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财新智库]: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

公用事业2022-09-22-财新智库北***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

出品:联合出品: 学术支持: INDUSTRIALREENGINEERING INTHENETZEROERA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 ——“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 INDUSTRIALREENGINEERINGINTHENETZEROERA Manufacturingtowardscarbonneutrality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丨制造业迈向“碳中和”1 INDUSTRIALREENGINEERINGINTHENETZEROERA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 —“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 Industrialreengineeringinthenetzeroera 前言 PREFACE 气候变化是一项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密切关注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中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据统计,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左右。在能源消费侧,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加强,降低高耗能制造业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制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 产业界,尤其是制造业的绿色低碳,甚至零碳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实施制造强国,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业界“减碳”,中国一直是持续且认真的。为贯彻落实《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信部于2016年9月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绿色制造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也指出,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2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丨制造业迈向“碳中和” 2前言 Manufacturingtowardscarbonneutrality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丨制造业迈向“碳中和”3 PREFACE 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更是明确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但工业制造领域的绿色、零碳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厂区和产品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全周期融入“碳中和”理念。“零碳制造”的实现离不开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的体系化支撑。同时,还需要与广泛意义上的制造场景,如产业园区、工厂建筑、能源利用、资源循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形成互促体系。 标准化是规范引领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关于“零碳制造”的内涵、标准、建设路径和路线图等,业界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未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为响应“双碳”战略,探索“零碳制造”的建设思路和路径,财新智库依托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综合当下产业界的先行零碳实践,从“零碳制造”的内涵、架构、痛点、核心场景以及建设路线图等维度出发,总结经验,旨在为未来全行业全面推广零碳提供具体建议,共促我国“双碳”战略的落地。 前言3 Industrialreengineeringinthenetzeroera 目录 CONTENTS 02前言 07内容摘要 01制造业迈向“碳中和” 03绘制“零碳制造”路线图 Industrialreengineeringinthenetzeroera 091.1中短期扰动不改“碳中和”长期趋势 121.2制造业“碳中和”是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重中之重 02 “碳中和”正当时,“零碳红利”前期可期 273.1什么是“零碳制造”? 283.2“零碳制造”的内涵及建设图谱 313.3制定“零碳制造”标准的原则 333.4“零碳制造”的路线图 333.4.1“零碳制造”路线图之一:碳基线盘查 343.4.2“零碳制造”路线图之二:设定减排目标 363.4.3“零碳制造”路线图之三:设计减排举措 21专家观点·陈玲:以数字化转型来推动“零碳制造” 4目录 04“零碳制造”的产业实践05共同推进“零碳制造” Manufacturingtowardscarbonneutrality CONTENTS 394.1高碳区的低碳转型 39案例1:鄂尔多斯: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样本 42案例2:中国宝武集团:钢铁行业高碳转型的典范 444.2科技企业的“零碳同心圆” 44案例3:联想集团:“零碳制造”优等生 51产业之声·杨元庆:“数实融合”探索零碳制造的中国方案 54案例4:施耐德电气: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减碳 564.3汽车工业的“碳中和” 56案例5:宁德时代:将零碳工厂进行到底 58案例6:宝马集团:汽车电池的全新生命旅程67 604.4“绿色消费”背后的体系支撑69 60案例7:欧莱雅集团:“零碳”运营之道74 63案例8:松下集团:为美好生活创造减排影响 79 80 5.1“零碳制造”面临的挑战 5.2推动“零碳制造”的几点建议 专家观点·刘世锦:转向进取型减碳战略 参考文献致谢 目录5 Industrialreengineeringinthenetzeroera 6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 Summary 内容摘要 SUMMARY 本报告论述在“双碳”背景下“零碳制造”的建设机遇、标准、挑战和趋势,明确“零碳制造”概念和内涵,系统梳理企业“零碳制造”转型的蓝图框架和路线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不同制造场景的先行产业案例,旨在为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本报告认为,制造业迈向“碳中和”是必由之路,即使有中短期扰动也不改“碳中和”长期趋势,进而提出了“零碳红利”的概念,旨在倡导全行业抓住“双碳”战略的机遇,再造我国产业优势。 “零碳制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落地到运行涉及多项举措,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多方面通力协作。