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中美爆发系统性冲突(大国战争)的两种情景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中美爆发系统性冲突(大国战争)的两种情景

2022-09-18未知机构意***
中美爆发系统性冲突(大国战争)的两种情景

重磅编译:兰德公司新报告《大国战争的回归-中美爆发系统性冲突的两种情景》@大外交智库《大译编参》 【作者】蒂莫西·希斯(TimothyR.Heath),兰德公司国防问题高级研究员;克莉丝汀·甘纳斯(KristenGunness),兰德公司高级政策研究员;戴晟睿(TristanFinazzo),兰德公司研究助理。 【摘要】兰德公司本篇报告在中国已接近全球主导地位的假设条件下,分析了中美间爆发系统性冲突的两种情景(低烈度与高烈度),着重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①在与美国发生系统性冲突时,中国的国家和安全目标会如何变化?②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将如何运作和现代化其部队?③涉及中美军队的冲突可能在哪里展 开?两军对抗将会如何进行?④中国军队的哪些显著特征可能会促成或阻碍他们对美军的作战行动? 【要词】中美关系;权力转移;大国竞争;战争情景模拟 【文源】TimothyR.Heath,KristenGunness&TristanFinazzo,“TheReturnofGreatPowerWar:ScenariosofSystemicConflict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China”,RandCorporation,August2022. 【收录】《大译编参》2022年第93期,总第238期,大外交智库(GDYT)外文编译评议组创办。 【编译】马宇杭,《大译编参》外文编译评议员,就读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 所;纪宁,《大译编参》外文编译评议员,就读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孙海涵,《大译编参》外文编译评议员,就读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张鸿儒,《大译编参》外文编译评议员,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审校】张鸿儒,《大译编参》编辑部执行副主编,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终审】王盖盖,大外交智库GDYT创始人兼院长、《大译编参》编辑部总编、总策划。 编译精选 一、导言 本报告探讨了在中国已接近全球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美国与中国爆发系统性冲突的情景。为帮助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之间大国战争会如何发展,报告研究 了地缘政治和军事发展趋势、过往大国行为以及国家间冲突模式。根据这些数据,兰德公司研究者提出了中美发生系统性冲突战争的两种情景——一种是低烈度的,另一种是高烈度的。大外交智库GDYT《大译编参》编辑部英文编译评议员就此对本篇报告进行编译,后面会做一些评述分析,以飨读者。 (一)报告背景:大国竞争升温 冷战结束初,美国一度如日中天。兰德公司该报告开篇指出“如今,从国家实力的各个维度出发进行衡量,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于中国等国家均在减弱”。中国被描述为美国“唯一的竞争对手”,可以“对稳定开放的国际体系发起持续挑战”。 由于深层次的结构性驱动因素,该报告认为中美两国竞争预计将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二)报告主体:何为领导大国? 国际关系理论家一直认为,敌对大国之间争夺国际主导地位的斗争往往容易引发系统性冲突。在分析中国如何争夺国际主导地位前,本报告将首先阐明何为全球主导地位(globalprimacy),以及为何全球主导地位可能引发系统性冲突。 现有对全球主导地位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流派:霸权稳定论流派与体系领导流派。 霸权稳定论流派将“主导”定义为国家实力远超任一其他国家,对他国实行影响力,即“霸权”; 体系领导流派则与世界体系理论、长周期理论相关,强调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国家在组织和领导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该报告将“领导大国”定义为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达到全球卓越水平的国家,该国在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经济体系中均占有主导地位。 (三)报告核心:何为敌对领导大国间的系统性冲突? 