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光大证券]:2022年1月份金融数据点评:1 月份“天量”信贷背后的故事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年1月份金融数据点评:1 月份“天量”信贷背后的故事

金融2022-02-11王一峰光大证券我***
2022年1月份金融数据点评:1 月份“天量”信贷背后的故事

2022年2月10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1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 (1)M2同比增长9.8%,增速较2021年12月末提升0.8个百分点; (2)M1同比增长-1.9%,增速较2021年12月末下降5.4个百分点; (3)新增人民币贷款3.98万亿,同比多增3944亿,同比增速11.5%; (4)社会融资规模新增6.17万亿,同比多增9842亿,同比增速为10.5%,较2021年12月末提升0.2个百分点。 一、1月份金融数据“超前”公布“天量”信用投放,预计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同比多增超预期 一般而言,每月的金融数据会在跨月后的5-7个工作日公布,如遇假期则进行顺延,但今年1月份的金融数据在春节第4个工作日(2月10日)即予以公布。这映射出两个问题: 第一,自去年12月份开始,央行明显加大了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市场对“稳增长”抱有较强期待。2月份是数据“真空期”,仅仅公布金融和通胀数据,无论是权益市场还是固定收益市场,对于1月份信贷投放的关注度非常高,以期通过数据寻找稳增长线索。在金融数据公布前夕,10Y国债收益率基本延续了走平态势,市场静待“靴子落地”。 第二,央行“超前”发布金融数据,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央行希望通过信用投放数据“开门红”给市场注入信心,扭转持续的悲观预期,稳定市场信心。 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4万亿,同比多增近4000亿,创历史新高。从投放主体上看: (1)预计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发挥了“头雁效应”,同比显著多增规模在5000亿以上,中小银行市场化需求尚待恢复,具体看: 一是机构间投放分化依然较大。头部银行和部分典型对公型股份制银行信贷投放相对更好,实现同比多增,政策性银行投放大幅增加,但也有部分银行信贷同比少增。 二是对公信贷投放节奏前低后高,具有“冲量”特征。从1月份投放进度看,由于前期项目储备整体偏弱,月初信贷投放较为疲软,同比出现大幅少增,但从中旬开始明显发力,且主要以对公贷款为主。 (2)江浙地区优质城农商行信贷投放景气度较高,项目储备比较好,年初以来投放“供需两旺”,且部分银行出现了贷款额度无法满足实际贷款需求的情况,增量基本同比多增。其他地区城农商行基本延续了2021年11-12月份的情况,这类银行客群基础较为薄弱,对公多以弱资质企业为主,受外部环境扰动大,项目储备并不理想,信贷投放基本同比少增。 二、“天量”对公信贷和社融增长的背后,仍需关注一些结构性问题 1月份对公短贷新增1.01万亿,同比多增超过4000亿,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2.1万亿,同比多增600亿。对公贷款景气度非常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天量”信用投放背后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1)今年1月份是早春,春节位于1月末,M1同比增速为-1.9%(央行披露剔除春节因素后约2%),较2021年12月下滑5.4个百分点。从季节性因素来看,由于春节错位,工资奖金等集中支付造成对公存款向居民储蓄存款迁徙。 但在春节时点同样位于1月下旬的2020年,1月末M1增速较2019年12月末下滑4.4个百分点,低于今年1月份下滑幅度。但今年1月份对公短贷同比多增超过4000亿,而2020年1月对公短贷同比多增约1800亿,不到今年1月份的一半。在对公贷款明显多增的情况下,M1增速下滑幅度并不能被季节性完全解释,反映出企业端经营活力仍然偏弱,前期积压的待结算款项较大,春节前出现了集中支付,发放农民工工资及企业员工工资。还需要看到,对公贷款多增的部分主要为短期贷款,更多是流动性支持,尚不能反映出项目端融资明显恢复。 (2)1月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2.1万亿,同比多增600亿,但这些信贷资金真的是因为形成了实物工作量而投放的吗? 从1月份的信贷投放节奏来看,考虑到今年是早春,信贷投放会更加前置,基于“早投放、早受益”的原则,银行在上旬基本上会完成1月份增长计划的60-70%。但实际情况是,月初较为疲软,在中旬发力明显,这不太符合资产负债摆布的客观规律,也不太符合经济对融资的自身需求节奏。 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去年1月份正处于经济景气度较高时期,但去年下半年经济走弱态势较为明显,Q4对公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约6500亿。考虑到经济运行理应具有一定延续性,在银行项目储备普遍偏弱、资产荒压力不减情况下,今年1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高增可能并非对应实体经济有效项目。 1月份相对较多的对公中长期贷款,可能并非完全是市场化的实物工作量项目形成的,政策性推动具有加大力度。受房地产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影响,地产企业拿地意愿显著下降,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承压,银行发放的对公中长期贷款中,部分资金投放城投平台或地方性国有房企,用于偿还企业债务,支付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货款和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使得出现较多的银政投放。 (3)1月份新增票据融资1788亿,同比多增3193亿。