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分享一下,今年下半年的情况还有未来2年的情况吧。 大家比较担心的是海上、陆上补贴退坡之后,产生产业链低价竞争,对产业链造成伤害,这些都是市场比较担心的。 今年上半年的并网装机,实际上是比去年是有增长的,不是像一些媒体所说的断崖式的下降,而且未来几年可能都会保持一些增长的,上半年已经有一些项目开工,已经开始做的,但是没有并网就没有计入统计,下半年会有集中并网。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担心,去除补贴后,没有年底集中高峰期,所以后面就会按照项目自己的节奏来,就今年年底没法并网,那就明年年初并网,没有一个时间节点的概念。 从地域上看,三北地区装机量比之前也大了很多,现在南方也是一个市场,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土地、地方认知、环境等等,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不是来源于客观事实本身,更多可能是认知的问题,有的说土地的问题,现在还有100多万平方米的可利用地。 三北地区的增长主要是大基地的支撑,这也产生了问题,就是送出的问题,但也能看到国家是在加快这个过程,加快规划和审批,国家从好几个层面去力促大基地项目的推进。 另外,我们实时跟踪招标、中标、开工的问题,这些会变为未来1-2年的新增装机量,就市场的具体表现,1-7月份超过了58GW,8月底已经超过61GW,这不包括国电投10GW的框架招标,这个量级是可以支撑今年和明年装机的量,这个问题不大;其中华能规划也比较大;国家能源集团前几年有点慢,从今年开始加快速度,比较急迫的;中标量上来看,集中度还是比较大,前五家占据了70%的份额,虽然名次有一些变化。 大家对海上风电,可能采取更保守的态度,对低价不会出现太离谱的状态。 现在整个产业链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无论陆上还是海上,都没有出现产能过剩或者紧张的状态,环节来看,就大叶片可能偏紧,年底可能就会缓解,不是什么问题;齿轮箱供应也是偏紧,但是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几个月可能就能缓解;去年大家比较担心海上风电安装船的问题,这个现在是降温的状态,不可能这个环节永远的膨胀,从运输、吊装船来说,可能更趋于合理化,随着效率比较高的船加入,就会有所缓解。 开工率,海上到现在可能开工已经到达19GW,年底可能会到20GW,其实还是比较不错的,所以今年海风是可以到达我们预测的7-8GW的装机,对于海上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状态。 还有几大基地的情况,陆上,几个大基地建设进展还是比较快的,去年提到的第一批大基地,基本全面开工了,达到95%左右,每个月能源局会领着个省企业、电网部门等会落实具体的问题,还是比较严格的,慢了还是会被催促,现在云南、黑龙江有小批量没开工外,其他的都开工了;第二批的项目清单已经印发了,给到了电网公司;第三批项目目前正在组织谋划和申报,前两批是自下而上的申报,第三批略有不同,会自上而下的去分配项目布局,从上而下可以更大的力度去推动这件事情。 海上,粤东比较快,但是没有提到粤西的大基地,山东的基地进展也是比较快,省里的能源局很用力的推了好几年,还有海南,地方很慢,但是省里很积极,短期内还是会有一些变化。 大基地的消纳问题,能不能并网、送出、消纳等等,通过国家通力合作的话还是能解决的,消纳方面,通道是一方面,后面本地消纳会越来越好,西部可能会承接越来愈多产业转移。 分散式,我们觉得南部土地、环保的问题,本质上都不是问题,只是制度变化出来的表征而已,真正限制分散式的是商业模式,就是发电企业究竟是和乡还是镇或者是县合作,都是个问题,大家还是在摸索这样的模式;这件事情很严肃,就是这些收益最后能不能给到村镇,还有风电企业怎么和当地互动,也要保证风电企业的利益。 这几年分散式发展的城市和地区,目前来看河南是最快的,省里也支持,做的试点也很多,后面我们来看,河北的南部可能也会很快的放开,现在主要是地方有一些问题,再往南,山东、江西等都是可以的。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梳理下来,新增风电的规划是2.8亿万千瓦,沿海海上超过5000万千瓦,接下来还会有新的出来,可以完成十四五提出来 6000万千瓦的装机。 十四五期间,整个国家提出来是电量倍增计划,各地也是电量倍增,所以基本上换成装机就也是翻倍。 所以未来5年,平均每年52GW以上的陆上装机水平;海上,今年比较少,明年开始每年就会8GW以上,包括大机组的出现,很多地方经济性就会提高,24年会回到10GW,25年回到15GW的水平,这个是产业链比较舒服的状态,跟抢装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换新的市场,下半年换新的政策会出来,第一是要解决电价的问题,第二是土地使用权的问题,现在土地是50年,风电运行期是20-25年,所以至少有2个生命周期来运营,业主有更新项目的优先权,这个很关键,企业有优先权之后,他能把项目做成更长远的金融产品。 另一块,电价政策明确之后,什么情况能享受原有的电价,什么情况不能;还有国家可能会鼓励扩容,比如增加1.5倍的容量,这里面也涉及到电气系统改造。 如果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很多企业可能就会提前去申请报备,可能15年就会开始逐步替换。 2025年后,每年会有10GW+的需求出来,2030年就更多了。 