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霸权稳定论流派与体系领导流派均认为全球领导国在其权力鼎盛时期倾向于施加稳定影响力,权力上升或下降时期往往伴随不稳定和冲突。在该报告的假设情景中,中国尚未取得决定性的全球领先地位,但它已经准备好这样做。 关键假定如下:美国既有能力、也有决心抵制中国取而代之成为全球主导国, 因而中美两方均有令人信服的动机诉诸武力以追求或维持全球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冲突升级的风险仍然很高。 报告认为“系统性的中美冲突显然会对美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会认真分析它们”。 关键问题包括:在与美国发生系统性冲突时,中国的国家安全目标会如何变 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如何运作其现代化部队?中美两军冲突可能在哪里展开?两军对抗将会如何进行?中国军队的哪些显著特征可能会促成或阻碍对美军的作战行动? 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仍不得而知,但本报告旨在鼓励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考虑。 (四)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报告旨在提供一种知情推测,而非预测,考虑了有关中国未来战争方法的学术发现、国际政治和未来几十年可能持续存在的战争主要趋势,以及过往大国 的相关经验,提出了中国军队可能如何在低烈度和高烈度的系统性冲突中作战。 二、地缘政治与军事趋势 分析潜在的中美两国系统性冲突,首先要尽可能描述两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本章重点关注关键地缘政治和军事趋势,并考虑这种趋势对中美系统性冲突的潜在影响。 (一)地缘政治趋势 该报告认为以下几个地缘政治趋势预计将持续数十年,并对中美系统性冲突产生重要影响。 1、全球均势的转变 中西方学者均注意到全球权力自西向东的转移趋势,这一趋势为中国争夺全球主导地位提供了根本基础。 2、国际体系日益加剧的分裂与失序 如今,国际体系正在摆脱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这一过程伴随着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的安全问题的恶化、各种威胁的扩散以及全球治理机制的薄弱,使得非传统威胁和传统威胁可能相互叠加、恶化。 3、争夺资源和市场 即使中美两国爆发系统性冲突,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仍会持续。中国对安全供应的渴望可能和美国及其盟友的需求发生冲突,从而进一步加剧中美双方的紧张关系。 4、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力不断增强 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和西方工业化国家实力的衰落,中国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新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5、国际伙伴关系的转变 世界正在朝多极化方向转变,地缘政治竞争会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国际伙伴关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展或消退。 6、区域和全球竞争的风险升高 在本报告的假设情景中,中美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权力平衡和结构差异变化是系统性战争的根本驱动力。 (二)军事趋势 对战争可能发展的分析可以阐明在中国接近全球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美两国间的冲突可能如何展开。 1、旷日持久的大国战争风险增加 旷日持久的战争是指持续时间长、手段和目标有限的冲突形式。本报告提到的其他趋势会进一步加剧大国战争风险。 2、社会成为战争的一个领域 战争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军队。军队与平民之间、以及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行为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3、隐蔽、隐身和代理战争 未来的冲突将更依赖隐蔽和隐身。规模更小、分布更分散、装备更精良的团体降低了发动代理战争的难度。 4、灰色地带行动 灰色地带行动是指主要通过非军事手段实现军事目标或使用胁迫手段实现战争门槛以下的国家目标的行动。这些行动会增加区域不稳定性和因误判而导致冲突升级的风险。 5、网络空间和外太空成为新的竞争领域 未来几十年,中美两国将在上述两个领域展开长期竞争。 6、远程精确制导武器 远程精确打击和多用途平台的发展使各国能够从远处对敌方发动打击。 三、过往的大国行为 中美两国会发生冲突吗?发生什么冲突?冲突发生在哪里?通过间接手段还是常规方式进行?