在临近1月末,部分投资者观察到票据利率出现大幅上冲,预判信贷冲量较大,银行通过“压票”为信贷投放腾挪额度,但事实与预判存在出入。1月份票据冲量较为集中的时点是在中旬,下旬票据融资尽管增势放缓,但并未出现负增长,1月份银行票据规模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从票据融资的新增规模不难判断,1月末票据利率的大幅上冲,并非是银行压票所致,而是供需矛盾加剧的结果,即临近春节银行承兑规模明显高于贴现规模。造成承兑规模明显增大的原因可能是信用风险加大条件下,商票体系的萎缩。 三、按揭需求依然较弱,定价仍有下行空间开发贷延续“冷热不均” 按揭需求较弱,后续按揭贷款增长仍将承压,供需矛盾下按揭贷款定价有较大下行空间。1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7424亿,同比少增2024亿,短贷新增1006亿,同比少增2272亿,反映出按揭需求依然较弱,居民持币观望情绪浓厚,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同时,今年农历春节位于1月末,考虑到前期销售不佳,春节期间的按揭贷款摊还压力,2月份按揭贷款增量萎缩态势可能延续。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56%,二套利率为5.84%,均较2021年12月回落8bp。1月平均放款周期为50天,环比缩短7天。放款周期的缩短,加之需求趋弱,将加剧按揭贷款的供需矛盾,尽管1月份5Y-LPR下调5bp,但供需矛盾的挤压或使得按揭贷款定价下行幅度大于5Y-LPR下调的5bp步长。 开发贷延续“冷热不均”态势,信贷资源主要流向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性房企,民企融资可得性较差。根据央行披露的贷款投向报告,2021Q4开发贷负增长1500亿,且Q2~Q4逐季负增长,累计负增长4100亿。今年1月份,百强房企拿地总额同比下降63%,其中拿地机构多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性房企机构。同时在销售持续承压情况下,部分房企“保交房”压力较大,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刚性支付消耗企业现金流,房企暂停拿地会加大地方财政压力,进而加大城投融资强度。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偏好依然较为审慎,对于民营地产企业信贷投放意愿较弱,导致民企融资可得性较差。基于此我们判断,1月份开发贷投放仍然“冷热不均”,新增涉房类融资主要向银政类融资业务迁徙。 表1:2022年1月份新增信贷规模与结构(亿元) 四、1月新增社融创历史新高,信贷+政府债券贡献较大 1月份新增社融6.17万亿,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9842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10.5%,较11月份提升0.2个百分点。结构方面: 政府债券净融资6026亿,同比多增3589亿,主要是由于去年年初政府债券发行较为滞后,而今年稳增长背景下,财政支出和政府债券发行明显前置。初步测算,错位因素推升了社融增速约0.1个百分点。 企业债券净融资5799亿,同比多增1882亿。拆分细项看,超短融净融资2087亿,同比多增约2000亿,是企业债多增的主要贡献力量。这反映出,1月份直接融资市场主要以短期品种为主,资金或多用于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和支付员工工资,并非用于实际经营。 委托+信托贷款合计新增-252亿,同比多增499亿,基本符合季节性规律。 未贴现票据新增4731亿,同比变化并不大,环比多增6149亿,这也印证了1月份企业开票规模较大和供需矛盾加剧,是造成票据利率上冲的主要原因。 表2:2022年1月份社融总量与结构(亿元) 五、企业存款向居民存款迁徙力度超出季节性因素影响 1月份M2同比增速为9.8%,较2021年12月末提升0.8个百分点。从存款结构来看: 居民存款新增5.41万亿,同比多增3.93万亿,无论是新增规模还是多增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企业存款下降1.4万亿,同比多减2.35万亿。如前所述,居民与企业存款“跷跷板效应”符合春节规律。然而,对比2020年1月(春节位于1月下旬)情况看,居民存款同比多增仅3800亿,企业存款同比多减1.2万亿。由此不难看出,今年1月份,企业存款向居民存款迁徙力度较大,且超出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也印证了前文所述的情况。 政府存款新增5849亿,符合1月缴税的季节性规律,同比少增5851亿,可能与财政资金提前拨付有关。 表3:2022年1月份存款增长情况(亿元) 六、投资建议 1月份,“天量”金融数据提前发布,社融明显超出市场预期,有助于市场对于“宽信用、稳增长”信心的恢复。虽然从结构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反映出:(1)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2)居民端收入消费增长存在压力;(3)城投部门融资较多但有效投资尚未形成。但我们认为市场对于“宽信用、稳增长”的预期存在连续性,市场对宽信用政策进一步加码抱有较强期待。 鉴于此,我们判断,后续更多有利于形成实物工作量的相关政策仍将推出,目前仍处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过程中,“稳增长——稳投资——稳信贷”的逻辑依然成立,市场对宽信用预期依然较强。我们不仅需要从总量看到信贷数据的改善,还需要从结构、高频数据等方面,看到实物工作量的真正形成,届时市场交易逻辑将从“预期”转为“确认”。而在此期间,银行股的优异表现将得到延续。 具体投资逻辑上,仍然是把握三条主线:1)房地产风险阶段性缓释带来的优质银行反弹主线;2)江浙等优质区域地方银行稳健经营主线,这些银行信贷投放相对“供需两旺”,经营业绩确定性更强,如南京、杭州、江苏、常熟、成都;3)信贷投放稳定的大行主线,如邮储、建行。 七、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续宽信用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