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吴证券]:从没房子住到有房子住再到住好房子,消费升级催生千亿防震市场龙头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从没房子住到有房子住再到住好房子,消费升级催生千亿防震市场龙头

2022-05-30刘博、唐亚辉东吴证券无***
从没房子住到有房子住再到住好房子,消费升级催生千亿防震市场龙头

行业发展:具备10倍以上市场空间的朝阳产业,公司龙头地位较为显著。由于:1)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大;2)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 3)相比传统抗震技术和产品,减隔震有明显优势,因此近年来减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呈逐步上升趋势,是朝阳产业。标志性政策《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落地后,行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强制性要求政策覆盖的区域大大扩容,且云南省的减隔震范式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25年减隔震行业的市场空间达到236.05亿元,相比2021年提升10倍以上;中期来看,保守估计到2030年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减隔震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具备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在云南省内市占率超过50%、全国范围内市占率超过40%,龙头地位较为显著。 核心竞争力:标准制定+技术引领+产能扩张,稀缺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1)标准制定和引导者:公司凭借行业领先地位推动了多项地方及国家标准的制定,且公司产品标准高于国家标准,随着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国家标准预期会进一步提高,公司具有较大先发优势。2)行业开创和引领者:公司高管周福霖院士是减隔震行业泰斗,为推动我国减隔震行业发展作出贡献,公司下设的周福霖院士工作站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较高的产品制造工艺水平,近二年来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均在15%以上,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3)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由于减隔震行业产品非标化+服务定制化,设计和施工单位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对生产商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具备行业稀缺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能力。4)云南经验全国推广:由于地理原因,云南是我国减隔震行业技术和标准的发源地,公司起家云南、深耕云南,具有独特区位优势,且随着政策落地和行业推广,正在将云南的案例和经验向全国范围内推广。5)产能和订单均饱满:产能方面,公司以销定产,IPO和转债募投项目投产后将新增减隔震制品产能合计11万套/年;订单方面,截至2022年4月25日,公司主要在手订单及意向订单金额合计9.46亿元(含税),是2021年公司收入的141.07%,饱满产能和订单为业绩高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行业发展和公司成长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人民群众从最早的没房子住,到过去和现在的有房子住,再到现在和将来想要住好房子,顺应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EPS分别为0.81、1.56、2.66元,对应PE分别为68、35、21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疫情影响公司运营等2)行业渗透率提速不达预期等;3)微观:项目及产品推广不达预期等;4)人工成本上升使利润不达预期。 1.公司简介:减隔震行业领军者,隔震支座和消能阻尼器是公司 的拳头产品 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专业从事建筑减隔震技术咨询,减隔震结构分析设计,减隔震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检测、安装指导及更换,减隔震建筑监测,售后维护等成套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减隔震技术全套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商。公司拥有国内技术领先的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以及规模领先的减隔震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包括多种型号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和建筑消能阻尼器(黏滞阻尼器、软钢阻尼器、屈曲约束耗能支撑、摩擦阻尼器)等。截至2022年Q1,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李涛,李涛直接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为19.68%,通过华创三鑫间接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为9.34%。 图1:截至2022年Q1,公司的股权结构 1.1.业务:隔震和减震产品生产龙头,相比传统抗震产品具有显著优势 传统抗震技术和减隔震技术的对比。1)传统抗震技术:建筑物抵抗地震的传统技术是通过增加钢筋、混泥土、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的用量来增强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度,理念是“以刚克刚”,背后的原理是以结构构件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2)隔震技术: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避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50%-80%。3)减震技术:建筑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上设置耗能装置,消耗进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从本质上看,减震技术是在传统抗震技术体系中附加了消耗地震能量的装置,没有实质上改变结构的抗震体系,减震装置能够将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小20%-30%。 图2:传统抗震技术与建筑隔震技术的效果对比 表1:建筑隔震技术与建筑减震技术的比较如下 1)隔震产品:2019-2021年,公司销售量分别为23231、29818、26687套,增速分别为-18.57%、28.35%、-10.50%;生产量分别为23523、32436、30151套,增速分别为-15.73%、37.89%、-7.04%;库存量分别为6722、9340、12804套,增速分别为4.54%、38.95%、37.09%,2019、2020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2.98%、103.76%。 2)减震产品:2019-2021年,公司销售量分别为9186、12699、56818套,增速分别为17.21%、38.24%、347.42%;生产量分别为11436、12873、68563套,增速分别为24.18%、12.57%、432.61%;库存量分别为4614、4788、16533套,增速分别为95.18%、3.77%、245.30%,2019、2020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4.36%、157.51%。 