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众多,公司面临TOPCon、IBC、钙钛矿等技术,还可以两两组合,例如TBC、钙钛矿和异质结可以完美结合,南京大学发布钙钛矿叠层效率达到28%;n型、p型路线等。可以看到目前光伏产业技术百花齐放。 光伏发展历史回顾:过去十几年转换效率快速发展,方向选择上,2014年面临单晶还是多晶的选择,当时多晶转换效率、成本都比较低,单晶转换效率、成本都比较高,最终产业选择了单晶技术。可以看出转换效率在光伏技术发展中至关重要。 光伏发电成本包括电池、组件、系统成本,随着转换效率明显提升,发电系统成本快速下降。国际认证效率来看,目前大面积最高的转换效率是26.63%,是异质结、IBC结合;接下来是异质结达到26.5%,TOPCon达到25.21%,PERC达到24.5%,异质结效率优势明显。 大面积的最高转换效率和量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图来看,既包含国际认证数据,也包含全球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大面积的最高转换效率和量产效率之间有差值,在1%左右,因为大面积的最高转换效率其中有一些技术没法应用到量产过程中。PERC大面积最高转换效率24.5%,量产效率能达到23.5%,现在转换效率23.2%,还有0.3%提升空间。TOPCon电池大面积的最高转换效率在25.7%,量产效率会做到24.7%左右。目前量产效率在24%附近,还有0.7%提升空间。异质结大面积最高转化效率在26.5%,量产效率有可能会达到25.5%左右,现在水平是24.5%,还有1%提升空间。 目前异质结理论转换效率28.5%。TOPCon电池在27.1%。异质结2010年初真正开始产业化,经历了几十年发展,专利已经过期,因此技术非常成熟,可靠性不必担心。异质结电池结构对称,结构和工艺步骤简单,过去几年异质结效率不断提升,成本下降,但简单的结构和工艺步骤一直保持。 技术产业化需要生产商、材料商、设备商共同努力。晋能科技2015年布局异质结,2017年投产,截至目前进行两期扩产,一期100MW投资1.8亿;二期100MW,投资9000万。过去一月内又爆发出很多厂家,更多厂商在进入异质结。 晋能是首先实现异质结技术量产的中国制造商,是首家实现pecvd百兆瓦级量产的中国制造商。晋能不断与科研院所、上下游设备商和材料商共同合作,共同促进异质结产业化发展。晋能实现了大量异质结产品出货。 晋能异质结电池效率走势上,可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7年5月第一个100兆瓦项目开始试产,一直到2017年年末。当时出现很多量产问题,没有可以借鉴的量产经验。2018年,整年能够进行相对稳定的生产,并在稳定生产基础上做了很多优化。2018年底,公司看清并能够解决异质结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做了很多优化,但原有设备无法实现。因此2018年底开展扩产调研和扩产计划,2019年Q3二期项目招标,2020年投产。 2019-2020年,公司进行很多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储备,包括异质结和IBC电池结合技术。 探索结果认为IBC结构对于异质结太复杂,不适合量产。因为异质结对界面要求太高,且载流子传输的特殊性状对IBC结构制造会带来更多麻烦。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2021年初才实现二期项目量产。二期项目很多设备是定制的,经过大半年调试、改造,最终二期实现了稳定量产。2021年公司接到大量订单,调试中也做了压力测试。经过大半年压力测试,结论是异质结完全可量产。现在公司在布局新一期项目。 技术方案: 开路电压从725-748mV:(1)硅片:降低体负荷。公司设计时把p-n结放在背面。一开始选择了电阻率较高的硅片,但探索中发现电阻率在1的时候达到较好水平,现在会选择靠近1的硅片;(2)绒面:一开始10μm左右,想降低比表面缺陷,现在绒面都做到了5μm以下。一开始使用RCA清洗方法,现在全部切换到臭氧,成本大幅下降。(3)非晶硅膜层:非晶硅钝化至关重要,异质结工艺调试比同质结复杂很多,因为每层之间相互关联,不同工序也相互关联。(4)洁净度的控制:和同质结截然不同。(5)硅片表面接触:硅片传输中,工装夹具会产生影响。自动化对异质结的重要程度比同质结高很多。 填充因子:从78.5%做到84.5%,异质结填充因子比同质结好很多,原因是 (1)开路电压更好;(2)载流子竖直传输;(3)采取导电性好的TCO膜。