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法即“基膜+磁控溅射+水镀”,三步法“基膜+磁控溅射+真空蒸镀+水镀”,两者原理本质一样,4.5μm基膜上先通过磁控溅射形成纳米级的铜层,一方面使得有耐热缺陷的PET膜能经历后续的高温加工,另一方面则形是形成铜的“种子层”,让后续μm级铜层能够生长、沉积,而后续的蒸镀、水镀就是让基膜上下形成1μm左右厚度铜层的最终成品;现在我们知道PET铜箔成品有2个重要关键点: 1、铜层的厚度要均匀一致,这对导电性能有重要影响;铜的致密性很强,厚度不均会导致表面应力不一致,容易形成断裂。 2、铜层和基膜的结合要紧密,脱落风险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关键的延展性指标也依赖于两者的结合度。 当然,PET铜箔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但可以推断合格的成品膜关键字必然包含高度的“平整性”和“均匀性“,这几乎也是所有高端光学级PET膜产品标准,如MLCC、显示膜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回答如下问题: 两步法和三步法,哪个是主流? 答:倾向于两步法!高温蒸镀在PET铜箔上使用本身就很冒险,PET不耐高温,剔除水、电、设备等成本因素,温度这个变量可能会降低产品的良率,那为何还有人使用呢?我们判断是因为基膜+磁控溅射这两个环节后的平整、均匀度工艺水准没达到要求,需要蒸镀来补缺补差,给膜体“找平”,避免下一步水镀工艺继续放大瑕疵,产生次品,但这个工序的风险是磁控溅射的纳米级铜膜本身若没有100%包覆PET或温度太高,那蒸镀环节就直接烧穿,FIRSTKILL!或者是膜在高温中存在收缩变形,DOUBLEKILL!所以,三步法理论上是不得已的折中方案,是一个保障水镀良率而额外增加损耗,推高综合成本、降低综合良率的步骤,产品成本或将面临长期难以下降的困境;所以,基膜+磁控溅射工艺足够精细,可能是当前PET铜箔的关键突破点,后面直接水镀就OK了,两步法综合成本最低。 这么说基膜很重要?为何专家说基膜就是外面采购尾货? 答:PET铜箔拆分来看,PET是膜,铜是材,属于新型膜材范畴,涉及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等多领域学科知识,这个赛道属于新兴领域,现在的专家基本来自早期参与者,这些公司多出身于后道加工领域,多年尝试摸索出当前的工艺雏形,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和知识普及,但解决方案的思路很可能是基膜就近取材,重心放在磁控溅射、蒸镀、水镀环节的钻研,设备的逆向改造,对于基膜如何能契合后道加工上的工艺、配方等KNOWHOW会有不足;如按照之前两步法的工艺推论,基膜能不重要吗?平整度、延展性、均匀度不达标,后面要一堆制程去弥补,效果还不确定。事实上,过去A股PET薄膜公司中最赚钱的都是如双星这样有光学级基膜工艺的公司,单纯做后道的公司也通过外延收购 、自研自建光学级基膜产能来实现一体化并增强护城河,但基膜这个环节的投资强度大、工艺累积要火候、产品放量要口碑,注定是个长期过程,外延收购的标的如果真的有竞争力,为啥要被你收购呢?回归到PET铜箔,伴随东丽、双星以及后续其它膜公司加入这个赛道的基膜研发,不排除两步法良率有可能会伴随基膜的优化迎来重大突破,导致趋势全面加速。 磁控溅射这么重要,是否代表这种设备有大机会? 答:传统头部玩家多为欧美日厂商,精度、稳定性是关键;按照我们之前的思路,如果国内厂商的设备可以满足两步法下的精度,且下游验证良率稳定达标 ,自然是大机会;但如果还是需要三步法的蒸镀工艺,那就要打个折扣了;经验上谈,PET铜箔这种新材料领域,现在行业关注度刚起来,磁控溅射设备就涌现出若干家本土“自主可控”的标的,投资人还是要观察,包括逆向优化能力是否在过去其他领域得到证明、实际使用效果、核心部件是否进口等因素来综合研判;此外,如果某家国内公司的磁控溅射设备在PET铜箔两步法领域有独到性,他们完全可以考虑下场自己干,空间就不仅限于卖设备了,人造钻石就有这样的案例。 这个赛道会出现其他更优秀的标的吗? 答:从现有铜箔的市场容量看,潜在龙头会比肩隔膜行业;它的影响或将比我们想的都深远,之前我们也谈到电池厂商基于新的安全边界去设计架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等综合指标要从“电芯+结构,1+1>2”的角度去理解,对下游整车、储能等领域都可能带来积极变化;所以一旦趋势确立,原先电池产业链的主流玩家很难淡定,参与进来也不奇怪,加之PET铜箔工业化量产的初期投资、持续研发强度较大,这类公司往往有盈利、有渠道,有自己专属领域优势 ,一旦攻克量产良率,很可能会演绎出第二增长曲线的逻辑,弹性也不小;从更长维度看,这些公司后发制人的爆发力不容小觑。 投资建议:膜公司正在加速补齐两步法的基材短板,建议投资人一定要重视,强烈推荐双星新材,关注东威、宝明、万顺和方邦。-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