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 晨会报告2022年9月28日 国都证券 晨会报告 国都证券研究所晨报20220928 【财经新闻】昨日市场 中证报头版:行业利润结构改善,工业经济延续恢复态势指数名称收盘涨跌%我国基建水平跨越式提升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上证指数3093.861.40新一轮稳外贸措施密集落地,力保订单履约交付沪深3003892.301.45 深证成指11175.121.94 证券研究报告 中小综指11756.051.86 【行业动态与公司要闻】恒生指数17860.310.03 促消费新举措酝酿推出,三领域料成发力重点恒生中国企业多个城市楼市成交走暖,房地产隐现积极信号指数6150.470.21 恒生沪深港通 AH股溢价145.130.53 【国都策略视点】标普5003647.29-0.21 策略观点:内外压力边际缓和,中期指数有望震荡缓升纳斯达克指数10829.500.25 MSCI新兴市场891.890.37 数据来源:Wind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商品收盘涨跌% 纽约原油77.962.12纽约期金1636.500.44伦敦期铜7291.00-0.01伦敦期铝2102.00-1.50波罗的海干散货1807.00-0.33 数据来源:Wind研究员王双电话:010-84183312Email:wangshuang@guodu.com执业证书编号:S0940510120012联系人苏国印电话:010-84183274Email:suguoyin@guodu.com 独立性申明: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国都证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第1页研究创造价值 【财经新闻】 中证报头版:行业利润结构改善,工业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8月工业企业效益呈现恢复态势,当月利润降幅较上月收窄,行业结构有所改善,中下游行业利润继续恢复。” 国家统计局9月27日发布今年前8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在解读数据时作上述表示。朱虹介绍,8月份当月,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利润增速较上月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转增,占比超六成,其中多数为中下游行业。 机构人士认为,围绕巩固工业经济恢复基础,有关方面将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下一阶段,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可期。 利润上下游结构改善 “随着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工业企业利润上下游结构明显改善,装备制造业利润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电力行业利润持续回升。”朱虹说。 朱虹介绍,随着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畅通,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明显恢复。今年前8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2.0%,但降幅较前7月收窄3.7个百分点,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较年初提高约5.0个百分点。其中,受支持汽车消费政策等因素推动,8月汽车制造业产销进一步加快,利润同比增长1.02倍,创一年来最高增速。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利润将保持较快增长,引领工业企业整体盈利改善。 “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叠加高温天气影响导致用电需求旺盛,发电量增速逐月加快并升至近年高位,带动电力行业利润快速恢复。”朱虹表示,今年前8月,电力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0%,但降幅较前7月收窄10.0个百分点。8月份,电力行业 利润同比增长1.58倍,增速较上月加快111.8个百分点。 此外,随着促消费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多数消费品行业利润改善。8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同比降幅较上月明显收窄,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在13个消费品制造行业中,有8个行业利润较上月改善,4个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酒饮料茶、文教工美行业利润分别增长59.8%、29.1%,增速均较上月明显加快;烟草、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分别增长33.8%、19.0%,均保持较快增长。 工业企业效益恢复,在上市公司对业绩的预测数据方面有所体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收盘,A股共有74家上市公司披露前三季度业绩预告,近七成公司预喜。其中,雅化集团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62亿元至36.62亿元,同比增长447.53%至479.16%。 巩固工业经济恢复基础 尽管工业企业效益延续恢复态势,但当前工业企业利润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朱虹表示,下阶段,要加力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效能释放,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表示,将聚焦困难行业企业,突出重点,分类施策,进一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加快提升稳产达产水平,着力扩大工业投资消费需求,持续巩固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基础。 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今年以来,多地多部门接连部署,将保链稳链作为重心,以点带链、以链带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围绕巩固经济回升势头,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接连召开会议,明确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下更大功夫,抓好一揽子稳工业政策落地见效。 (来源:Wind) 我国基建水平跨越式提升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9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举行发布会介绍过去十年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发改委基础司司长郑剑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十年,我国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9035亿立方米,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郑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持续拓展,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从规模看,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2021年底已突破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 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数量分别为250个、5581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万公里,万吨 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41.3万处。 覆盖范围上,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直接通邮。 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 此外,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速铁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沿江高速铁路重点路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郑剑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持续改善和提升,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一步,发改委将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为抓手,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其中,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强化支撑引领,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能力;同时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强化一体融合衔接。 新基建投资前景持续向好 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指出,过去十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的升级、布局、优化均有所加快,有力支撑了新技术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从网络设施看,过去十年,我国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从算力设施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构建,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从空间设施看,已初步建成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北斗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同时,智慧设施进入百行千业。例如,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创新基础设施也在加快优化。77个已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重点领域的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速建设,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志华表示,“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 张志华指出,发改委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统筹规划、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以用促建,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能源基建构成强支撑 “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截至目前,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226万公里,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促进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 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实现普惠化。例如,十年来国家下达农网改造投资超过4300亿元,先后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大电网覆盖到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8%,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 此外,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加快建设,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已建成8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多个5G+智慧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众多油气田;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宋雯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加大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进一批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2025年常规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8亿、0.7亿千瓦左右。同时深入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鼓励开展有序充电、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 在强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