影响填充因子的因素包括(1)硅片:电阻率、吸杂;(2)非晶硅膜:传输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减薄,另一方面是各层之间更加匹配;(3)TCO工艺,一方面是TCO材料传输性更好,另一方面是TCO和非晶硅之间接触更小;(4)微晶工艺;(5)MBB技术,在同质结通用,低温浆料不太好的情况下,MBB优势非 常明显;(6)光热处理,加热时的载流子注入,在异质结效率提升非常重要,对填充因子提升非常有帮助。 短路电流:目前异质结的最短板,从37.2提升到39.2mA/cm2+,但比同质结依然低很多。原因是(1)非晶硅膜对短波光的吸收;(2)TCO膜对中长波的吸收。(3)浆料:异质结线宽比同质结宽很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硅片是晶硅电池降本绕不开的话题。降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变薄。变薄对良率有优势,因为异质结是低温工艺,工艺步骤比较小。现在异质结产业化是先切半棒半片,比整片小很多,更容易控制碎片率和良率。效率上,硅片厚度降到140um,效率不会有明显变化。硅片在110um左右达到效率最高值。硅片变薄后成本的下降,n型硅片从150um降到120um,成本下降6%,这个数字可能还偏保守,随着薄片切片技术提升,空间会更大。 异质结比较容易做薄片化,效率拐点在100um左右。 组件实际室外工作温度会在40-60度之间,随着温度提升,异质结电池最佳厚度在变小,原因是随着硅片厚度降低,温度系数下降。 推测异质结对于同质结电池,厚度优势会在30um以上。 电阻率来看,电阻率发生变化时,平均值、集中度都有较好改善。 CVD包含三方面优化内容。一是结构,为了增加电压不降低填充,或增加填充不降低开压,在异质结电池中也引入选择性概念,现在的区分都是竖直方向,不会改变异质结工艺和结构。二是工艺参数的细化。异质结参数调试的工艺池维度更多,深度更深。三是工装夹具。公司针对机台特点对载板做了一些适合设计。异质结在量产中载板很重要,包括材质、厚度、表面处理。 PVD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优化,二是工艺参数优化。PVD对于CVD可调参数不多,主要是找到关键控制点。 对于不同结构异质结电池,在不同工艺条件下会出现效率上升以及复原或下降以及复原。对于不同结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 对于异质结提效计划和方案,硅片端比如预切片减少切片损失以及吸杂工艺进一步提升效率;CVD都在集中攻关微晶工艺以及量产;TCO在采用更好的透光膜以及通过优化工艺来降低TCO和非晶硅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金属化,例如采用MBB技术以及优化浆料导电性。公司希望2023年量产效率达到25%-25.5%。 使成本增加的项目包括:一是银浆,二是靶材,三是硅片,四是设备折旧。功率提升使得制费下降,同时功率增长带来组件端成本下降。 一是设备产能提升。随着设备产能提升,每GW设备成本大幅下降,从18亿降低到3-4亿。 二是金属浆料,2020年左右开始银包铜开发和探索,经过几年开发试了不同银含量的浆料,当前试剂条件下,如果银包铜浆料用在正面,银含量50%左右,转换效率0.1%下降,继续下降,会影响0.2%以上。如果用在背面,采用50%银含量银包铜浆料,对转换效率影响不明显,继续下降会影响0.1%。采用低银含量的银包铜浆料成本可以下降20%-50%。 常规固化温度不到30分钟,加到3h之后,30%银含量银包铜浆料体电阻变化也不明显。 浆料在刮刀作用下是否会带来体电阻提升:用45%银含量银包铜浆料空印,从0-4h,对比组是90%全银浆料和40%左右银包铜浆料,可以看到对于体电阻变化影响不明显。 银包铜可靠性测试:做了室内测试没有太大影响,户外数据是银包铜浆料/纯银浆料发电量,经过一年观察没有看到明显下降。 金属浆料降耗方案前五项已经完成,后三项需要结合新项目开展。 希望通过薄硅片和效率提升,使单瓦成本有3-7分钱下降,浆料端包括工艺优化以及MBB技术引入,控制在2-4分钱,对于靶材控制在2-4分钱增加,制费1-2分钱下降,组件1-2分钱下降,实现异质结和PERC成本打平。 公司产品包括全黑组件、166的144版型的组件、166的156版型的组件。老线尺寸是166尺寸。 公司技术发展战略是研发一代、中试一代、量产一代。PERC和异质结电池已经实现量产,中试和研发正在进行异质结和钙钛矿结合。 近期目标是量产效率达到25%。和PERC组件成本差异控制在5%之内,设备投资达到每GW3亿元。 异质结目前转换效率较高,单节理论转换效率29.4%,异质结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28.5%,现在量产水平已经到了26.5%,还有提升空间。异质结与钙钛矿叠层电池理论极限效率在45%左右,已有报道达到31.25%,突破晶硅极限。钙钛矿电池对于异质结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