业有以英频杰、恩智浦、飞利浦、西门子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以及以远望谷、坤锐、复旦微电子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产业中游可以分为标签产品线与读写器产品线。其中,标签产品线涵盖了Inlay生产环节、空白标签生产环节、喷绘印刷环节以及标签集成环节;读写器产品线涵盖了读写器模块制造商、读写器成品与集成商。超高频RFID产业中游的代表性企业有艾利丹尼森、意联科技、Intermec等国外厂商,以及达华智能、先施等国内厂商。超高频RFID产业下游以各类解决方案集成商与应用终端用户为主,主要参与者为IBM、惠普、微软、远望谷等国内外集成商以及服装、物流等国内外行业应用商。 图2超高频RFID产业链 图3超高频RFID产业全景图 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超高频RFID系统集成服务、标签及封装市场,在核心技术如芯片研发方面投入及占比较少。随着近期“缺芯”问题的凸显,业内对于芯片技术的国产化发展呼声较高。各公司也在加大此方面的投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化芯片的占比将会取得突破,同时,伴随国内市场应用的不断扩展,我国在超高频RFID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方面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随着芯片设计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超高频RFID标签价格大幅下降,平均已低至0.3元,预计到2023年快递业标签甚至可以降至0.1元,这将极大推动超高频RFID市场的扩展。根据IDTechEx统计,2019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销量约为150亿个,较2018年增长20%,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市场规模达9.5亿美元[12]。近几年,中国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统计,中国超高频RFID标签销量从2017年约35亿枚增长至2019年约45亿枚,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115亿枚[13],以超高频RFID为代表的无源物联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超高频RFID技术已在零售、物流、航空、医疗、能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无源物联网在国内的产业生态日渐成熟,应用领域不断延伸。 02无源物联网演进路线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标准的日渐完善,产业应用的快速拓展以及标签天线、芯片等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为无源物联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不断扩展的应用需求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为实现能量受限条件下的通信距离增强、覆盖能力提升、感知能力集成等,亟需推动无源物联网技术的演进与迭代。 综合产业整体的发展需求,无源物联网技术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所示,一是以单点式架构为主的无源1.0阶段,在传统RFID基础上,对读写器及标签性能进一步优化,有效提升点对点、近距离通信性能;二是以组网式架构为主的无源2.0阶段,将激励器和接收器分离,有效降低读写一体机的自干扰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

hot

深耕通信模块,面向万物互联

信息技术
平安证券2017-12-27
hot

2024年5G-A无源物联应用场景与市场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
5G应用产业方阵2024-06-17
hot

曹艳艳:无源物联网 ,万物数字化

信息技术
中国移动研究院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