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医药】中国企业深度嵌入全球医药产业链,不必过度解读又一美国“供应链政策” 事件:根据彭博新闻社9月11日的报道,美国总统拜登正准备签署一项行政命令,计划部署资源扩大美国生物制造业规模,从而减少对中国相关产业的依赖。 据新闻报道的知情人士透露,白宫期望通过加强美国生物本土制造业(覆盖材料到产品),来降低价格并加强供应链安全。除了医疗保健领域,美国还将致力于在农业、能源等其他行业推进生物制造业发展。 目前,该行政命令的细节尚未公开,仍不清楚是否有资金来支持该行政命令。 我们认为此次行政命令为拜登政府供应链政策的又一表现,方向上仍是老生常谈 ——此前,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2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对四种关键产品:半导体芯片、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稀土金属、药品的供应链进行为期100天的审查及更深入的一年期审查,并于2021年6月出具了一份百日报告:其中关于药品供应链部分百日报告指出要确保自新冠大流行开始以来表现异常出色的仿制药供应链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们认为此次报道相关的行政法案(如果正式签署),主要系拜登政府主导的供应链本土化政策的又一表现,方向上仍是老生常谈(和百日审查没有本质上差别)。 我们认为上述行政命令象征高于实际意义,对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格局影响有限: ——第一,我们认为中国原料药和CXO企业作为全球市场化竞争参与者,已深度嵌入全新医药研发创新供应链,凭借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和工程师效率优势,承接全球CDMO/原料药产能需求转移(根据百日报告估计,在美国销售的“87%的仿制药的API工厂位于海外,这在过去十年中帮助降低了数万亿美元的成本;美国本土的产能建设周期/员工成本远高于中国),大型跨国药企/中小生物科技公司相关外包需求逐渐转移国内,十几年来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第二,美国中期选举在即,近来不断出台或拟出台的法案,预计政治象征意味更浓。 在政策支持资源尚不确定前提下,我们认为该(报道准备签署的)行政命令的现实可行性/影响力有限。 ——第三,中国龙头CXO企业已前瞻性部署了多个海外基地,以保证全球化供应体系的安全稳定。 比如药明生物在爱尔兰、德国、美国均建有多座生产设施,并且计划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药明康德的大部分CGT产能布局在美国,并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在未来十年累计投资20亿新元用于新基地的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全球合作伙伴赋能;康龙化成在Absorption和ABL的并购后,又先后收购英国美国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等。 综上,我们认为即使拜登政府正式签署(上述报道所述的)行政命令,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高度分工的格局影响有限。 此外,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在新冠疫情催化下进一步凸显,结合《“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产业链要求稳定可控,关键共性技术要突破、重点领域短板要补齐,综上我们认为突破上游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建议关注生物制药上游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国产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