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有关养老的政策也在持续出台。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提出以账户制+税优政策为基本框架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那么,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布局?
#01#
什么是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础上再增加一份积累。
也就是说你如果缴纳了个人养老金,退休之后,就能在现在所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多一份收入,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
在我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都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参与的方式也很简单,只要去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上开个账户,定期往里存钱就行。目前暂定每年最多存12000元,这个金额会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进行调整。
和基本养老金我们碰不着也管不了不一样的是,个人养老金是可以用来投资的,账户里的钱可以用来购买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
而且国家还将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叠加人力资源部和财政部共同监管,可以说是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双重保障了。
然后等到退休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了,不过领取方式一旦确定了就不能更改,这笔钱会按照你选择的方式转入本人社会保障卡的银行账户。
#02#
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
首先,我国的养老三支柱不平衡,第一支柱负担过重,第二支柱覆盖面窄。个人养老金政策的落地,有利于做实第三支柱,补齐养老体系的重要部分。
其次,目前我国个人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10万亿元人民币,并保持着每年新增10万亿左右。
个人养老金的设立有望引导相关个人财富向养老资产转移,逐步提升退休人群的收入替代率,缓解第一支柱收支不平衡带来的潜在的社会问题。
同时,当下中国金融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化解债务风险,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从国际比较来看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要提升长期资金占比和发展直接融资来稳定宏观杠杆。
将以储蓄存款为主的个人财富迁移到养老金里,有助于拉长全社会的资金久期,改善资本结构,提升杠杆稳定性。
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持续稳定的长钱流入是资产管理业发展的原动力,个人养老金账户未来的逐步积累也意味着,在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之外的又一类稳定的长线资金入市,有助于壮大资本市场,优化市场结构和资产质量。
#03#
金融机构要如何布局
目前,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已推出个人养老金融产品,而商业养老保险是此前唯一受到税收优惠的养老金融产品。
个人养老金“个人账户+税收优惠+多元金融产品”的制度安排,将全金融行业都拉到了统一起跑线。
金融机构想要乘上政策东风,获取更多的资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上,识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人群的差异化养老需求;按照保障型和投资型养老资金进行区分;
2)投研上,注重强化资产配置能力。回撤控制重要性提升,打造更为稳健,且能够长期增值的养老金融产品。
3)运营上,注重维护公司的声誉风险,完善公司内控,提升公司整体在金融产品筛选中的优势。
具体来看,意见中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可以由参加人在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指定或者开立,也可以通过其他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销售机构指定”。
也就是说目前商业银行是唯一能够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机构,渠道优势最为明显。未来产品宣传上应着重强调养老功能,产品设计上投资偏长期,注重风险控制和收益的稳健性是布局的关键。
保险机构虽然失去了先行的政策优势,但仍然具有产品优势。一方面资管新规后,保险产品是少有的可以保本保底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虽然投资端的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但保险公司仍然可以在股票、债券、金融产品、不动产、境外等方面做跨周期、全品类的投资。
发挥好保险产品的独特优势,注重多元化配置提高养老产品的风险收益比,形成差异化竞争,是未来保险公司参与养老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公募基金方面,因为对于距离退休仍然较远的人而言,投资性养老需求仍是核心,税收优惠无疑将增加公募养老类产品的吸引力,公募FOF类基金迎来发展的机遇期,目标日期基金吸引力可能提升。
随着政府以及社会对养老问题的日益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加速推动,未来养老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你会把存款交给国家管理吗?
发现报告旗下传递新经济商业知识的阵地。
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个世界,才能思考,或创造。