【Q&A】Q:未来机组大型化的演绎,节奏会不会放缓? A:分海上和陆上,两者不一样,但是大型化肯定是一个趋势,提高发电效率、节约成本、节约土地等等,也不是线性的发展,海上降价比较慢,因为之前机型应用的量比较少,所以降价比较慢。 目前来看,在新的革命性的技术出来之前,现在大型化还是比较明确的路线,未来可能突破30MW都有可能,包括欧洲都是这样想的,也要看风况,比如我国东南部、欧洲、美国等风资源好,就可以做大的;但是我国江苏往北风况差的地区,可能做到6-8MW就可以了。 对于陆上来说,6MW已经批量化安装,7.XMW的马上出来了,尤其是大基地的项目,都要求4MW以上,对于陆风来说并不是说越大越好,对于中国来说做到7-8MW就差不多了,10年之前,老外都说7m以下的风速不具备开发价值,但是现在做到5m都可以。 Q:技术路线,明阳做了双馈、金风做了半直驱,怎么看主机技术路线的选择? A:对于技术路线来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情况,之前经常有什么双馈、直驱究竟哪个更好,但这是不存在的,大家都是一样的,双馈、直驱也好,最近三年之内,走到了半直驱(中速永磁),为什么会做到这个,和原材料、轻量化需求有关系,也综合了双馈和直驱的优点,同时半直驱也更容易做成大机组,有些企业回头做双馈,其实也不难理解,就看需求,更符合经济性他们就会做,这都是很正常的。 Q:招标、装机、吊装,节奏和数量上的对应关系? A:对应关系就是从大到小吧,省里有规划、企业有规划,这个是引领,之后是核准的量,最后是装机、吊装的量,最后是并网的量,口径逐步缩小,并网和吊装比较接近,吊装就是风机立起来了,就认为算吊装了,因为这个对订单的交付量有直观的意义。 Q:对开发商来说,风电、光伏选择的优先级?A:我个人认为没有优先级,还是因地制宜,后面可能会很多项目会插花式的,就上面是风电,下面是光伏。 这些发电集团,实际上风和光都在做,只是海上风电有所不同,陆上风电就是能做哪个就做哪个,这个地方适不适合。 Q:风电光伏IRR情况? A:6%是底线,5.8、5.9%也能做。 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的项目,都有达到12%和5.8%的,平均来看差不多。 Q:风电配备储能的比例? A:各个地区不同,比例10-20%;还有时常的问题,2-4h。要求的话,各地大同小异。 未来辅助服务,每个电源都是波动的,应该要各个电源进行分摊的。 Q:军事因素对海风的影响? A: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这是比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国家跟军事方面的协调是一事一议的,省里做规划的时候,是跟军方做过协调的,避开军事敏感区、作战半径等等。 具体到项目,真的要建设了,要有一个选址的阶段,这个时候也要跟军方做一个协商,再给出一个意见。 现在除了企业自己去协调以外,还有省里统一去协调,军事因素是始终需要的,但也没有出现阻碍项目大面积无法推进的情况,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Q:海上施工船只吊装施工能力?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 A:施工船偏紧,但是比去年有很大程度的缓解,价格已经回落到几百万的区间。 专业的船只,无论什么,都是不足的,去年有些改装的会逐步退出市场,缺的是专业的。Q:海风平价的标准?A:所谓的平价,是与当地火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相当,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可能就会出现比火电更低的价格。但是超低的价格会对行业造成伤害。Q:风电出海环节? A:现状来看,出海走的比较快的是大宗的零部件,中国风电站全球供应链的60-80%,这个份额是包含中国本土的。 出口比较多的,塔筒,之前大家觉得技术含量不高,但是现在越来越高,各种传感器、柔塔之类的;齿轮箱,40-60%的出口比例,南高齿一家就有40%的出口。 整机,出口不多;大铸件也是。 未来海外出口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一是我们经济性高;二是国内内卷这么激烈,大家就会把视野加速放到海外,现在家门口已经够干了,为啥还要出去,而且之前各种贸易保护,走出去不只是整机,配套的服务、海工装备等等都会走出去,尤其是在供应链不是那么健全的国家。 Q:欧洲海风情况,走直驱路线比较确定? A:这跟品牌认同度也不同,是综合选择的结果,我们在国外少,所以被选择的可能性也更少。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空间,直驱肯定还是会有市场的。Q:深远海风电放量的时间? A:政策还没有太明确,我们所谓国管海域的部分,不知道谁来管,虽然没有审批,但是怕你未来有什么影响。还有很多技术不太成熟的地方,比如漂浮式的运维、建设等等。 国际上预测2030年才能实现深远海的平价,这几年可能会逐步做示范项目,现在就是单个项目,一事一议的方式去审批,所以说量不会特别的大,还是先说技术吧。 Q:深远海锚链是比较确定的?A:是的,都要通过锚链来固定。Q:欧洲海上风电不经济? A:欧洲的海上风电基本上可以做到4毛钱/度的水平了,风资源、建设成本都比我们好,因为他们海床大部分单桩就行,甚至有一些地方可以做到4毛以下。 只是现在政府要收费,基金什么之类的,一个项目收几亿,有些通过税、有些通过海床租赁的费用去算,行业也在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