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券商经历了三轮扩表,前两轮扩表背后各有一个大牛市的支撑,但由行情驱动的被动扩表并不具备持续性。而第三轮扩表具有明显主动扩表属性,主要由场外衍生品业务驱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类负债所贡献,且头部券商与中小券商加杆杆能力分化。券商新一轮扩表是机构化趋势下风险管理需求提升的结果,场外衍生品业务核心应用场景是为投资提供“保险”,券商通过卖波动率和对冲风险盈利,理论上任何行情下都能赚钱,有助于打破券商盈利的强周期性。同时场外衍生品业务还具备杠杆融资、跨境、跨品种资产配置等多种服务权益投资的应用场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机构化程度相比海外仍低,在理财净值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需求等因素带来的机构资金风险管理需求日益旺盛背景下,场外衍生品业务具备高成长性基础。由于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监管对券商的资本实力和专业能力要求高,同时国内真正较早培育机构客群和具备场外衍生品业务经验的券商数量少,造成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市场集中度的居高不下,部分头部券商竞争优势显著。假设我国2030年场外权益类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达到美国2020年的水平,得出券商场外权益类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的年复合增速达到40%,并假设交易增速与余额增速一致,2021-2023由于基数低增速更快(2019、2020增速分别为80%、105%),2024-2025增速减缓。在乐观/中性两种情形假设下,2023年场外衍生品业务收入将达到639/449亿元,占行业收入比重达到9%/7%,2025年场外衍生品业务收入将达到1437/879亿元,占行业收入比重达到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