图3:2019-2021年公司产品的销售量和增速(套) 图4:2020、2021年公司主要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情况 1.2.业绩:隔震支座是支柱业务,原材料价格上涨拖累2021年业绩表现 2018-2021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59、3.89、5.80、6.70亿元,增速分别为70.43%、-15.27%、49.15%、15.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4、0.91、1.61、0.87亿元,增速分别为74.99%、-20.72%、77.14%、-45.58%。公司毛利率分别为55.87%、53.06%、52.65%、41.68%,销售净利率分别为24.91%、23.31%、27.69%、12.70%,ROE(平均)分别为22.75%、11.88%、15.48%、7.31%。分主要产品来看:1)隔震支座业务,2019-2021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4、4.41、4.71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24.98%、60.80%、6.84%,在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70.49%、75.99%、70.31%,毛利率分别为55.17%、52.35%、41.20%,目前仍是公司支柱业务,但是2021年占比下滑4.6个百分点。2)消能阻尼器业务,2019-2021年销售收入分别为0.93、1.31、1.76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5.06%、40.05%、34.76%,在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24.02%、22.56%、26.32%,毛利率分别为54.75%、53.52%、39.82%,在公司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图5:2018-2021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情况(亿元) 图6:2018-2021年公司的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和ROE 图7:2018-2021年公司分业务的收入情况(亿元) 图8:2018-2021年公司分业务的毛利率情况(%) 2.行业发展:具备10倍以上市场空间的朝阳产业,公司龙头地位 较为显著 由于:1)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大;2)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3)相比传统抗震技术和产品,减隔震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近年来减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是朝阳产业。标志性政策《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落地后,行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强制性要求政策覆盖的区域大大扩容,且云南省的减隔震范式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25年减隔震行业的市场空间达到236.05亿元,相比2021年提升10倍以上;中期来看,保守估计到2030年市场空间超过千亿。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具备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在云南省内市占率超过50%、全国范围内市占率超过40%,龙头地位较为显著。 2.1.现状:减隔震行业基数低、增速快,是专门应对地震灾害的朝阳产业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引起的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给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防震抗震的研究,建筑减隔震技术成为建造高性能防震建筑物的重要课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建筑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意等20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减隔震建筑物。其中,日本是技术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9.0级日本大地震中,大量减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不仅建筑本身完好,并且室内仪器设备均没有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该地震大面积的验证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根据震安科技的招股说明书内容,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据统计,我国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12个省份发生过8级地震。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带,长期饱受地震灾害的困扰。 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6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度和8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8.6%,加上9度区,占总面积的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另外,同等强度地震下,发展中国家由于抗震技术落后,其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在大地震中,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仅为发展中国家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房屋建筑物大量采用隔震技术,从而提高了房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表2:国内外重大地震死亡人数对比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2836栋、3451栋、4091栋、5119栋、6352栋和6918栋。其中,云南省由于减隔震技术发展起步较早,技术普及程度高,形成了研究、设计、产品制造相关成套技术,同时政府支持力度较大,使减隔震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云南省累计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累计建成减隔震建筑数量的81.24%、71.37%、69.32%、69.31%、58.06%、54.24%,为全国最高比例。云南省已成为国内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的代表地区,对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全国房屋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容量有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已建成的减隔震建筑相较于上年末增长率分别为21.69%、18.55%、25.13%、24.09%、8.91%。2019年数据仅为前三季度数据,增长率较低。随着政府对于减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未来减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