结合当前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现状,本报告认为探索“零碳制造”的标准体系和生态建设意义深远,通过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和案例调研,提出了企业“零碳制造”转型的基准原则、路线图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全行业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提供辅助支持。 内容摘要7 1 CHAPTER MANUFACTURINGTOWARDSCARBONNEUTRALITY 制造业迈向“碳中和” 1.1 中短期扰动不改“碳中和”长期趋势 1制造业迈向“碳中和”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与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热浪、强降雨、干旱、飓风等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重大风险,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对此,全球各国纷纷采取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制定碳减排目标,“碳达峰”“碳中和”“零碳”逐渐成为全球议题。 然而,全球“碳中和”的努力遭遇了自2020年以来持续了3年的全球性新冠疫情, 以及2022年2月底爆发的俄乌冲突的严重影响。新冠疫情重创了全球经济,大量产业停工停产,全球产业链被迫中断,生产和物流的稳定遭到严重的破坏。全球多国因此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货币刺激措施,持续的货币宽松导致欧美各国物价水平开始日益高涨。 随着2022年突发的俄乌冲突升级,由于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欧美主导的多轮制裁引起了市场对于全球能源市场供给的担忧,从而导致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大宗能源价格均剧烈波动,使得全球多国CPI达到80年以来的历史高点。 欧盟各国,尤其是西欧的德国、意大利等国,由于对俄罗斯的原油和天然气能源依存度高,刚性的能源需求在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产品,被迫于近期纷纷重新启动了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以应对能源短缺和能源的价格上涨,满足生产与居民生活的需求。曾经作为过渡能源的天然气被更为便宜的煤炭所取代,煤炭重新流行起来。 同时,美国也持续加大石油开采力度,并要求沙特等中东产油国加大石油供给。这些都导致了国际社会有关化石能源是否卷土重来,全球“碳中和”努力是否遭遇挑战,甚至出现倒退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不过,全球中短期能源价格的高企与各国的短期应对举措不大可能影响全球中长期向“碳中和”目标迈进的步伐。“暂时的困难应该用临时的办法解决,但是长期的目标必须坚守。欧洲能源危机是个局部的问题,解决了以后还需要考虑整体的、全球的要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谢振华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2年第六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上就目前俄乌冲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作了很好的总结。 目前,全球化石能源供给地多集中在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地,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冲突,传统化石能源的过渡依赖对一国的能源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均有重大影响。这次俄乌冲突中欧盟对俄罗斯化石能源的依赖,就是非常典型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丨制造业迈向“碳中和”9 的例子,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因此,能源安全叠加“碳中和”的双重影响,反而会加速全球能源和低碳转型。正如伦敦大学基建可持续转型首席教授梁希所言,俄乌冲突加速了欧盟脱离对石油和天然气依赖的决心,长期来看,会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加快能源系统转型的步伐。 在俄乌冲突和全球能源价格高涨的背景下,2022年7月13日,欧盟议会还是以54票赞成、14票反 对和6票弃权通过了由欧洲议会的工业、研究和能源委员会(ITRE)提交的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法案修正案,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升至45%,表明了欧洲各国克服短期困难,一致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 作为欧洲大国,德国一直自认是推动欧盟绿色进程的“急先锋”,今年7月8日,德国联邦委员会对能源 一揽子法案做出修订,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目标提升至80%,大幅高于此前目标的65%;修订案还提出,到2030年光伏装机扩大至215吉瓦,也高 于此前定下的200吉瓦目标,“碳中和”应在燃煤电厂 退出后完成,退出时间定于2038年。 由于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德国等零碳实践先行国家重启煤电相关计划,这实际上是因为能源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德国此前承诺到2030年将其温室气体减少65%(与1990年水平相比)和到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这两大目标并未做出改变,同时德国还设定了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考虑到欧洲现在的情况以及面临的能源危机,无论是德国还是欧洲,各国政府都在努力进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需。 总体来看,中短期扰动不会改变“碳中和”长期趋势。正如淡马锡全球科技与消费投资联席总裁、中国区 10 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丨制造业迈向“碳中和” 主席吴亦兵评述,欧洲虽然短期去掉了很激进的行业“碳中和”目标,但这不代表它要全面发展传统高碳能源,只是说开始接受事实,在俄罗斯能源减少带来的巨大能源缺口下用化石能源填补一部分短期的缺口,另一方面,则会疯狂地发展新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俄乌冲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之外,面对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极其复杂的局面,确有声音在质疑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无论是政府还是产业,都在积极推动。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JohnEdwards)的一段话代表了这一决心。他说,至少有两件事情意味着停止(中国与世界的绿色转型)合作不是一个选项:一方面,绿色转型必须有中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