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金证券]: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专题(2021):在探索中坚持前行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专题(2021):在探索中坚持前行

医药生物2022-05-20王班国金证券劣***
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专题(2021):在探索中坚持前行

投资逻辑 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率在近几年持续增加,研发人员数量与研发薪酬支出也快速上升。在高研发投入下,国内创新药首次IND获批数量快速增加,2021年国产创新药IND占比达到76%;国内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也高速增长,2021年同比增长接近50%,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 中国创新药研发逐步与国际接轨。2021年中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和种类分布与美国相当,疾病领域分布与美国类似。国内创新药审批流程日益完善,优先审评、附条件批准、突破性疗法以及境外上市的临床急需新药四条加速审批路径日益成熟;创新药中位审批时间从2016年的接近800天缩短至2021年的400天左右;同靶点创新药在中美获批的时间差也呈逐渐缩短趋势;中国创新药研发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国内外合作愈发频繁紧密。近年来,中国药企与海外市场合作交易频发,无论是中国药企引进海外创新药产品交易数量,还是中国国产创新药海外市场权益的对外授权交易数量,都呈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不少国内药企在一年之内引进了3项或更多产品,一方面快速补充企业产品管线,另一方面也能加速与国际接轨。2021年以来,不乏大金额的对外授权交易,尤其是百济神州与诺华、君实生物与Coherus的二度合作,一方面为国内企业迅速补充现金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逐步受到海外药企的认可。 国产创新药出海在探索中前行。发达市场的药物研发不断进展、监管审批要求不断变化,对于国内药企的创新药研发能力、临床试验设计能力、国内外临床试验推进能力、以及与监管的沟通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的要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和传奇生物的cilte-cel顺利获得FDA批准,更多提交上市申请的产品尚未获批,但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国产创新药出海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随着国内各类创新药企业在探索中坚持前行,预计不远的将来来创新药出海将迎来全面开花结果。 医药政策边际回暖趋势。进入医保目录是创新药产品实现放量和销售额增长有效手段。随着医保动态调整制度的日益完善,创新药产品有望在上市后一年之内进入医保目录,看好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实现加速放量。仿制药集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后续集采产品规模缩小对仿制药存量企业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集采降价幅度稳定及续约允许提价的边际利好,仿制药业务仍能带来合理的利润空间。 投资建议 我们看好2022年下半年医药政策边际回暖和长期创新驱动下的中国创新药投资机会。看好差异化创新和创新出海,看好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头部big pharma企业和biotech企业,以及具有差异化创新能力的企业。 建议关注:君实生物、信达生物、荣昌生物、恒瑞医药、金斯瑞生物科技等。 风险提示 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注册申报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国际化进程不及预期风险,新冠疫情风险,其他政策风险。 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医药行业研发费用持续上升 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上升,2021年国内A股上市制药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达到1241亿元,其中A股上市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72亿元,港股上市企业研发投入达到569亿元。2018奶奶以来研发费用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8.34%。 制药工业上市企业研发费用率也快速上升。2018年A股和港股的制药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6%和6.1%,到2021年分别增长到了7.0%和10.9%。但是,与美股上市的制药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图表1: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亿元) 图表2: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 分版块来看,A股化药公司(SW-化学制剂)的研发费用总额从2018年的171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317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4.93%上升到2021年的7.81%。 A股中药公司(SW-中药II)的研发费用总额从2018年的60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87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2.05%上升到2021年的2.63%。 A股生物药公司(SW-其他生物制品)的研发费用总额从2018年的81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175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19.77%上升到2020年的40.54%,2021年研发费用率下降至32.63%。2020年至2021年的费用率波动可能与2020年总营收下降10%,而2021年总营收增长42%有关,整体研发费用率呈增长趋势。 我们选取33家重点关注的创新药公司,其研发总费用从2018年的151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331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14.78%持续上升到2021年的22.35%。 图表3:A股医药企业研发费用(亿元)及研发费用率(%) 港股化药公司(SW-化学制剂)的研发费用总额从2018年的91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188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9.58%上升到2021年的14.40%。 港股中药公司(SW-中药II)的研发费用总额从2018年的12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17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1.83%下降到2021年的1.68%,是唯一研发费用率下降的医药板块。 