中国军队可能会如何寻求与美国的冲突?报告认为当下还缺乏直接的证据说明,但有一个潜在的数据来源有助于想象这种可能性,那就是过去的那些取得某种形式的国际领导地位的大国经验。以过去主要大国的冲突模式说明潜在的中美冲突关键方面,包括中国可能如何寻求冲突、可能最愿意在哪些地方冒险发动冲突、可能采取哪些类型的冲突。 兰德公司的几位作者从霸权稳定理论和体系领导理论中对中国追求全球首要地位进行了定义,两派观点都认为只有英国和美国曾经达到了全球领导者的地位。相比之下,前工业时代的主要大国,例如葡萄牙在15世纪成功地成为强大 的贸易国,但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政治影响力也小得多。除去其强大的军事武库、政治影响和庞大的人口,将苏联包括在内可以有助于对中国的分析。 (一)经济诉求 美英两国经济都曾经占比达到世界经济总量15%,与西方竞争者相比,苏联的经济表现相对较差,从未超过世界GDP的3%。然而,它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在东欧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快速的资本积累,其人均GDP增长率达到了最高。与这些历史先例相比,中国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但还没有达到全球第一的地位。报告把2030年代末作为中国接近经济霸主地位的假设时期,即假设中国超过了美国经济总体量。 同时,在每个国家的充当经济霸主期间,都会有上升和下降的阶段。上升期的特点是经济扩张和经济建设能力提高。而中国的这一时期大约是从1979年开始的。衰退期意味着全球领先的大国不再拥有世界GDP的最大份额或者其份额已然开始了下降。 (二)地理基础 研究帝国的学者注意到每个大国统治都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的。对维持一个领先大国最重要的地理区域通常具有密集的贸易、投资、安全和政治关系网络,崛起国往往不会和当下的霸权国拥有相同的势力范围。 报告认为中国还没有达到全球领导地位的顶峰,但它已经明确表示非洲、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东欧和南欧和中东是被指定的主要势力范围。非洲的政治影 响力与对中东等地区的能源依赖是中国做出以上经济援助与合作的重要依据。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往往对美国意义不大。 (三)控制手段 帝国形态理论家朱利安-戈(JulianGo)对两种形式的控制进行了区分。一般来说,非正式控制的力度要比正式控制的力度弱得多。 然而非正式控制对领导大国的成本和风险要小得多。在民族自决是国际社会主基调的背景下,美英两国均选择非正式控制作为其手段。不同的是,苏联方面则一直期望以军事联盟为依托构建所谓的全球帝国。中国依靠的是非正式的控制手段,包括提供财政援助、基础设施投资和各种形式的安全援助,如武器销售、联合国维和部队等。 迄今为止,这些方法只能为中国争取到一定数额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要通过中国吸引力的持久性来论证中国国际力量的可能性,认为对世界经济产业链日益重要的中国终究会赢得国际社会的“被动接纳”。 (四)军事实力 一支能够投射力量的强大军队对于保护重要航道、保卫盟友和阻止对海外国家利益的攻击至关重要。在这一方面,中国似乎准备向介于西方和苏联之间的方向发展,即期许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却又不主动在海外建立过多的军事基地。截止当下,中国没有在周边之外打过仗,也没有能力在其他大洲维持长时间作战行动。 (五)冲突模式 大国崛起往往都需要一个关键的节点,以真正触发冲突。“系统性战争”“领土掠夺性战争”“军事干预”都为这一节点的到来提供了了机会。然而在双方实力大小未知的不同阶段,各国会倾向于采取不同冲突手段实现自身战略诉求。 对于崛起国而言,考虑到其综合实力往往较弱,因此只会主动发起领土战争,而不会发起系统性战争。系统性战争的发动只可能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不得已采取的行为。当下来看,中国很有可能诉诸军事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从长时段来看,中美两国会为了解决系统性的领导权问题而争斗。 四、战略竞争 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其中一方试图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来确保自己的安全。第一类竞争是关于领土和主权的争端;第二类争端涉及特定秩序或体系中的地位、影响和等级问题,被称为位置争端。 战略竞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国家间的敌对行为,它主要涉及位置争端,但也可能涉及自身及盟友的领土争端。兰德公司的研究详细地探讨了影响中美战略竞争的各种因素:威胁感知、问题螺旋、连环危机、联盟建设、军备竞赛、竞争的多边化等。 当下中美两国的发展态势,是以对方为外交斗争对象,关注对方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