港股生物药公司(SW-其他生物制品)的研发费用总额从2018年的26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91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20.84%上升到2020年的31.51%,2021年研发费用率下降至28.95%。2020年至2021年的费用率波动可能与2021年总营收增长40%有关,整体研发费用率呈增长趋势。 我们选取35家重点关注的创新药公司,其研发总费用从2018年的135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336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13.07%持续上升到2021年的20.97%。 图表4:港股医药企业研发费用(亿元)及研发费用率(%) 与美股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率相比,A股和港股生物药企的研发费用率均还有增长空间,港股化药企业与美股化药企业的研发费用率已经十分接近,A股化药企业的研发费用率仍然有提升空间。 图表5:A股、港股、美股研发费用率比较 图表6:国内上市医药企业研发投入TOP20(亿元) 图表7:美股医药企业研发投入TOP20(亿元) 研发支出资本化方面,A股制药工业整体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分版块来看,化药、生物药、重点创新药企业的趋势基本与整体行业一致,化药板块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较高。 重点创新药企业分市值来看,市值千亿以上的四家公司整体资本化率较低,百济神州和君实生物的研发支出未进行资本化处理,恒瑞医药从2021年起进行3期及关键性注册临床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2021年的资本化率为4%,复星医药历年资本化率较高,但也从2018年的41%下降到了2021年的23%。市值百亿至千亿的中型创新药公司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差异较大,传统型企业如亿帆医药、信立泰、海思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较高,而biotech企业如神州细胞、荣昌生物、上海谊众未进行资本化处理。 市值百亿以内的创新药企业大部分未进行资本化处理。 图表8:A股制药工业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率 图表9:重点代表性创新药企业研发支出及资本化率 研发人员数量及薪酬持续增加 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人员总数和研发薪酬支出均呈增长趋势。为了踢除部分公司披露不完整的影响,我们选取了连续四年有相关数据披露的公司(生物药公司和重点创新药公司的研发人员选取了连续三年有数据披露的公司),统计了调整后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薪酬支出,调整后数据显示,除中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在2021年有小幅度回调以外,其它几类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以及四类公司的研发薪酬支出均呈持续增长。2021年研发薪酬支出的增长尤为明显,各类公司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也呈稳定增长趋势。 图表10:A股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数量统计 图表11:A股上市公司研发薪酬支出统计 图表12:研发人员人均薪酬 IND数目,临床试验数量 在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下,中国国产药物的IND数量迅速上市,国内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也大幅增加。 2018年之后,中国首次IND新药数量快速上升,近3年总体CAGR为47%,其中,国产创新药首次IND新药数量增长显著高于进口创新药,2021年国产药品占比达76%,化药和生物药均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新兴疗法如PROTAC、三抗/四抗、CAR-N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首次在中国IND。 图表13:中国历年首次IND药品数量及分布 2017年之后,临床登记数量也迅速增长,2021年临床登记数量达1490个,同比增长接近50%。从2016年到2021年的临床试验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 图表14:中国历年新药临床试验数量 中国创新药逐步与国际接轨 2021年中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和种类与美国相当 2017年以来,国内历年获批的创新药数量呈增长趋势,2021年国内共有89款创新药获批,其中生物药创新药31款,化药创新药46款,中药创新药12款。 从绝对值上看,中国每年获批的创新药数量已经与美国相当。从生物药和化药的分布来看,也与美国的分布类似。从获批创新药的治疗领域来看,中国和美国也具有相似性,2021年中、美获批创新药中占比最多的均为肿瘤领域,分别占比27%和30%。心血管代谢、抗感染、血液疾病也是中、美新上市药物较为集中的领域。不同之处在于,2021年美国有10%的创新药为中枢神经领域,而中国获批的中枢神经领域创新药数量较少。 图表15:中国历年获批创新药数量和种类 图表16:美国历年获批创新药数量和种类 图表17:2021年中、美获批创新药按疾病领域分布 中国创新药加速审批路径日益成熟 美国目前拥有4中加速审评审批的路径,包括优先审评(PriorityReview,PR)、加速审批(AccelerateApproval)、快速通道(FastTrack)和突破性疗法(BreakthroughTherapyDesignation)。 图表18:美国加速审评审批路径概览 中国近年的药政改革也引入了一系列药品加快审评审批路径,以加速药物开发和审评。这些措施中,包括2015年实施的对于具有显著临床获益药物缩短审评时间的优先审评(Priority Review)制度,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的允许以替代终点或中间临床终点指标支持用于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药物获得附条件批准(Conditional Approval)的相关法规,以及NMPA在2018年发布的允许基于其他国家/地区试验数据加速批准境外上市的临床急需新药在我国上市。2020年7月,我国继续推出一项突破性疗法(BT)路径,授予初步证据显示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产品。 获得认定的药物可在开发和注册中得到监管机构的深入指导。 图表19:中国加速审评审批路径概览 加速审评审批路径的不断丰富,加快了创新药在中国的上市时间。以肿瘤领域为例,2016-2020年,国内共批准了52种肿瘤创新药,其中38个为进口肿瘤创新药,14个为国产肿瘤创新药(图6a)。 14个国产肿瘤创新药中,10个通过优先审批程序和附条件批准上市,其进入临床开发到首次获批上市的中位时间为4.3年,而另外4个肿瘤创新药仅有优先审评、没有附条件批准,其进入临床开发到首次获批上市的中位时间为11.3年(图6b)。 38个进口肿瘤创新药中,4个通过临床急需境外新药路径在国内上市,中位审评审批时间为6.4个月,26个通过优先审评路径在国内上市,中位审评审批时间12.2个月,而8个未通过加速审评审批路径的进口创新药的中位审评审批时间长达19.4个月(图6c)。 图表20:肿瘤领域加速审评审批机制的应用 在日益完善的审评审批体系和逐渐丰富的加速审评审批路径下,中国创新药的平均上市审评时间呈逐渐缩短趋势。据医药魔方统计,2021年获批创新药平均审评时间约为412天。 图表21:中国历年创新药上市审评平均时间(天) 创新药中美获批时间差缩短 受这些政策变化的激励,2010-2020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